蒋春华(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400054)
综合ICU病房细节管理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
蒋春华(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400054)
目的探讨采用细节管理方法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效果,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该院综合ICU病房收治的2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5~12月收治的2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管理,观察组通过从细节管理入手,积极发现科室内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监测比较两组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例次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细节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医院管理;细节管理
由于ICU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下、复杂多变、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所以ICU是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场所,任何环节的疏忽均有可能造成医院内感染[1]。通过对ICU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患者侵入性操作规范等多方面细节管理,对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各个环节给予有效干预,达到控制ICU病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目的。现将本院实施措施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本院ICU收治的2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5~12月收治的2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各临床科室病情危重、年老体弱、慢性病等随时有可能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老年患者,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等生命体征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特殊治疗护理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管理,观察组通过从细节管理入手,积极发现科室内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2.1监测方法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的指导意见,通过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统一监测方法及标准。由ICU病房护士填写“ICU患者监测日志”,专职医院内感染管理人员进行该项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深入科室了解感染患者的情况,根据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内感染病例,防止漏诊、误诊感染病例,并收集各类感染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1.2.2细节管理
1.2.2.1ICU环境、物品的管理(1)保证环境清洁卫生:每天开窗通风2次,保证空气新鲜,病区地面每天湿式清扫2次,墙脚、柜底、床底等卫生死角处也要求定期清扫,保证清洁无尘。必要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2)加强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工作:要求每天对患者的床头柜、门把手、床栏杠、呼吸机操作面板、监护仪面板、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手频繁接触的各种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用75%的乙醇擦拭,每天1次。勤换床单、被服。患者的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拖把标识明确,分区使用,抹布一床一巾,用后立即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水洗净、晾干备用[2]。
1.2.2.2ICU人员的管理(1)加强医务人员医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通过对医务人员控制医院内感染意识的转变及全面普及医院内感染知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3],从手卫生知识、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无菌操作技术、一次性物品的管理、消毒隔离技术、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理流程等各方面进行培训,制定质量考核制度。自觉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2)注重保洁人员的细节管理:加强对保洁人员医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保洁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未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对清洁卫生、消毒隔离观念不强,对其培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培训,这提高保洁人员的防护意识[4]。(3)重视新入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新入科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新分配的医务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及六步洗手法等操作考核,平时工作中要求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对具体细节知识进行指导、监督,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4)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医务人员应加强探视人员的细节管理,制定探视制度,固定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员,宣传医院内感染知识,加强手卫生防护。
1.2.2.3强化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是一切无菌操作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内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规范手卫生对控制医院内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正确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每个病床上、治疗车上配备速干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手消毒的方法,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有助于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6]。
1.2.2.4ICU患者留置管道的细节管理(1)中心静脉置管的管理:ICU患者病情危重,在ICU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操作前、中、后,严格执行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措施,重视中心静脉护理的各个环节和病房感染监控管理工作,诊疗护理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规范操作流程。每天评估中心静脉导管安置情况,并应用核查表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测[7]。(2)使用呼吸机患者的细节管理:通过加强环节质量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8]。呼吸机的主机外壳和压缩机的外壳应擦拭消毒,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1次。除禁忌证外,抬高患者床头30°~45°,每天进行口腔护理4次,做好气管插管气囊上分泌物的吸引,防止误吸。气管切开患者每天更换敷料1次,有痰液、血迹污染时及时更换,保持干燥,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吸痰前后进行手消毒,动作轻柔,不要损伤气道。(3)泌尿道插管的细节管理:操作护理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操作步骤,每天进行导管的清洁护理,6 d更换1次尿袋,保持导管到尿袋系统的密闭性,收集袋低于膀胱高度,距离地面10 cm以上。患者在排大便后进行导管的清洁消毒。监测比较两组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ICU监测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43,P<0.05);两组ICU监测感染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0,P<0.05)。见表1。
表1 两组ICU监测感染数据比较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免预力低下、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生素等高风险因素,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普通病房高。因此,应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措施,在管理上应不断优化流程,细化管理,从每一个小点做起,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合理使用抗生素,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加强调查与监测。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加强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9],规范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性。做好ICU三类导管的防护措施,开展ICU目标性监测。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床一巾一湿扫、一桌一巾一用一消毒,执行率在100%。加强ICU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分类收集,防止交叉感染。总之,细节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1]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
[2]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4.
[3]王月华.培训和督导在医院感染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8(8):360-362.
[4]严玲微,夏晓清.工勤人员医院感染认知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2304-2305.
[5]宗永忠,陈立萍,施亚明.手卫生依从性对ICU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2):151-154.
[6]高志坤,杜风芹,王艳军.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6):687-688.
[7]李希西,曾登芬,杨文群,等.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5):81-83.
[8]麻丽萍,洪音.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与预防[J].吉林医学,2012,33(31):6863-6865.
[9]李文耀.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792-2794.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在作者姓名后按序对应排列。
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致谢部分。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1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同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本人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于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将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列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决定。
本刊编辑部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2.067
C
1009-5519(2016)02-0315-03
201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