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韩丽,冯秀丽(韩城矿务局总医院妇产科,陕西韩城715400)
·护理探讨·
护理目标管理对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作用
卫韩丽,冯秀丽(韩城矿务局总医院妇产科,陕西韩城715400)
目的探讨护理目标管理对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该院收治的60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及观察组(2014年1~12月),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目标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相关并发症、护患纠纷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医嘱执行、医护配合、急救药品使用、病情观察、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护理投诉、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目标管理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提高患者护理质量,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剖宫产术;手术后医护;感染;护理质量
剖宫产作为高危妊娠紧急处理手段,对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产科技术的提高及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得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剖宫产容易增加产妇围生期并发症,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可影响产妇产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术后提高剖宫产患者护理质量,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2]。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管理者及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可行的、具体的并能客观衡量护理质量的管理方法。本研究将探讨目标管理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护理质量的影响及其对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前检查均正常,无剖宫产史;(2)排除术前已发生感染;(3)术中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且为下段剖宫产术;(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史或意识障碍史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4年1~12月)及对照组(2013年1~12月),各300例。对照组中初产妇182例,经产妇118例;年龄22~34岁,平均(28.3±2.2)岁;体质量指数(BMI)22.3~28.9 kg/m2,平均(25.9±2.8)kg/m2;孕周38~42周,平均(39.6±3.2)周;学历:小学45例,初中125例,高中70例,大专或以上60例。观察组中初产妇180例,经产妇120例;年龄20~35岁,平均(29.2±2.7)岁,BMI 22.9~28.2 kg/m2,平均(25.2±3.3)kg/m2;孕周38~41周,平均(39.2±2.8)周;学历:小学40例,初中120例,高中72例,大专或以上68例。两组患者年龄、产次、BMI、孕周及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目标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1制定剖宫产患者住院期间目标监护体系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负责制,并以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为总目标,根据总目标制定分目标,并要求每名护士正确掌握小组责任及监护体系,并由专家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让小组成员了解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控制及预防。
1.2.1.2调查现状及分析原因小组成员通过召开会议、运用鱼骨图原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从人员、制度、事物及方法等方面对剖宫产术后并发肠粘连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共识评价一致认为:(1)护理人员对剖宫产术后感染预防指南了解不够;(2)科室缺乏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具体标准流程;(3)医护人员对剖宫产感染认知水平不足;(4)缺乏系统性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培训方案;(5)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措施;(6)医护缺乏沟通,责任不明确。
1.2.1.3制定改进措施(1)动员、强化医护预防意识:管理小组成员在晨会、小组会议、科务会议等场合中反复强调剖宫产术后感染预防的意义,同时在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小组成员制定可行的预防控制方案,并肩负起监管职责。在科务会议上反复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对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重视程度,并做到查漏补缺、相互提醒,并对相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提出具体改进目标及要求。(2)定期对医护人员培训:利用晨会、科务会等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包括术后感染预防指南、预防措施、病理分析等,将培训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中,以供查询。对医护人员定期考核,并对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直至达标。(3)制定护理目标管理流程: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生对其进行评估,并识别出高危人群(包括合并基础疾病、妊娠期营养不良、妊娠期体质量过重),同时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患者全程监控。(4)制定医护健康宣教手册:医护参照文献资料、各指南同时咨询多名感染科领域的研究专家,并通过调查了解患者对产后感染知识的需求,制定剖宫产术后感染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应图文并茂,让患者通俗易懂。(5)加强医护合作:医护共同进行查房及交班,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及诊断。为了增进医护间的交流,建立电子病历系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让医生能指导护士用药,而护士则有责任协助医生检查药物开具情况。(6)持续质量改进:每周召开1次小组会议,共同讨论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制定新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1.2.2观察指标(1)护理质量:采用由调查小组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量表》进行评价,问卷包括疾病认知、医嘱执行、医护配合、急救药品使用、病情观察、病房管理、文书管理等内容,每项2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理想,总评分为各项之和。本问卷经信效度评价可知Cronbach′sα系数为0.86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2)记录两组患者产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投诉、护患纠纷率及满意度情况。满意度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3)记录两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2.3调查情况两组患者分别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护理质量量表》600份,有效回收6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医嘱执行、医护配合、急救药品使用、病情观察、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注:-表示无此项。
?
2.2两组患者感染率、护理投诉率、护患纠纷率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投诉、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染、护理投诉、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满意度比较[n(%)]
2.3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n 腹胀消失时间(h)排气时间(h)肠鸣音恢复时间(h)术后排便时间(d)术后进食时间(h)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300 300 tP --32.58±4.78 56.39±5.12 8.263 0.000 35.32±5.02 62.78±6.39 11.523 0.000 38.23±4.36 42.98±5.72 6.983 0.000 42.85±5.42 72.12±8.56 7.223 0.000 6.89±1.24 12.56±2.43 7.564 0.000 5.98±1.24 8.32±2.04 5.982 0.000
剖宫产为非自然分娩,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出血、创伤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者术后感染风险[3]。此外,近年来随着医院抗生素药物的应用,使得致病菌耐药性增加,导致医院性感染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感染常发生在产后3~5 d,在这段时间对产妇加强防护,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4]。术后常规性护理干预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善患者生理症状,促使患者术后康复,但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对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意识不够,对相关指南及流程制定不足,医护人员缺乏规范化的培训,对治疗控制缺乏相应记录,护理人员对感染知识相对认识缺乏,导致对患者切口局部解剖及全身情况评估不足,因此容易增加产后感染发生风险[5]。
目标管理是近年新发展的管理措施,其需要管理者充分考虑目标实施的人力、方法、财力、物力及技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及控制[6]。为了能更好地控制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将对剖宫产患者术后应用护理目标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医嘱执行、医护配合、急救药品使用、病情观察、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表明目标管理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对剖宫产患者术后应用目标管理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且患者康复恢复效果较对照组理想,从而说明目标管理是有效的。通过共同培训,强化医护意识及制定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使得医生、护士及患者能够充分重视产后感染的预防,同时对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使得人人参与到疾病管理中,提高了护理效果[7]。此外,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得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在执行过程中采用护理质量控制表对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理管理效果[8]。
综上所述,护理目标管理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提高患者护理质量,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
[1]郗艳,刘晓娜.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302-2303.
[2]曹芬利,盛春梅,严小媛.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9):1477-1478.
[3]田冬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9):130-131.
[4]邵常雪,文强,王俊慧.剖宫产产妇感染的临床特征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057-3059.
[5]贾翠梅,娄景秋,丁伟芳,等.目标管理对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087-3089.
[6]俞英丽,沈红,沈玉莲.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36-437.
[7]陈建华,李华喜,武秀娟.循证护理在剖宫产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28-29.
[8]徐晓春.剖宫产患者的术后护理对策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3):174-175.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2.044
B
1009-5519(2016)02-0270-03
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