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灵燕
摘 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就要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主阵地,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做到踏踏实实“做数学”,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做数学”可从生活、“做”、参与全过程入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87-01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写着:“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就真正理解了。”提倡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看数学,其道理就在这里。以往的教学让学生“听好”“记牢”的太多,而让学生“动手”“感悟”的太少。我们要引导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就要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主阵地,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做到踏踏实实“做数学”,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呢?
一、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从而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觉活动有非常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他们的知觉活动能比较自觉而顺利地开展,从而形成相应清晰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一点,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讲《确定位置》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和实际生活空间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从学校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必须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这一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模拟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认识了“行”和“列”,紧接着用结合前、后、左、右等新知识介绍好朋友的座位。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看电影找座位。这样学生在边做边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新知识。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二、从“做”字入手,引导学生“做数学”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是“做数学”的关键。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拾,出现教学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地引导,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使学生自主的活动。如教《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设计一个人人都能做的数学情境。课前,为每张课桌都准备了若干捆小棒和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2,3,7,-,=,上课开始,教师就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用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二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位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准备汇报。孩子们都动起来,而且兴致勃勃,热烈的讨论着,紧张的摆着,写着。然后,我记下算式:27-3,37-2,73-2,23-7,32-7,73-3.
接着发问: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算出这几道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把这些算式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写出算的结果;能够算出所有算式的,还要想想该怎样用口头语言表述你的算法步骤,遇到障碍的要找出难点,自己克服,或者翻阅课本寻求帮助。
显然,在激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几分钟后,在黑板上醒目的写下以下两个算式:
32-7=35.
32-7=25.
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呢?
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黑板上,以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教师问:
今天的挑战是二位数减一位数,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么办?
挑明了探索的重点之后,要求小组展开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的正误,对的要说出算理,错的要找出错因,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到小组汇报时,孩子们踊跃自信。我把学生关于32-7=25的多种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对32-7=35的错误,请学生说一说竖式算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最后我作了简要的小结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当堂练习……
三、从参与全过程入手,引导学生“做数学”
“做数学”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受到老师的重视,特别是在讨论新知识中,但在巩固练习时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提倡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做",而在巩固知识阶段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巩固新知时,设计了一个套圈游戏: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有戏吗?其实套圈游戏中同样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兔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鸡15分,小猪40分,小鹿39分。教师问:
1.你们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算出结果。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
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
4.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套法?
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又让同学们将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全体学生从中亲自体验了一一搭配的思想方法。
结语:“做数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做”中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2] 毛秀东.浅谈小学数学转化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
[3] 李 放.渗透数学化归思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