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灵 周诗淇 宋彦珣 梁士朋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交往和信息交流已成时代发展的主流。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大学生群体积压的负性情绪也在增加,他们常常通过网络途径抒发观点和情绪,从而使网络舆情成为高校维稳工作所关注的信息预报站。研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信息监控和合理引导,对于高校维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情;维稳
当前,“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伴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尖锐化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化,以及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颠覆性影响,校园整体安全稳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网络化、即时化的特点。大学生的个性尚不稳定,容易在群体环境下产生从众等心理行为,对于迅速传播的网络负面信息往往不加识别直接转发,从而增加了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也给高校管理与维护校园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对高校舆情的分析和有效引导,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维稳工作和网络舆情的关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其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无疑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据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达到100%,其中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平均超过1个小时的达到80%以上。高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其网络舆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网络舆情有序的管理净化校园舆论环境,从而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环境。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维稳工作环境和教育载体的转变
目前,教育部、部分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等,通过相互衔接和呼应,共同构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伴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正着力打造微信、微博、微站APP和官网“四位一体”的网络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维稳工作宣传窗口。在主题教育网站方面,国内先后出现了众多优秀网站。国家级的有两个,分别是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省级教育部门主办的有十余个,包括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陕西大学生在线、江西大学生在线、重庆大学生在线等。教育部思政司连续7年举办全国百佳网站评选,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主题网站,比如清华大学的学子清华网站,天津大学的天外天网站等。从教育部到省级地方教育部门,再到高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PC端主题教育网站体系。
手机微站是PC端主题网站的手机版,先后经历了WAP形式、APP形式、手机WAP版,目前WAP、APP等形式逐渐被淘汰,手机WAP版针对手机屏幕重新设计和优化,成为手机微站发展的趋势。目前,各级主题网站已经有部分进行了升级改造,但仍有相当多的网站没有针对手机访问进行设计升级。对于官方微博的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表现得相对谨慎,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高校建立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建设近期发展迅速,一半以上的高校建立了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内部相关部门也开设了公众微信平台。
三、加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维稳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目前,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还处于被动收集信息和被动应对的状态,通常是危机事件发生并通过网络渠道大量传播扩散之后才启动危机应对和公关宣传程序。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现有的行政措施与学生主体的愿望诉求隔离,信息沟通不畅,致使其在处理高校群体危机事件中处于信息盲区,不利于处理由于负面网络舆情播散所导致的高校稳定工作危机。
1.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建立专门收集反馈网络舆情信息的工作平台。当前很多高校都开放了无线上网的即时通信环境,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段参与人际交往,进行观点交流。网络信息也是高校共享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高校都通过“微信、微博、官方微站和官网”单方推送信息,没有开通“校方—学生方”的互动沟通网络平台。因此,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高校教师和学生通过百度贴吧、校内网、BBS、各种形式的论坛等所发布的信息,定期收集汇总并加以反馈,要特别关注网络舆情中负面情绪的苗头,因为一旦出现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正确的看法,这一信息就有可能迅速扩展开来,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主动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并进行反馈回应,及时控制不良信息的传递。
2.研究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促进正向网络舆论的有效传播。“沉默螺旋”理论是德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该理论描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为避免自己陷入孤立状态,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这种社会天性导致其在发表个人观点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受到较多的追捧和赞同,就会越发大胆地将其表达出来,并形成愈来愈有影响力的舆论环境;但如果自己的意见被他人反对或无人问津,人们就宁愿保持沉默。为了有效地管理高校舆情,减少高校群体危机事件的触发和升级,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酵、传播以及消亡的规律,利用“沉默螺旋”的教学反效应,占领网络舆情传播的主阵地,避免网络危机事件的发酵及升级导致危机事件的频发。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切入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86-87.
[2]张兵,陈静.移动互联网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机制探究[J].科教文汇,2015(4):93-94.
[3]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1(21):71-73.
[4]梅元媛,马可,姜剑.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职业时空,2010(10):179-180.
[5]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1,17(2):154-155.
[6]陈媛.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4):242.
作者简介:吴心灵(1980— ),女,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通信作者:梁士朋(1981— ),男,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