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珍
破晓之前
[英]艾略特 裘小龙译
凄灰色的云霞与红色的云霞织在东方,
窗台上的花朵转身迎向黎明,
一瓣接着一瓣,等待着阳光,
新鲜的花,枯萎的花,花朵在黎明。
今晨的花盛放,昨天的花曾经盛放,
晨光熹微,房间里飘过花香阵阵,
花色正浓的芬芳,花事阑珊的芬芳,
新鲜的花,枯萎的花,花朵在黎明。
艾略特是英国诗人,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首短诗是其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首。
诗只有八行,选取了两个最主要的意象:阳光与花朵。这似乎很能表现破晓之前的那种新生的愉悦。但是,诗的感情却复杂得多。在新与旧的过渡之中,一般人可能感受到的是新生的愉悦,而诗人却同时感受到了那衰亡的悲戚。诗人将“新鲜的花”与“枯萎的花”,“花色正浓的芬芳”与“花事阑珊的芬芳”并置在一起,将鲜花初绽的清新与凋零的苍老杂糅在一起,使人们在为朝阳的到来欢呼时,不忘对生命新陈代谢的沉思。
摒弃单纯的欢歌,而以理性的知觉去感受万物,给人思想的启迪。你看,今晨盛开的花是多么渴盼阳光,“一瓣接着一瓣”,而那些枯萎的花,它们一样渴盼着阳光。它们曾经盛放,如今依然散发芬芳,生命的平等与尊严、庄严与可敬尽情展现。
通过并置两种感情色彩不同的意象,诗人传达了丰富的生命感悟。这是意象派的典型写法。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会发现两首诗何其相似。无论是描写的场景,还是采用的方法,都是贴近而相通的,或者我们与诗人的心灵也是相通的。因为生命,总是给我们庄严的启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