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星华
近年来,我校语文组结合本校特色绿色阅读以及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自身特点,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开始尝试依托文本,以课内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模式,开展了从课内拓展向课外延伸的“自读自悟——读写结合”的课题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实施“自读自悟、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一)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语文的读写能力,读可以促进写,写也是为了更好地读。由此可见,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读是基础,写要以读为前提。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的崔峦老师所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二)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该重视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直接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
(三)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现阶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读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阅读课与作文课相互独立设置,导致在日常教学中,阅读课只讲阅读,作文课只讲作文。
2.教学策略方面。普遍缺乏统一的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零散进行,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写作方面的有效迁移。
二、“自读自悟、读写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挖掘教材,优化指导,自读自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切入学生的兴趣点,拓展写作空间,促使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对此,个人总结了一张用于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的“自主学习卡”,其主要内容包括:
1.走进作者。关于文本解读,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学这一角度,而所谓社会学解读,即围绕作者与写作背景,以恢复作者的写作意图为目标的解读方式。为防止学生参照一些刊物搜集大量资料,不会筛选有用信息,我要求他们这样了解作者:名——时——地——评,从这几方面让学生对作者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2.背景再现。再现写作背景,是文本社会学解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自主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挖掘出与作者、与文章有关的影响因素,能帮助他们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认知、情感、思想的形成契机和发展脉络。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主旨意涵。
3.字词积累。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始终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字词的积累。不注重字词的积累,学生词汇量必贫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进行语言表达交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吗?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觉积累词汇的重要性,每学习一篇文章,都要求学生把积累生字词落实到实处,若能持之以恒,学生的词汇量定会不断丰富,夯实语文基础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4.内容概括。主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整体感知,即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正如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所言:“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
5.思路解剖。对文章思路的剖析,就是对文章结构的探究。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如果说中心思想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便是“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前对课文思路进行剖析,站在作者立场上理清文章脉络层次,思考文章结构方式,并列出结构框架。
6.妙点寻踪。此环节符合语义学阅读的基本特征,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点自选一处,以文本为中心,从语言文字、修辞技巧、表达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美点寻踪,妙点列举,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提炼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7.写法探究。要求学生从文章写法着手,寻找一个切入点,小切入,大综合。例如,在预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和《散步》时,很多学生能够自主发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题材,大主题”。在语文课堂上只要稍微加以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极其平常之事入手,阐述一个大的事理,并最终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感悟,以点滴小事窥见人生真理。
8.以读悟写。要求学生以随笔形式写出阅读感受,可以借题发挥写你自己、写你身边发生的类似故事;也可以仿写精彩的段落、句子、思路结构;还可以联想、想象、续写、改写、补写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点感悟体会或者提出疑问,以备上课时有的放矢。
(二)学以致用,迁移想象,以读悟写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私人化的活动,每个学生都会以独有的见解和角度去贴近作品,因此也可以说阅读活动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重新建构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启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创新,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巧妙地利用教材读写结合便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以外的拓展延伸必须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味之后,学生只有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才能自然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endprint
三、“自读自悟、读写结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让自主阅读成为一种快乐体验
我们从课内阅读入手,让学生以作家的心态初读文本,通过自己的尝试阅读,读懂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起始阶段,老师以作者的身份将自己写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之前准确定位,逐渐培养拟题意识、选材意识、主题意识、构思谋篇意识、写法技巧意识以及锤炼语言意识。当学生具备了这些意识之后,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从中发现作家的观察点,勾勒作家的思绪图,寻找作家在文章中独具匠心的妙点。对于起始阶段,我们并不对学生提出太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进行“亮点寻踪”活动,或语言之妙,或结构之妙,或写法之妙,或构思之妙,或呼应之妙……让所有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惊喜,领悟的惊喜,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实现人尽其才。
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领悟文章的“写作之妙”,这种领悟是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写作语言、内容、主旨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领会,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层、多元对话,而这种立足于“写作”基点之上的阅读,既是高屋建瓴的读,也是深度思考的读,是真正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读。这种整体架构、全方位关注的阅读,让学生从字面到字里,从行文脉络到结构层次都有更深刻的领悟。它消除了阅读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让阅读成为一种荡涤心灵,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活动;它消除了散漫阅读入眼不入心的弊端,让阅读成为一种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激活创作灵感的快乐活动。
(二)让自由选读成为一种幸福感受
当学生的阅读能够入情、入境、得法之后,教师便引领学生进入自主选择文章、自主阅读阶段。这时教师便把文章的选读权还给学生。我们常常是给学生选好文章,让他们被动读,且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当我们把选读文章的权力还给学生之后,原先对语文不予理睬的学生也热情高涨起来,而且他们选读的文章能够感动自我,产生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在开放式阅读阶段,教师基本不对学生“指手画脚”,但不“指手画脚”不意味着“袖手旁观”,而是从旁鼓励,不断启发,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研究文本,发现其闪光的金珠:思想的、情感的、语言的、写作手法的……大家各取所好,不拘一格,研读也便进入了实质阶段——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研究。越往里走,学生的发现越多,感触越深,领悟越透,热情越高,孩子阅读的幸福指数也与日俱增。
(三)让写作成为一种轻松享受
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了写作技巧,并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激发了创作欲望,他们就可以随时畅写自己的生活,舒展自由心灵。“以读悟写”强调读对写的促动,强调即时写作。学生独立研读文本之后,不是由教师提出悟写命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生活实际自由命题,自主写作,这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滋味。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若作文命题由教师提出,并不能引起学生群体高度的关注和创作欲望;但由学生自主命题,能够引起同伴们的密切关注,彼此超越的欲望也特别强烈。并且学生间平等的交流,特别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活写作思维,因此每当学生展示一篇富有特色的美文,都能引起同伴们的高度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由于推荐者组织语言的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在展示交流、赏析评价课上学生的发言不仅连贯得体,而且颇具文采。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求知天堂
在“以读悟写”成果展示课上,学生们的热情异常高涨,而且教学效果也特别显著。一节课6篇推荐佳作,有读,有思,有问,有答。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学生乐在其中。整节课学生都在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真诚表达。在他们看来,每位登台发言的同学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当某天自己登上讲台时,也应该是这样的洒脱。由于这种展示倡导全员参与、机会均等,大家轮番上场,三年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机会登上那个舞台,进行这种特殊的每周一睹的“读写展示”。
(五)让教师融入学生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以读悟写”成果展示课,似乎没有了教师的身影,那么教师到哪里去了?教师融进学生之中了。在这种交流课上,若一定要找到一点教师的影子,那就是上课伊始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反馈,这种点评是对学生读写成果的充分肯定和激励,也是一种方法的点拨。这种点拨是“抛砖引玉”式的,如“一石击破水中天”,为六个小组的精彩展示做好了铺垫。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的提升性总结,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学生提出的新的阅读期待,它将对学生的后续读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以读悟写”的高级训练阶段,老师又成了“阅读话题”的拟定者和激励学生不断向高处攀登的引领者。不断变化着的教育工作者角色,使教师融入到学生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以读悟写”教学,如汩汩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盈盈绿洲,为沙漠增添生命的颜色。有了这汩清泉,孩子的学习生活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这片绿洲,学生的语文学习便不再单调乏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