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力
老子论修德
◆马力
老子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道德的最低标准是一个人做事不能妨碍他人,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道德的最高标准体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为别人谋利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个人做事利他还是利己,是很多人衡量他人好坏的标准。
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修行的?老子认为主要靠后天修行。人之好坏要根据他做事的好坏来判断,而一个人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非靠不断地修行自己的德行不可。
他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本着利他的道德准则,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德行影响到他的家人,他的德行就充盈;他的德行覆盖全乡,他的德行就会影响深长久远;他的德行福泽城邦,他德行的影响就丰富广大;他的德行遍及整个天下,他的德行就无所不在,广大无边。
可见,道德修养的高低与物质的获得正好相反,为他人谋利益的方式是付出,而不是获得。一个人付出、奉献的面越广,影响越大,德行越高。
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传说中,有许多修德之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有一个战士叫张思德,他的工作是烧炭。可是他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将温暖留给别人,把辛劳留给自己,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称赞他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堪称个人道德修养的典范。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猎人海力布,因为救了龙王的小女儿,得到一块含在嘴里能听懂鸟言兽语的宝石。当他从鸟兽的言谈中得知天将降洪水,淹没他所在的村庄时,立即劝说乡亲们转移,可是乡亲们都不相信,认为日子过得好好的,都不肯背井离乡。为了让乡亲们躲过一劫,海力布只好说出他能听懂鸟兽之语的秘密。结果乡亲们离开村子得救了,可海力布却因说出秘密而使自己变成了石头。海力布舍己营救了众乡亲。
我国宋代的包拯在开封府当官时,为百姓做主,断案如神,使多少好人的冤案得到昭雪,使多少坏人得到惩罚。为了秉公执法,他还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百姓誉他为“青天大老爷”,他的德行修养福泽一邦。
老子发现了修德的道理,写成《道德经》,让天下的人都知道,都去修德,给天下世世代代的人民带来平安福祉,他就是德行之光普照天下的圣人。
(漫画程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