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2016-09-23 06:27朱姝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康复

朱姝勤

河南平舆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平舆 463400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朱姝勤

河南平舆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平舆463400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4-06住院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2组患者入院时与综合护理干后6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汉化版(WHOQOL-BREF)评定患者生存质量,采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BADS)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B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6个月2组WHOQOL-BREF评分、BAD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WHOQOL-BREF评分、BADS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脑梗死;综合护理干预;生存质量认知功能

脑梗死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已大大降低,但患者多遗留瘫痪、语言、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脑梗死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2]。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降低致残、致死率,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表明[3],高效的护理措施可提升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选取我院2012-06—2014-06住院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患者,对其中52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06—2014-06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且均符合195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入组标准:(1)首次发病,入院时病情稳定;(2)需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且无明显失语,能配合本次研究完成各项评定任务;(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随访资料完整;(4)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者;(2)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3)意识障碍者;(4)表达能力有限者;(5)既往有高血压史或糖尿病史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45~75岁,平均66.4岁。观察组52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48~75岁,平均65.8岁。2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早期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其言语、表情、行动、神态等均能发挥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同时,确保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身心的康复。再者,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慰能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如向患者和(或)家属讲解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等。另外,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播放音乐帮助其放松身心、鼓励患者与他人交流、定期组织康复患者现身说教,坚定其康复治疗的信心。(2)早期康复护理:入院后由主管护师即对其肢体功能进行评定,设计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主要包括被动运动训练(良肢位摆放、按摩等)、主动运动训练(体位转移、爬行、坐位平衡、站立平衡、下肢负重等训炼)、生活能力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自主进食训练、洗漱训练等)。(3)目标管理:帮助患者设立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使其按照目标进行康复训练,并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每周通过电话、邮件进行随访,评价其康复锻炼的情况以及依从情况,耐心解答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疑虑。(4)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给予患者激励,加强社会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培养患者健康的情绪,以及建立协议护理方案,即使患者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并与医护人员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式的关系。

1.2.2评价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5],包含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4个维度共2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转换成标准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采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BADS)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改量表包括6项子测验: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图测验、修订的六元素测验,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3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护理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随访6个月时2组WHOQOL-BREF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护理干预前后BADS评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B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6个月2组BAD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护理干预前后WHO QOL-BREF评分比较

表2 2组护理干预前后BADS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脑梗死患者常遗留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极易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焦躁、易激动、易怒,甚至恐惧、抑郁、焦虑等,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预后。因此,如何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消除负性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脑梗死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很多,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使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病死率降低,但药物治疗虽能减轻患者的脑实质性损害,其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负性情绪、认知功能的作用有限,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消除了脑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勇气,乐观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能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加快了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目标管理与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进一步增强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促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提高。随访6个月时,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WHOQOL-BREF、BADS评分更优,充分表明了其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和认知功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1]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2]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3]刘奇玉,徐锡春,刘燕.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784-786.

[4]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杜莎莎. 目标管理在急性脑梗死病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12):1 517-1 518;1 519.

(收稿2016-03-07)

R473.74

B

1673-5110(2016)16-0141-02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