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2016-09-23 09:19褚倩倩
关键词:民用军民资源配置

褚倩倩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褚倩倩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优化资源配置是军民融合的本质,也是理解军民融合内涵的重要思路。军民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社会总需求的牵引,并兼顾多种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军民融合体现的是国家整体利益,需要把它转化为各利益主体都可以接受并能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要抓住优化资源配置,国家、政府、军队、产业、企业不同层级各有所侧重展开工作。国家注重顶层设计,政府部门按职能分工贯彻军民融合战略,军队部门重在破除封闭体系,产业层面注重产业融合,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快企业改革。

军民融合;资源配置;利益主体;利益共赢

一、军民融合的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都需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资源。然而,资源稀缺性是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得不面对的硬约束。如何在国家资源约束下,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首先,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约束。这就更需要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适应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要求配置经济资源。而对于战略资源的配置,市场要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再次,中国军队建设的目标和军事能力的新要求。这就需要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结合国防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面对形势的上述新变化,国家提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军民融合虽有成效但推进缓慢,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笔者认为,军民融合的本质是面对军民两大体系统一配置资源,深度发展则要求这种统一配置资源的行为要全面、更有效率。军民融合是要打破军和民相互分割的局面,形成军民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活跃系统,使资源能够在军和民之间流动与渗透,获得国防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双重产出,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也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种资源在国防部门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并自由流动,进而优化总体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前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大多着眼于政治层面。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军民融合归根结底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及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1]。既然军民融合的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那么推动军民融合战略旨在有效解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所面临的资源供需矛盾,缓解资源约束压力,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高效协调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的是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形成军民之间的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合作共赢之常态,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物质支撑,经济建设从国防建设中获得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不断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和高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2]。

二、军民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军民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笔者认为,军民融合理论的逻辑主线并不是军民融合本身,而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军民融合与富国强军目标是怎样的关系?军民融合实现富国强军的途径是什么?军民融合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及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核心在于揭示军民关系的性质与军民融合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军民关系中表现的军民融合的逻辑结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是对军民融合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合理认识军民融合的关键。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就是军民融合的逻辑起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如图1所示。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也始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的资源分配到民和军两个体系中,民用资源在民用体系内产生民用效用,其最终产出为社会生产力;军用资源在军用体系内产生军事效用,其最终产出的是军事实力。同时,民用资源还有效用溢出到军事领域,比如:动员基础、工业基础、人力、财力等,这些效用同样会增强军事实力;军用资源也存在效用溢出到民用领域,比如军队工程、军队采购、服务等,这些效用溢出也会增加社会生产力。军事实力的增强也就是最终目标的强军,社会生产力的增加也就是最终目标的富国。强军和富国之间又存在相互作用。富国是强军的基础,强军是富国的保障,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需。

本文强调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为军民融合研究的逻辑主线,由此出发,有利于建立军民融合理论体系,确立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逻辑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对军民融合逻辑起点的权威阐述,也是本文的立论依据。

三、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需求牵引

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配置资源的机制有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种基本形式。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通过供求调节和利益诱导,来决定资源的流向和流量。

在军民两大体系内统一配置资源,其面对的是社会总需求,既包括民用需求,也包括军事需求,如图2所示。

社会需求要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两个方面:一方面,军队根据自身建设的要求,提出军事需要,包括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和科技信息,这些需求牵引军工集团及民营企事业单位供给装备,提供后勤和科技保障;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民用企事业单位要进行科技信息、生产能力等相关的建设,带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而军工企事业单位与民用企事业单位在高新技术、生产、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军民融合式发展。也就是在军和民两种需求牵引下,进行军民融合式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军队的建设和需求保障,又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要兼顾多种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还需要政府的参与。

参与主体的利益共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的基本规则。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军民相互分离的体系,既表现在思想意识、体制机制、工作安排上,更反映在相应的利益关系上,对军民融合发展形成了严重干扰和制约。军民融合涉及的主体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队、军工企业、民用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其利益诉求各不相同[3]。中央政府以国家安全与发展为重,地方政府则肩负着维护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企业追求自身盈利最大化。在这种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关键是将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军民融合发展转化为各主体的利益驱动。否则,军民融合发展与各主体的局部利益就会形成矛盾和冲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强调军民融合体现的是国家整体利益,需要把它转化为各利益主体都可以接受并能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不同层级推进军民融合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必须抓住优化资源配置关键点,不同层级各有所侧重。

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统一配置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最高层次的战略指导方针。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为国家意志,全面指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所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原则。国家级层面主抓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确保军民融合战略方针在纵向上的贯通。统筹资源需求,统一配置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2.政府部门层面:按职能分工贯彻军民融合战略。行政层面上,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其分工和职能范围内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军民融合是所有政府部门的共同职责。

中央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使军民融合在统一领导协调下推进,推动军工体制改革。中央政府要健全政策制度法规,调整军民融合中的利益关系,使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进入法制轨道。由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政府要组织引导建立与军队需求对接机制,把握、评估、核定军事需求。对为国防和军队提供服务的市场各主体进行资质审核和过程监管。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地方政府具有理性和自利的特点,既要维护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又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贯彻军民融合战略的积极性取决于其管辖范围内的军工特点。军工产权比重大的地方,地方政府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的积极性更高,更愿意通过军民融合战略增强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政策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其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陕西、四川等地区,要发挥其在军工技术、军工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地经济的融合发展。

具体来讲,在产业发展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军民融合的程度、军工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和产业化能够发挥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对军工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补助、资金扶持等,一方面促进军工产业与地方民用产业的融合;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军工企业跨行业的产业重组。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促进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在服务保障体系方面,地方政府在水、电、气、道路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协调用地指标。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组织行业座谈会或讲座,创建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服务保障体系。

3.军队部门层面:破除封闭体系。军队层面首先要破除军工自成体系、军队自我保障的观念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4]。在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方面,推进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共享,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军品能力建设,鼓励军民项目合作,推进武器装备的采购制度的改革。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将社会化保障放在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统筹规划,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引入市场力量,向市场“买”服务。在军队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拓宽人才资源渠道,加强国民教育对军队人才的培养。在国防动员方面,完善军民融合的工作模式,加强动员的应急功能。促进军民两体系科技成果共享、人才交流、信息互动等,发挥军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4.产业层面:注重产业融合。在产业层面,以规模化发展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以国家总需求为依据配置资源,注重产业融合。区域化和集群化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军工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开辟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对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军地合作的模式,建立产业基地。

5.企业层面:坚持市场导向,加快企业改革。在企业层面,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改革,激发军工企业活力,推进企业结构合理化;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对军工企业而言,要尽快适应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引入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加快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的转换。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其已建立国内外合资公司50多家,既引来了投资,又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公司制度的转变。

在军工企业的民用产业方面,军工企业通过整合、重组来提高民用产业的规模。特别是对于各领域的龙头产业,通过跨集团的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打造中国军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航母。在这方面,船舶两个集团已走在了前面。在生产配套产品的军工企业,要推进专业化重组,改变现行的只为本企业或本集团服务的状况,按照企业产品和技术特点,拓展服务对象,发展成为专业化的配套产品领域。

在民参军方面,一方面国家对民参军资源要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站在国家全局视角下对民参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放宽民用企业进入国防建设领域的准入条件,打破退出壁垒[5]。按照十八届三种全会“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要求,将军工企业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与民用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经受来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优胜劣汰竞争的考验,逐步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方式,引领资金流向并能带动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途径。现行的军工企业的民用产业难以用自身的产业积累实现大发展,这就需要借助资本运营。各军工集团及企事业单位通过自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等加大民用产业的投入。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融资,拓展资金渠道,运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各集团公司可发挥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并积极对相应的民用产业公司改制上市。

五、结语

总之,军民融合发展的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军民融合研究的逻辑主线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而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需求牵引。抓住优化资源配置这个关键,有利于建立军民融合理论体系,确立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逻辑框架。

今后笔者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军民两大体系资源配置的目标、准则及内在机理,探讨在均衡和效率目标之间的选择;(2)如何实现军民两体系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军民资源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的作用机理;(3)资源配置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如何达到利益均衡;(4)军民融合资源配置如何在社会各阶层推进、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成果的操作性。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形成军民融合理论框架,推进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4.

[2]杜人淮.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内涵、特征与实现形式[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6):78-82.

[3]姜鲁鸣.军民深度融合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14-08-22(12).

[4]徐辉.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研究[J].国防科技,2014,35(4):98.

[5]叶卫平.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国防科技工业,2010(6):53-55.

[责任编辑:孟青]

Research on the Greate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HU Qianq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The essenc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which is the significant clue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defense building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ke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the traction of the social total demand,and the balancing of a variety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The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country—governments,military,industry and enterprises—should have their own focus to promot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strategy with the key.The count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top-level design,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propel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functions,the military department is to break the closed system,the industry level focuses 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 enterprises accelerate reform with the market orientati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resource allocation;stakeholder;mutual benefit

F063.3

A

1009-3370(2016)04-0109-04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15

2015-11-11

褚倩倩(1987—),女,博士研究生,E-mail:chuqianqian_000@163.com

猜你喜欢
民用军民资源配置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对民用节能建筑之采光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