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哲学经典原著中人本关怀

2016-09-22 03:37杨丽玉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以人为本

杨丽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學是近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产物,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合理延伸和思想上的超越。马克思的哲学不完全排斥抽象思维,但它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它抛弃了以往哲学与现实的脱节,更关注现实人和人的现实。“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人的莫大关怀深深影响了此后的世界,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开始,经过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至新时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着的主线,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以人为本;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60-0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核心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的哲学批判之思辨倾向。马克思鲜明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②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脱离实际,马克思认为这种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得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得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离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③因此“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的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实际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④

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的科学理解,这要表现在它多从“类”的意义上理解人:第一,许多哲学家只是抽象地设定“一般人”,这种抽象的设定虽然包含了对人的某种应当性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与现实的人活生生的生存活动却是相异存在的;第二,一些自然主义哲学家虽然看到了人的生命存在,但却只是在一般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没有看到现实的人与一般生命存在的本质差别。由此,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要么就是关于人的形而上学,要么就是关于人的生物学。

马克思明确的表达出对这种哲学的尖锐批判,也表达出对“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关切,他指出:以往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往往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一般人”或“类”,把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看作始“人”的发展过程。⑤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和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或“类”,而是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过程,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⑥

马克思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主要是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主题。这一主题可分解为两个论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人的异化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而使异化世界成为人道世界的价值主题;诊断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制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在时代条件之下,马克思这种人本关怀深深的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思考,他对于当时处于弱势状态的无产阶级充满关怀,他十分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关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并多年研究,最终成书《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求具体化为个体、群体、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民族与国家,以及整个人类争取解放、争取独立、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并通过具体的共产主义运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史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人类发展最高目标。

人类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当面对具体问题之时,这一关怀又主要表现在对弱势主体强烈而现实的关怀。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追求。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的核心是对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问题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以人为本”的贯穿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一切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承担者及基础,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创造主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⑦他把人看作是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一切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基础和主体承担者。在马克思那里,对人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前后著述中。

马克思渴望和追求着人道理想,因而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都对现实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批判现实世界中,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理想,而要实现应当的理想,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由此,马克思改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是由个人出发改变为从社会、阶级、人类、集体和“联合体”出发;二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改变为从社会关系出发;三是从理想出发改变为从现实出发。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⑧这也意味着马克思哲学在研究主题和理论前提上发生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人的本质的思想。

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开始集中研究现实的人的社会交往方式、物质生产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认为新哲学的前提就是从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出发的,而现实的人是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制约的人。1846年,马克思在《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中着重论述了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历史。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集中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观念的核心思想。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集中阐述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总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都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科学与价值统一的方法,研究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从中揭示了他的哲学追求的目的与手段,即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物质条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改造活动,使得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使得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达到和谐一致,使得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或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自己确立的科学方法,强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生存、发展的悲惨处境以及非人道境遇,期望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社会。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民”到“人民”再到“以人为本”,这个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一大景观,这一思潮的兴起,是基于马克思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本性来研究当代中国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以道德伦理的承载者,没有个体性,只有群体性,所以中国文化传统在古代以及近代都没有内生出影响社会各阶层的人性解放运动。在整个近代,中国是被迫进入了现代化路程,一直在寻找解决作为民族国家的独立政治身份问题,那么在这以后,整个文化结构的自主性的变革,尤其是人的观念的变革就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使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认识中国国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执政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界才开始真正思考和关注个体的人,并逐渐带动整个社会对人的问题的正视和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无疑是人的现代化,也只有真正解放了人性,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利用和规范人来运作的,市场经济的表层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的问题。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建設的实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它以人为本并解决人的问题。

近年来围绕“文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这一主题,当时许多学者集中讨论六大问题:“价值观念变革”、“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思维方式变革”等问题。这些研究的根本性就在于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反思现代以及人被失落的文化原因,注重文化队人格的塑造,其实质就是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反思文化与人格,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以确立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进步。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深入的成果,并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发展的元价值在于追求人的发展,虽然中西方所提出的问题在层次上不同,把这些问题提升到人的社会意识之中,核心都是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问题,分析解决当代人类实践发展提出的与人有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②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76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74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张帆译:《共产党宣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2]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三联书店,2009年。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赵连章编:《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国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6]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8]谭群玉编:《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中国化以人为本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