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倩 陈嘉祺
【摘要】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虚拟现实;媒介与人融合
一、媒介是人的延伸内涵
麦克卢汉的巨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the extension of man)副标题中就体现了其媒介延伸论,在书中第一部分第一章《媒介即是讯息》的论述中,即出现了相关表述。
“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指任何媒介由于新的尺度都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任何一种延伸都需要先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新的尺度作为标准。麦克卢汉认为不同时代的技术发展给人的延伸带来了不同的变化,机械时代使身体获得了空间上的极大延伸,而电力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则又带来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这使得人们可以拥抱全球。从这一层面上说,人体的延伸使得时空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人类目前正处于人体延伸的最后阶段,也就是意识延伸的阶段,此过程中,更具创造性的认识会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延伸,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感受到这一变化。意识的延伸究竟是不是“好事”,这个问题容许范围宽广的回答。回答诸如此类的疑惑时,需要把各个类别的延伸一起考虑。毕竟人体所获得任何一类延伸,对整个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了影响。麦克卢汉在书中也主要研究人体的一些主要延伸以及其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对此,书中第一版序言中对延伸理论有比较集中的论述。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延伸的手段,笔者认为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很有限,媒介存在的意义即本质就在于帮助用户更好地感知世界。下文将以麦克卢汉划分的无所不包的电力媒介为例探讨媒介与人的关系,释义媒介是人的延伸。
二、媒介是人的延伸之“电视人”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人视听觉的综合延伸,“电视媒介具有清晰度很低,使人深度介入的特性。”电视的普及延伸了人的综合感官,还产生了一种叫做“电视人”的文化现象,“电视人”这一概念是在1969年,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通过比较伴随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不同媒介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层面表现出的差异,以表明电视这一媒介工具的出现、发展、普及及其自身塑造的媒介环境对受众自身的影响。电力媒介对大众的吸引在电视媒介上体现十分明显,随着其普及,电视的音响画面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更直接的感官刺激让大众相对伴随印刷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缺乏理性思考,电视本身的单向传播,线性时间安排让受众很多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主动性。这样的参与状态让很多人观看电视的放松娱乐目的较强,思考相对缺乏,体现出一种不同于印刷媒介的感官刺激。
因此,在电力媒介的电视主导阶段,电视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电视与人仍是相对独立的,距离界限也十分清楚。
三、媒介是人的延伸之“手机人”
媒介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以技术作为支撑,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一些“新媒体”,媒介环境更多情况是通过网络形成的,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出现一种“网络人”。这一群体体现出新媒体发展的势如破竹,将媒介工具的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序列,从媒介对受众影响角度看,在这一过程伴随着“网络人”、“手机人”的出现壮大。
“手机人”主要是用来定义现在生活中在时间和服务种类上都倾向利用手机满足各种需求的人,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与作为技术支持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可以借助其完成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等等方面的任务。人与手机的的高度融合及其对手机的高度依赖催生了“手机人”这一群体,他们的言行等特征都受到手机所塑造的媒介环境的极大影响。
“手机人”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即使用者与手机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两者越来越不可分离,对于“手机人”来说,他们总是随身携带手机、使用手机,手机似乎成为其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手机会感到不完整,心中充满不安。从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电子媒介是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作为一种移动电子媒介工具的手机,不单单是移动终端,更是可以呈现多媒体形式的信息终端,它实现了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延伸。在“手机人”看来,手机早已成为其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的器官,借助手机,人们可以将视角延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使用手机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本能行为,如同用脚走路,用眼睛观察等等。理所当然。将手机比喻成“手机人”身体的“新器官”是恰如其分的。
由此可见,手机对人的延伸已经不局限于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中枢,更是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说,手机与人的距离已经消失殆尽,两者也在融为一体。
四、媒介是人的延伸之虚拟现实
从电视到手机,媒介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紧密,从相对独立到彼此相融,如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也有力证明了两者的融合之势。2016年被视为虚拟现实技术元年,新闻报道和媒体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如今,一些媒体已经在着手利用这一技术为读者提供可以身临其境,获得直观新闻体验的新闻作品。
虚擬现实报道在新闻媒体行业和读者中逐步推行,其前提是借助于一些可穿戴设备,《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已经成为虚拟现实新闻报道的第一批尝鲜者。《纽约时报》的总编辑Jake Silverstein介绍,新闻企业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读者提供360度场景的报道,让读者产生现场体验的直观感受。无论是电视还是手机,受众在以往接收新闻内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存在,这种视角让受众成为了旁观者,很难感受到新闻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当新闻与VR技术对接起来,人们观看新闻的视角从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更具真实性。例如在《纽约时报》的报道《The Displaced》中,当受众抬起头就能看到投放救援物资的飞机从头上穿行而过,随后食物从空中落下;受众告别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过程,更主动地参与到了传播过程中。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如今我们正处于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在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这一阶段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人类感知也将在各个层面得到整体上的延伸。虚拟现实的出现,正在往最后一个阶段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变化将使媒介成为整个人的延伸。
结语
人与媒介的关系可以有多紧密?从电视人到手机人,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身体空间延伸到神经中枢延伸到意识的延伸,移动设备的出现促进了人与媒体的融合,而如今虚拟现实则进一步将媒介与人融合,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媒介与人将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7—52 85—93.
[2](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3-120.
[3]匡文波.《颠覆传媒?手机:新的电脑和器官时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21-25
[4]杨富波.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何斌.“电视人”理论探源[D].四川文理学院,2012.
[作者简介:1 吕倩 (1995- ),女,汉族,籍贯:山东莱芜,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2陈嘉祺(1994-),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3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