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推拿专业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16-09-22 13:12李海可王凯娟
考试周刊 2016年65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咨询职业院校

李海可+王凯娟

摘 要: 为了调查职业院校推拿专业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本文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选取的200名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视障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并针对调查现状提出改善和提高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推拿专业视障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视障人群中因心理负荷增加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特别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职业院校视障学生来说更突出,这些群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个人健康成长产生消极作用,而且影响特教校园的和谐与稳定[1]。笔者根据对我院推拿专业视障学生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视障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从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推拿专业随机抽取200名视障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程度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其中男生128人,女生54人。

1.2方法

1.2.1设计调查问卷表:一是基本情况调查,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性别、学生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视障原因、视障程度等内容;二是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包括调查对象自身人格、学习状态、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40道题目的内容。

1.2.2施测方法:在征得被试本人同意后,由专门培训过辅导员担任主试宣读测试要求,在被试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逐一念题进行测试,视障生将题号和答案写在盲文纸上,当场收卷后再另选通晓盲文的人员进行翻译。最后将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3评价标准:所测题目设“经常”、“偶尔”、“没有”三个评价等级,分值依次为:2分、1分、0分。测试所得总分将心理健康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0-8分为完全健康,9-16分为基本健康,17-30为轻度心理障碍,31-40分为中度心理障碍,41分以上为重度心理障碍。

2.结果

在所有收回的182份有效问卷中,心理健康:64人,占35.17%;心理障碍:118人,占64.84%,其中轻度心理障碍:67人,占36.81%,中度心理障碍:37人,占20.33%,重度心理障碍:14人,占7.69%。数据显示,视障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3.讨论

调查发现造成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偏低的原因主要与自身致盲原因、盲残程度等生理方面、家庭教育环境、学校专业教育、社会大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结合多年特教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高职业院校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1帮助视障学生树立正确的自身价值理念

3.1.1培养坚定的信心。视力障碍给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便,在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取笑和不合时宜的怜悯,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他们过于低估自己、否定自己、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对人际关系淡漠、偏执等心理健康危机的表现[1]。“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视障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其成才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2树立合适的目标。因视障学生自身生理因素的部分缺失和后天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树立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比常人更多。因此,在针对提高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帮助他们把握好自身定位,树立合理的目标。

3.1.3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视障学生来说,由于先天或者后天残疾,以往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很多照顾和关怀,因此抗挫能力相对较弱,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德育等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

3.2加强学院对视障学生的集体关怀

3.2.1合理设置班级并开展帮扶活动,帮助视障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采用明盲混编制班级设置,即将视力正常的学生与视障学生在刚入校时就实行混合编班,使每个班级的视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配置比例合理化,便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各种“一帮一”扶盲助残活动(同班学生间阶段性地固定一个学生对口帮助一个视障学生),既有利于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又可减轻视障学生因新环境的适应不良而引发的心理健康危机。

3.2.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视障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通过组织盲人门球队、盲生文艺社团、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营等活动积极为视障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借助活动平台发现自身的诸多闪光点,培养自信,为学习、创业等创造良好条件。

3.2.3借助现代技术和软件,进一步提高视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盲文教学软件和盲人电子阅览室的作用,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公平享受教学资源,顺利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具备和其他员工一样能借助网络环境使用E-mail、QQ等和同事们进行交流、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独立性,增强他们的自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3.2.4成立视障学生工作服务部,加强对他们生活上的关怀。借助视障学生工作部,研究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障碍,随时掌握他们的各种个人情况,实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管理工作。

3.2.5加大对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德育课及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环境塑造等多种形式对视障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生活习惯等方面发展进行引导,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良好品质,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2]。

3.3借助心理咨询进一步提升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1团体咨询和辅导。通过团体咨询初步建立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提高和改善的具体措施。另外,团体成员们聚在一起,可以有效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也可通过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从而肯定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2个别咨询和帮助。针对心理问题突出的视障学生开展的个别咨询,主要采用面谈方式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在形式上,除了当面直接咨询外,还可以主动约请学生进行咨询,并辅以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网络咨询等其他间接咨询方式,努力提高个别咨询的有效性。

3.3.3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通过聘请心理专家,采取每周提前预约的方式和视障学生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及时疏导、解决一些心理问题[3]。

3.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引领的协同作用

3.4.1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塑造个人人格的基本环境。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子女数、父母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等多种家庭因素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4]。视障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不仅要求学校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而且要求家长正视视障孩子的特殊之处,尽可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进行正面鼓励,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4.2充分发挥社会引领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爱视障人士的合力。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体制大环境,让视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也可发挥媒体宣传效应,让更多的社会人群了解、关心、支持盲人教育,争取在康复、就业、扶残、助残等方面给予支持,消除对盲人的偏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视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职业院校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是一项长期工作和系统工程,因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所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祁寿东.盲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11-13.

[2]陈宇平.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9.

[3]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4.

[4]晏宁等.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34).

通讯作者:王凯娟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咨询职业院校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