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及实践调查

2016-09-22 06:32方海蓉
考试周刊 2016年64期
关键词:练习册中职老师

方海蓉

在与优秀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性实践的参与,下面是对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杨艳红老师的访谈。从她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中职数学教师迅速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其成长的经历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对一般教师的成长仍具有指导的作用。

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非常注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教学的实践出发,稳扎稳打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式往复循环中不断成长进步。

(一)日常上课

杨老师来到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从第一节课开始,她除了认真备课外,还在课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审视自己这节课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上她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公式和习题充满整个数学课,她力图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二)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是展示自我的绝好机会。按照教学意图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后认真听取每位听课人员的意见,做好笔记,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老教师们评价她教学基本功好,语言表达准确等,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专家们认为她教学设计巧妙合理,上课条理清晰,表达简洁,学生认为上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可以想象平时上课应该挥洒自如。自我评议:在实施教学中,按照预先设计所考虑到教学内容,同时留意学生课堂的状态,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参加教学评优活动

2002年苏州市举办了中职数学优质课比赛,杨老师在比赛前按照上课的要求将这一节课备好,细致地考虑每一个细节包括新课的引入、情境的创设、例题的筛选、习题的选用及教师的语言组织等,在一周时间内写好。这样集中精力将一件事情在白天正常上班教学,利用晚上时间全力做出的训练,为杨老师以后应对一些紧急任务奠定基础。为了保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杨老师经历三次修改教案和课件。第一次先在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电化教室说课,当时数学教研员解老师和市区各校部分领导听课后,一致认为她说课效果好,条理清晰,知识容量大,对教材理解相当透彻。建议是:题目设计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但要设计具有新意的题目,该题目要与下节课知识点相关,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建议让学生自己完成。针对建议,杨老师做出修改,增加一个思考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最后的归纳总结留给学生。两天后,杨老师在自己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堂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当时学校校长苏建青,教研组长,教务主任给出反馈意见:除应用多媒体课件外,可适当运用实物教具使教学更加形象化。例1解法还需增强灵活性,时钟问题中分针转动方向应换一下。杨老师从以上方面入手,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得例1更符合学生实际,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时钟问题顺应常规思路,同时注意强调角的“始边和终边”的细节。最后一次是在吴中职中正式参加比赛,面对陌生的学生,杨老师将语速放慢,稳定情绪,丝毫没有显现出任何紧张情绪,与学生的配合可谓默契有加。这是她没有料到的,而且那时她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进入角色,赞扬声不断。尽管如此,她还是头脑清醒地听取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节课使得杨老师在苏州大市中职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在2003年12月,教案获得常熟市教育案例评比二等奖。

反思:此次优质课评比,对基本功较好的杨老师的帮助可谓是如虎添翼。因为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她不仅对课堂教学设计、学案、课件的制作更得心应手,同时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如鱼得水,师生互动更上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得到专家的指点,使她在教学技能上得到迅速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杨老师在不断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开场白”。每节课总要有第一句话,即课的引入。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能否被教师所吸引并激发其兴趣,甚至决定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这节课。

面对陌生的学生,重要的是对学生状态的把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入新课,又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走进新课。这里当然有个观念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杨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只不过是比学生早学习这些知识。不少数学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这些概念的新课引入具有一定的难度。杨老师采用的策略是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实例为切入点,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缓解他们的畏难情绪。

在上《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课时,杨老师对于课堂的引入,采用这样的方法:先从学生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提出“角是怎样的图形”的问题,并以教具(圆规)来展示角的形成的动态过程。接着以日常生活中同学最熟悉的时钟为例演示:①当时钟走快了,往回拨,分针形成了一个大于360°。②当时钟正常走动时,往回拨,分针形成了顺时针旋转的角度,提出:“像这样的角,我们该如何表示呢?”让学生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确实不够,从而引出学习这课的必要性。这样带着问题,学生自然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也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然后从旋转方向和旋转大小两方面读角,再让学生解决前面的时钟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2.恰当的提问,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杨老师也是狠下工夫,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譬如在《角的概念推广》一课中,她有这样的设问:“像这样按照两个方向旋转135°的角该如何区分呢?”及时引出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在要求学生“读角”时,设问:“这时让同学来读角,如果反过来,给出角度,同学能把这角度画出来吗?”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转到“画角”这一知识点上。到内容快接近尾声时,她问:“同学们能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主要有几大方面?”让学生主动地归纳总结一节课所学知识。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自己作为解疑者、组织者,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效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神有色地、有静有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譬如《角的概念的推广》一课中,出现很多角度,不仅要“读角”还要“画角”,徒手在黑板上画图,不仅美观度不够,而且浪费时间,所以杨老师用Flash软件制作角度的形成,动态地呈现始边和终边,避免学生“凭空想象”,从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这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

教育实践是基础,但是如果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徘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2008年杨老师考取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在苏大读硕期间,她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同时结交很多新的朋友。她第一次主持了课题《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正是从那时开始她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她提高了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后来只要有机会,她都会积极地参与和主持课题,2012年主持的江苏省级课题《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荣获省级二等奖。

2012年开始针对单招教材配合编写练习册《单招新学径》,如果说编写第一册时她还是新手,需要参考其他练习册的结构配置。编写第二册时,她已经是行家里手,她的要求是要编出这本练习册自己的特色,同时要超越其他练习册。她不断地找同仁们探讨,利用节假日,不断地反思怎样既能紧跟教学大纲,又能让练习册有自己的“亮点”,还能让老师和学生们用得更为得心应手。经过反复斟酌推敲,精心编排。2013年在杨老师的带领下,1-5册练习册全部完成。师生的反响不凡,后来一轮,二轮复习资料也应运而生。

三、对其成长过程的反思

杨老师的专业成长,始终将反思性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由最初的自发性反思发展为自我需要的自觉的科学的反思,有两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对其发展成长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阶段:积极参加教师的评优活动。杨教师对自己专业有较高的追求,希望做到每节课都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平时积极参加优质课比赛,两课评比。这些评优活动对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都有很大的考验,写教案、学案、做课件、讲课、答辩等环节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在常熟教育局和苏州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类型的课程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提供多种思路,为以后教学设计拓宽思路。通过每节课与学生的磨合,根据学生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找到学生更易接受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后专家的点评,使其豁然开朗,当自己的探索方向获得专家的肯定时,她更坚定前进的信心。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使其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为其教学发展和教科研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第二阶段:硕士阶段的学习。实践要有理论的支持和指导,因此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使她更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硕士导师的指导下,她做了研究生课题。通过做课题的过程,她进一步对教育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教育规律,升华为教育理论。

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她少走了很多弯路,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很快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以昆山市中职数学教学为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练习册中职老师
练习册
练习册忘带了
练习册
神奇的练习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