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香 杨树杭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教师深感任重道远,因为小学时期是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法制教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
例如《鸟的乐园》这篇课文是认识各种鸟类,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喜鹊、麻雀、杜鹃、燕子、乌鸦、老鹰和鸽子吃什么时,告诉学生这些鸟都是益鸟。益鸟可以防虫治害,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界绿色植物方面作用很大。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保护它们。在认识丹顶鹤时,通过介绍丹顶鹤数量稀少,告诉学生我国已将丹顶鹤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林业局作为唯一的国鸟候选鸟上报国务院。在认识这些鸟类后向学生介绍4月22日至28日为“爱鸟周”,让学生说保护鸟类的提示语,唤起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强调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利用多媒体展示《郑州晚报》的报道,1994年出生的小闫是郑州一所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2014年7月,小闫放暑假在家时发现村外的树林里有鸟窝,和朋友架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售卖,后来又掏了4只。然而因为这16只鸟,小闫和朋友小王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学生纳闷了,感到很惊呼,掏几只鸟还被判刑,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这时,我让学生讨论,小闫和小王为什么被判刑,犯了什么罪。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自觉保护鸟类的意识,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是犯法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利用美文渗透法制教育
我们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因素,充分利用美文,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增强。
三、巧设疑问渗透法制教育
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要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这是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结构、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我让学生品读亚特凯达斯瀑布以前雄伟壮观的景象和现在奄奄一息的样子后,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瀑布发生如此改变。当学生明白是人们乱砍滥伐森林、毫无节制地使用水资源才造成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向学生介绍我国颁布的《森林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使学生在受到环保教育的同时,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同时,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教学临近尾声,指导学生替巴西总统写一篇在为瀑布举行的葬礼上的演讲稿,许多学生都认为要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四、通过批阅日记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学生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五、运用口语交际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
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六、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议题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