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M1墓主族属辨析

2016-09-22 03:21
关键词:叶家遗民墓葬

张 礼 艳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M1墓主族属辨析

张 礼 艳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出土铭文证实叶家山西周早期的曾国为姬姓,并不代表整个叶家山西周墓地的所有墓葬均系姬姓周人墓。叶家山M1挖建了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出土的青铜器及铭文特征的商文化因素更浓厚,鼎的数量多于曾侯;位于整片墓地东北端,与墓地中另外一座挖建腰坑的墓葬似有集中分布的现象,反映出叶家山M1墓主人的身份可能系灭商前居住在当地的广义的殷遗民或随南公一支就封至曾国的殷遗民。

叶家山;曾国墓地;族属;殷遗民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普遍关注,学者们围绕曾国墓地的年代、墓主与世系、墓地布局、葬俗、出土器物、曾随关系及曾侯族属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曾侯族属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各家意见不尽相同,一度甚至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随着新材料的陆续公布,曾侯族属为姬姓基本没有疑义,但笔者认为,在这一前提下,墓地中最先发现的M1墓主人的族属仍应区别看待。

一、曾侯族属的分歧

从出土铭文看,暂且不论曾国的始祖是否一定为南宫适,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为姬姓应无疑问。但应看到,从铭文上推断曾侯为姬姓与整个叶家山西周墓地中人群的族属是两回事。前文提到的第一阶段的认识中,李伯谦、张昌平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之所以提出叶家山墓地的族属非姬姓,是基于长期以来商周考古领域多年积累的对商周墓葬特征的认识做出的判断。张懋镕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周人不用日名说[11]173-177[12]27-29,周人不用族徽说[13]835-840,这一论断经过多年的考古发现证实,虽不绝对,使用时需具体分析,但姬姓周人不流行使用日名和族徽大致还是符合考古实际的[14]47-51。挖建腰坑是商人墓葬流行的做法[15]77-79,也是目前学界基本达成一致的认识。但随着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逐渐将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的族属指向为姬姓周人之后,反过来再拿曾国墓地的族属来检验张懋镕先生的两个论说,以及商人流行挖建腰坑习俗时,似乎有矛盾,因而有学者以此对以往认识提出怀疑[16]67-71。笔者认为,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为姬姓并不足以否定学界多年积累的对商周墓葬特点的认识。第一阶段学界对叶家山曾国族属产生分歧意见的症结在于,叶家山墓地最先发现的墓葬是M1和M2,而其中M1的墓葬特征及随葬品特征反映出强烈的非周人特征。这是学者们最初提出叶家山曾国墓地非姬姓的重要原因,学者们在论证叶家山墓地非姬姓时引据的主要证据也是来自M1[7]283。叶家山西周早期的曾侯为姬姓并不代表整个叶家山西周墓地的所有墓葬均系姬姓周人墓,以M1为代表的墓葬族属应另当别论。

二、叶家山M1墓主族属辨析

笔者同意朱凤瀚先生最初的论断,认为叶家山M1墓主人应为殷遗民。即便曾侯的族姓为姬姓已成定论,也并不能否定M1族属为殷遗民的判断,其与曾国墓地中以曾侯墓葬为主体的墓葬族属不同。

叶家山M1挖建了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这是商人墓葬流行的做法。而商墓的这一特点经目前发现的多个商周时期墓葬证实,是其区别于周人墓葬的显著特点。据郜向平先生统计,商系墓葬从第Ⅱ阶段(相当于《中国考古学·夏商卷》[17]划分的早商三期和中商一期)初步流行挖建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郑州商城32座第三等级墓葬中有16座挖建腰坑,占50%,39座第四等级墓葬中有1座挖建腰坑,占2.6%,盘龙城遗址第二等级2座墓均挖建腰坑,21座第三等级墓葬中有5座挖建腰坑,2座第四等级墓葬中有1座挖建腰坑;第Ⅲ阶段(相当于《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划分的中商二期和中商三期)的藁城台西遗址59座第三等级墓葬中有34座挖建腰坑,占57.6%,洹北商城遗址23座第三等级墓葬中有19座挖建腰坑,占82.4%;第Ⅳ至Ⅵ阶段(相当于《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划分的晚商时期)第三等级墓葬中腰坑比例一般占75%以上,第四等级腰坑一般占40%以上[15]69-75。商人墓葬的这一特点在西周早期的殷遗民墓葬中仍得以保留。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的Ⅰ区墓葬,报告认为是殷遗民墓葬,流行腰坑殉狗[18]128。曲阜鲁故城甲组墓葬报告认为是殷遗民墓,流行腰坑殉狗[19]90。洛阳地区乙组墓葬被认为是殷遗民墓,挖建腰坑现象比较普遍,殉狗也较为多见[20]。周原地区的云塘、李家、齐家、庄白、刘家五处墓地的墓主人可能是殷遗民,腰坑比例较高[21]138-158。王恩田先生在反驳叶家山西周曾国殷遗民说时提到,“周人墓葬也并非绝对不使用腰坑。多者如陕西长安沣镐二京的客省庄与张家坡,在182座西周墓中,有55座使用腰坑,占30.2%”[16]67。实际上,王恩田先生提到的《沣西发掘报告》中发表的182座西周墓葬有131座位于张家坡村东,31座位于客省庄附近[22],综合沣西地区不同区域的墓葬特征,笔者曾将张家坡村东划分在沣西C区中,是以殷遗民为主的墓区,客省庄附近划分为沣西E区,是殷遗民的可能性较大,不能作为周人挖建腰坑的证据[23]210-212。也就是说,丰镐地区的殷遗民墓葬,比较流行挖建腰坑。当然,应该看到,之所以能在西周早期王畿地区和各诸侯国的墓地中区分出殷遗民墓葬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这些墓葬流行挖建腰坑和腰坑殉狗。而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商代商人的墓葬流行挖建腰坑和腰坑殉狗。

如果说殷遗民墓葬流行挖建腰坑,并不足以推论出西周时期挖建腰坑的墓葬,族属一定为殷遗民的话,那么我们反证一下,通过考察西周时期姬姓封国国君及其他姬姓贵族墓葬是否挖建腰坑来看叶家山M1是否可能为姬姓。河南濬县辛村卫国墓地共发现8座大型墓,均未挖建腰坑[24]9-18。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发现了应公墓(M232)、应公庶子旡墓(M242)、应侯墓(M230、M86、M84),均未挖建腰坑,而且该墓地目前见诸报道的西周早中期其他墓葬,包括应公夫人、应侯夫人及其他应侯家族成员墓葬,甚至7座中小型墓葬,均未挖建腰坑[25]。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中,M1052墓主为虢国太子[26]28-30,M2001墓主为虢季,M2011墓主为虢国太子,均未挖建腰坑[27]15。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中,芮桓公墓(M27[28])及夫人仲姜和次夫人墓(M26[29]、M19[30])均未挖建腰坑;2007年发掘的墓葬中,发掘者推测M28墓主人应为芮国国君芮公墓,M502墓主人可能为芮国国君或身份略低的贵族墓葬,均未挖建腰坑[31]8-9。山西黎城西关2006年发掘了2座带墓道的大型墓(M1和M10),未挖建腰坑[32][33]40-43。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中M1193带四条墓道*墓道位置在四角,且短而窄,推测是系棺木下葬的通道。详见赵福生:《西周燕都遗址》,《北京文博》1995年第1期。,墓主人为燕侯,未挖建腰坑[34]20-31;1973—1977年发掘的ⅡM202带南北两条墓道,墓主人为燕侯,未挖建腰坑[18]14;1981—1983年发掘了3座带墓道大墓,均被盗掘,简报发表了其中的M1046情况,未挖建腰坑[35]404-416。山西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共发现9组19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均未挖建腰坑[36]11-30[37][38][39]4-21[40]4-39[41]4-55。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发现4座带墓道大墓,均未挖建腰坑[42]18-35。另外,河北邢台葛家庄一带,发掘了5座带墓道的大墓,墓主人是邢侯或其夫人[43]64-74,但简报未明确报道这5座墓葬是否挖建腰坑[44]7-25。据目前资料看,既然可以确定为姬姓的周人贵族墓葬无一挖建腰坑,与其将叶家山M1墓主的族属等同于姬姓曾侯,不如将其归属为流行挖建腰坑的殷遗民。方勤先生曾提到,持姬姓说学者在反驳非姬姓说的几项理由时,腰坑一项的论证不到位[45]109-115。实际上,能够确定为姬姓曾侯的三座墓葬确实是不挖建腰坑的,M1因其族属与姬姓曾侯不同,才会挖建腰坑,将M1区别看待与目前所见的其他地区的西周考古资料的情况恰恰是相符合的。

叶家山M1的墓葬规模小于曾侯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总体上也少于曾侯墓葬,但是该墓出土了4件方鼎,5件圆鼎,鼎的数量超过了身份为曾侯的M65(方鼎1、圆鼎6)和M28(方鼎3、圆鼎4)。虽然严格的用鼎制度在西周早期可能尚未形成,但是西周墓葬中鼎的数量一般与墓主人身份等级密切相关,大致符合考古实际[46]84-98[47]192-206[48]131-162。叶家山M1随葬鼎的数量多于该墓地中地位等级最高的曾侯,暗示墓主人大概未遵循曾侯的等级系统。

此外,从M1在墓地中所处位置看,其位于墓地东北角最边缘的位置,而墓地中另外一座挖建腰坑的墓葬为M3,距离M1较近,也位于边缘。从分布位置上看,挖建腰坑的墓葬似乎有一定的集中分布的区域,这与目前所见西周早期殷遗民墓葬的分布规律一致,详见下文阐述。

三、西周早期殷遗民墓葬的分布

综观西周早期都城地区及各个封国的墓地情况,殷遗民墓葬与周人墓葬共存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如西周都城丰镐地区、洛邑、周原、琉璃河燕国墓地、曲阜鲁故城鲁国墓地等。而且从分布情况上看,殷遗民墓葬与周人墓葬有相对集结的现象。

西周都城丰镐地区中,位于张家坡村西至大原村北的墓葬是以周人为主体的墓区。该区墓葬不流行挖建腰坑和腰坑殉狗;殉人墓极少见;南北向墓葬数量占绝对优势;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俯身葬少见;陶器组合以单鬲最多,其次为“鬲+罐”,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单以陶罐随葬;铜容器种类以鼎、簋为主;比较流行随葬青铜武器、车马器;车马坑较少见,挖建马坑。张家坡村东北、东、东南、南一带的西周墓葬,可能是以殷遗民为主体的墓区。该区墓葬流行在墓底挖建腰坑和腰坑殉狗;殉人墓的比例较高;是东西向墓葬的集中分布区;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但有一定数量的俯身葬;陶器组合以单鬲以及“鬲+簋+罐”的组合数量最多,不流行单以陶罐随葬的形式;铜容器种类体现浓郁的重酒器风尚;不流行随葬青铜武器、车马器;流行车马坑[23]208-209。

郜向平先生将洛阳地区西周墓葬区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北窑墓地、杨文镇墓葬、下窑东区墓葬为甲组墓,属于周人墓。该组墓葬少见腰坑及殉狗;不见殉人;随葬陶器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青铜礼器以鼎、簋、盘较多,酒器只见于早中期;较多墓葬出土青铜兵器和车马器。摆驾路口墓葬、老城东郊墓葬、铸铜遗址墓葬、涧河下游墓葬和白马寺墓葬为乙组墓,属于殷遗民墓葬。该组墓葬常见腰坑和腰坑殉狗;个别大墓有殉人;青铜礼器以鼎、簋、爵、觯为主,单纯的爵、觯等酒器组合较常见,并有成组铅质酒器随葬;不见铜车马器和原始瓷器;兵器很少[20]。

马赛先生从墓葬材料出发,提出周原遗址中黄堆、贺家两处墓地应为周人墓地。这两处墓地腰坑比例很低或没有;不见殉人,极少使用殉牲;随葬兵器的墓葬比例较高;明器化表现为制作粗糙的铜明器;铜、陶容器常放在二层台上;车马坑数量较多,且车与马分开;陶器以鬲罐组合较多见,不见商式簋。云塘、李家、齐家、庄白、刘家五处墓地很可能是灭商以后迁居到周原的广义的殷遗民。这五处墓地腰坑比例较高;偶见殉人,殉牲比例较高;随葬兵器的比例很低;明器化表现方式是仿铜陶礼器或铅器;铜、陶容器常见于棺椁之间;车马坑数量很少,且摆放为驾乘位置;陶器组合形式较多,见有商式簋[21]21。

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中,发掘区的京广铁路以西为Ⅰ区,铁路以东为Ⅱ区。Ⅰ区墓葬墓主人可能为殷遗民或周灭商前生活在当地的燕人,陶器组合以鬲、簋、罐为主;流行挖建腰坑及腰坑殉狗,32座墓中有7座墓有殉人。Ⅱ区墓葬墓主人是灭商后分封到燕地的周人,随葬器物以鬲、罐为主,不流行殉人、挖建腰坑及腰坑殉狗[18]128。

曲阜鲁故城西周墓地中,药圃、斗鸡台和孔府花园三处墓地为甲组墓,流行腰坑殉狗,不见仿铜陶鬲,流行豆簋等圈足器,与商人墓作风相似,可能是当地原有住民的墓葬。“望父台”西周墓地为乙组墓,不见腰坑和殉狗,随葬陶器主要是仿铜器的鬲和罐,不见豆、簋,墓主人是周人[19]214。

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见诸报道的挖建腰坑的两座墓葬(M1和M3)集中分布在墓地的东北边缘,墓葬特征不同于姬姓曾侯,与曾侯墓葬共存的同时,又相对集中于墓地的边缘一带,符合其他地区西周早期殷遗民墓葬分布的规律。叶家山M1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与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Ⅰ区墓葬及曲阜鲁故城甲组墓的墓主人身份相同,系灭商前居住在当地的原有住民,到西周时期仍保留商人习俗,属于广义的殷遗民。当然,考虑到周初分封时周人对商人的强宗大族的处置政策中,采取过保持旧有宗族组织结构作为周人贵族私属迁徙至封土或将较大的宗族分割成几部分随周人迁移至新封土的做法[49]262-283,因而不能排除M1墓主人是随南公一支就封至曾国的殷遗民。需要提及的是,学界已经注意到商代甲骨文中已见曾字,如“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與,左从曾”(《合集》5504),所记事件为武丁时期[50]12-17。商代晚期随州一带是否存在曾国,以及商代的曾究竟是地名还是国名,实际上尚不能确定,因此叶家山M1的族属是否可以归属为商代的曾,有待考古资料进一步证实。

四、小 结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墓底挖建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的习俗是商代商人流行的做法,西周时期的殷遗民仍保留这一习俗,姬姓周人不见挖建腰坑的墓例。叶家山M1挖建了腰坑,并在腰坑内殉狗,表明其族属不同于姬姓曾侯。相较曾侯墓葬而言,叶家山M1出土的青铜器及铭文特征的商文化因素更浓厚,鼎的数量多于曾侯,说明其族属应为殷遗民。从墓葬分布上看,叶家山M1位于整片墓地东北端,与墓地中另外一座挖建腰坑的墓葬(M3)似有集中分布的现象。综观西周早期都城地区及各个封国的墓地情况,殷遗民墓葬与周人墓葬共存是常见的普遍现象,而且这些地区的殷遗民墓葬与周人墓葬都有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中殷遗民墓葬(M1、M3)与姬姓曾侯墓葬共存的同时,又相对集中于墓地的边缘一带,符合其他地区西周早期殷遗民墓葬分布的规律。叶家山M1墓主人的身份可能系灭商前居住在当地的广义的殷遗民或随南公一支就封至曾国的殷遗民。

[1] 黄凤春,胡刚.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J].江汉考古,2014(2).

[2] 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J].文物,2011(11).

[3] 黄凤春,黄建勋.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A].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4] 杨升南.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N].中国文物报,2011-11-02(3).

[5] 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J].文物,2011(11):64.

[6] 李伯谦.西周早期考古的重大发现[A].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7] 张昌平.叶家山墓地相关问题研究[A].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4(4).

[9] 黄凤春,胡刚.再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二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J].江汉考古,2014(5).

[10] 《江汉考古》编辑部.“随州文峰塔曾侯與墓”专家座谈会纪要[J].江汉考古,2014(4).

[11]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5).

[12] 张懋镕.再论“周人不用日名说”[J].文博,2009(3).

[13] 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J].考古,1995(9).

[14] 张懋镕,王静.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的考古学意义——从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谈起[J].四川文物,2014(4).

[15] 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6] 王恩田.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J].江汉考古,2014(3).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9]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20] 郜向平.洛阳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3.

[21] 马赛.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群构成情况研究——以墓葬材料为中心[J].古代文明(8).

[2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23]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4] 郭宝钧.濬县辛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编.平顶山应国墓地1(上下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地:第1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6).

[29]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1).

[30]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2).

[3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梁带村芮国墓地——二○○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2] 张崇宁,杨林中.山西发掘黎城西关西周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7-04-25(2).

[33] 张崇宁.山西黎城黎国墓地[A].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1).

[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

[36]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J].文物,1993(3).

[37]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J].文物,1994(1).

[38]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

[39]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

[40]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

[41]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J].文物,2001(8).

[4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3] 张渭莲,段宏振.邢台西周考古与西周邢国[J].文物,2012(1).

[44] 任亚珊,郭瑞海,贾金标.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A].三代文明研究(一)[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5] 方勤.曾国历史的考古学观察[J].江汉考古,2014(4).

[46]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2),1979(1).

[47] 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A].林沄学术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8] 张闻捷.周代用鼎制度疏证[J].考古学报,2012(2).

[49]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0] 李学勤.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A].新出青铜器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赵红]

A Discrimin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M1 Host in Suizhou Yejiashan Cemetery

ZHANG Li-y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lthough the excavated inscription proved that,the clan name of Zeng State is Ji,it doesn’t mean all the tombs in Yejiashan belong to Zhou people.Consider that M1 had waist pit with sacrificed dog,the characteristic of bronze vessels and inscription were more similar to Shang culture,buried more bronze Ding than rulers of Zeng,and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cemetery together with another tomb which also had waist pit,this paper suggests that,the host of M1 was probably Descendant of Yin who was local,or migrated here following the branch of Nangong.

Yejiashan;Cemetery of Zeng;Identity;Descendant of Yin

2016-03-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ZS046)。

张礼艳(1980-),女,辽宁丹东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K871.3;K224

A

1001-6201(2016)05-0167-06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29

猜你喜欢
叶家遗民墓葬
Substitutions of vertex configuration of Ammann–Beenker tiling in framework of Ammann lines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墓葬中的女人
叶家山西周编钟的年代及所反映的若干问题
仰止高山“叶家样”——赞叶毓中“俊逸豪丽”新画格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