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016-09-22 09:27李建红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工样本同学

李建红,王 乾

(1.邢台学院社科部,河北邢台 054001;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河北保定 07100)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李建红,王乾

(1.邢台学院社科部,河北邢台054001;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河北保定07100)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接受和认可,依照社会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可解释为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学习认同和专业角色认同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河北省三所高校部分社工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总体表现偏低,但在价值认同、学习认同和角色认同三个层面上又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扬长避短,是提到社工专业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社工专业;价值认同;角色认同;学习认同

一、社会认同及相关概念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人通过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 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1]社会认同使得个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相一致,是个人获得社会身份与群体归属的重要途径。社会认同的内涵,一般包括价值认同、角色认同、认同学习三个方面。价值认同是对群体共有的核心价值的认可与接纳,角色认同是指个人能够赞同社会为某个角色设定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行事。认同学习,指通过学习了解群体的规范,赞同规范体现者并在行动上与之趋同。依据以上理论,大学生对所属专业群体的认同也可视为社会认同的一种表现,专业认同的内涵可划分为: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角色认同与专业学习认同。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据此可以理解为:认可本专业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工作价值观,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学业成绩良好,对于将来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或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职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期许。社工专业价值认同、角色认同、学习认同,是导向、标准与行动的三位一体。当三种因素和谐一致时,表现为专业认同良好,当三要素出现不平衡时,专业认同度会降低,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的总体是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社会工作本科生。样本范围为邢台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石家庄学院社工专业大学生,以问卷星为主要工具,采用偶遇调查方式,通过网络在班级群中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应答率为87.2%。邢台学院样本较为集中,有76人,占总样本数的48.4%,;石家庄学院 40人,占样本总数的25.5%;廊坊师范学院 41人,占样本总数的26.1%。从年级分布来看,四年级学生有76人,占总样本的48.4%;三年级28人,占17.8%;二年级29人,占18.5%;一年级24人,占15.3%。另外,被调查的同学中高中时期学理科的有29人,占样本总数的18.5%;文科的有128人,占样本总数的81.5%。男生49人,占总样本的31.2%;女生108人,占总样本的68.8%。调查结果通过SPSS软件整理、分析,得出相关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样本中女生多于男生,这并非偶遇中的失误,而是因为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中女生数量均高于男生,样本性别比基本反应了实际的性别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男女两性在助人行为中的心理特点不同,一般情况下女性更擅长对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长期照顾,而男性更擅长于危机时刻的紧急援助。社会工作是对弱势群体常态化地实施帮扶或救助的工作,因此会吸引更多女性从事,该专业中的女生占比也较男生多。

三、利他主义专业价值认同良好

每个专业类别都有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价值评价标准,每个学生也都有基于个人长期生活经验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当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一致时,就会因共鸣而产生“专业价值认同”。由于“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因此,其核心价值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利他主义。调查显示,对这一价值观非常赞同的学生有45人,比较赞同的有94人,共占样本总数的88.5%;8.9%的同学持不确定态度。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人道主义的专业价值是认同的。

进一步分析专业价值认同的差异性发现,性别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赞同没有影响。而当把年级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态度做交叉分析,发现年级越高赞同度也越高。调查结果见表1。把对社工专业了解程度和对社工专业价值态度做交叉分析,也同样得出正相关结论。

表1 年级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赞同情况交叉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社会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行动者在情境中逐步建构的。认同是一种趋向、一个过程。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社工价值观的了解较少,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丰富和深化利他主义观念,认同感也随之增强。

除了互动实践对利他主义认同的影响之外,从根本上来讲,助人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本能要求。一是因为人类进化的自然选择,那些团结互助的群体比自私自利的群体更能抵抗自然和社会的灾害而得以延续。二是社会进化的结果,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会形成并传承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如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是各个民族与国家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普遍性规范。三是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或同理心,感同身受的体会促使人们愿意为处境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由于这些原因,利他、助人在人类社会中成为广受尊敬的行为。中国社会尤其注重群体性生活,讲究人际关系和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伦理和社会主义道德均提倡的行为,这与社工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正相吻合,受人类普遍助人基因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赞同是较高的。

四、社工专业角色认同较低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套行为规范,它指出处于社会某一位置上的人应该如何去做,反映了处于相应地位的社会成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行为中担当的角色包括: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等。社工角色认同即是对这些行为要求和工作标准的认可。我们采用就业意向来观测这一指标。调查中发现,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去向,57%的同学准备直接就业,其中想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工作的有27%;73%的人不打算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工作。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的同学不愿意进入社工岗位。另外,有41.4%的人打算报考社会工作或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有3人表示要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无论是本专业和还是转专业,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自身学历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不打算从事社工类工作。从已经毕业的三所学校的社工研究生入职情况来看,从事社工职业的人数也较少。如邢台学院2006级有17名同学考上研究生,但硕士毕业后从事社工工作的只有两人。加上一次毕业后进入社工机构的一名同学,全班39人中,只有3名同学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占全部毕业生的7.6%。较低的就业意愿说明学生对社会工作角色认同情况并不乐观。

为什么会造成专业角色认同度低?角色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某一角色认同感越强,其参与角色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特定的角色认同,一方面取决于与角色特性相关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受到与角色相关的社会联系的影响”。[3]专业角色认同中的自我评价表现为专业工作规范与自我兴趣、爱好、能力相吻合,进而产生效能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也可以概括为专业自尊,以提到自己为该专业学生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来测量;专业角色认同中的社会联系表现为社会认可,借鉴态度形成中的有计划行为理论,“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受到自身的主观规范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行为的考虑,它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感受到的重要他人的期望,二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4]家人或朋友是社工大学生的重要他人,在校大学生没有完全独立,一般对家人朋友的看法也比较在意,因此他们对社工行业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对这一专业角色的态度。调查中问及“您愿意和别人聊您自己的专业吗”,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有59人,共占样本总数的44.6%;38.2%的人持无所谓态度;17.2%的人表示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结果显示,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和别人聊自己的专业,而大部分人提到社工专业时的内心体验不是愉快的,被调查者的专业自我评价或者专业自尊较低。在“您家人或朋友对您专业满意度”问题中,持较不满意态度的有72人,很不满意的有12人,共占总样本的53.5%;对本专业表示非常满意的有0人。社工专业的社会评价也较低。

为什么专业角色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工作职业的现实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于社工的职业化、本土化进展不快,社会认可度较低,工作的可替代性强,大学四年毕业,却要面临“经济上无待遇、工作上无地位、社会上无声望”的尴尬局面。人们认同某个群体是为了借助这一群体获得自尊,当社工大学生把自己的“内群体”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外群体”相比较,发现自己所属群体的社会性评价指标(待遇、地位等)比不上其他群体的时候,就会对内群体产生贬低或规避的想法。如前所述,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很认可,但价值取向是一个抽象概念,能否变成现实的态度与行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客观就业环境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有机会可以重新选择,您是否会选择社会工作专业”,8.9%的学生表示肯定会选,33.1%的学生表示应该会选,35.7%的学生不想选,10.8%的学生表示肯定不选,11.5%的人表示无所谓。“您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形势如何”,63.1%的人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形势严峻,8.3%的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21%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只有7.6%的人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容易、形势较好。把两个问题的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对就业的迷茫降低了对社工专业角色的认同。

五、社工专业学习认同不良

专业学习认同是指个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愿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社会工作理论与技能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对优秀学生的崇拜和仰慕感,以及向优秀学生学习的倾向。在问题“您在学习本专业过程中能否积极主动学习,并完成专业课作业”中,78.4%的同学表示非常积极的和比较积极。12.7%的同学回答不积极。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并完成专业课作业。但在后续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同学遵守纪律、完成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严格的纪律约束和规章制度(调查时邢台学院与石家庄学院刚刚经历教育部合格评估,各项教学纪律严明),如果不按时上下课或不完成作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并降低平时成绩。用行为主义理论解释,出于对惩罚的恐惧,担心学期总评不及格、退级或拿不到学位的想法,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即便不喜欢某些课程也不敢擅自旷课,不喜欢做作业也会尽量按时完成指定作业,为了及时完成,有些同学会抄袭别的同学作业,或者偷工减料。这种看似达标的学习相当程度是被动的,并非主动自愿。这从同学们做作业的质量和水平上可以得到说明,在对一些社工专业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以课程论文形式留的作业,许多文章是从网上复制粘贴下来的。以调查报告留的作业,如果是以小组形式完成,除个别学生认真做调查外,部分组员是“搭便车”挂名,并不真的参与调查。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确存在敷衍行为,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不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对专业学习认知不足。从心理规律来讲,认同的前提是认知,也就是先有对一个事物内涵、特征、功能等方面情况的了解,才能对照事物特点与自身需求,在二者一致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工专业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信息了解不足,一般都是从网上查找相关介绍,而身边学习社会工作的人极少,于是也无法获得丰富完善的信息。调查发现,之所以选择社会工作专业,38.9%的同学是调剂过来的,2.5%的人被他人要求填报,53.5%的同学是自愿填报(但没有人是第一志愿填报)。有8.3%的同学在报考专业前了解本专业,绝大部分同学是在进入大学学习后才开始了解本专业,另有一些同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仍然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一个未经检验、模糊混沌的事物,人们很难在内心产生认同感。这也导致进入大学后,相当部分社工学生存在转专业意愿,以邢台学院2013级学生为例,招生名额是90人,实际报到73人,报到率为81.1%。一年后5人转到其他专业(更多人因为各种因素想转而未能转成),15人修学第二学位。“不了解导致不认同”也可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现象,即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认同度要高。这说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内容、社工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多了解,对专业内涵的积极情感逐渐提升,专业态度逐渐从盲从或不认可转向认可。

其次是学习基础和课程设置导致专业学习认同不良。大学学习要建立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有重要作用。社工专业知识偏重文科,理科起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把学生高中时期学习文理科的调查结果与学习兴趣交叉分析发现,理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加度明显不如文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理科生在高中时期养成了数理逻辑思维方式,而社会工作课程绝大多数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理科大有不同,社工专业文理兼收,一些理科起点的学生如果不能很好转变思路,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会出现不会学、学不好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成绩、更影响他们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导致对专业学习的抵触心理。

另外,在课程设置上,社工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的专业,所学知识大多和社会生活、专业技能直接相关,采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形式更能让学生学会、爱学。但目前受社工机构发展不足,缺乏实践基地等因素影响,社工专业大多数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严重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调查显示,4.5%的同学对专业课程设置很满意,29.3%的同学对专业课程比较满意,45.9%的同学感觉一般,20.3%的同学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较大比例的不满情绪主要是针对课程实践环节不足产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不足又进一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显示,59.9%的同学表示自己专业技能一般,24.2%的人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较弱或者很弱,只有15.9%的同学认为自身专业技能较强。总体而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不高。只有30%的人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符合自己的期待,46.5%的人表示不明确,23.4%的同学认为自己现在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个人期望。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专业热情和承诺难以实现,学习认同存在一定问题。

表2 “高中期间学习理科文科”和“进入本专业学习后学习兴趣”交叉表

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三所大学在社工专业教学中应巩固优势,弥补短板。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情怀,让学生坚信社会工作专业对和谐社会营造、对个人自我实现的独特价值。其次,高校在招生阶段要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更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内容。在校期间,要多组织学生开展社工性质的社团活动,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实务锻炼,体会专业社工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技能。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加大改革力度,探索社会工作项目式教学方式,与广州、深圳等社工组织发达地区建立实践实习联系,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增强角色认同与学习认同。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楼尊.专业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0,(8):83-87.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G642.0

A

1672-4658(2016)01-0170-04

2015-09-14

李建红(1971-),女,邢台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教授,主要从事公共政治理论课、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社工样本同学
青春社工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村企共赢的样本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