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

2016-09-21 21:47刘耀碧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德育生活学校

刘耀碧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德育是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前学校德育重灌输轻体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德育高耗低效。实践证明,德育只有融入儿童的生活,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一、抓好常规教育,立足德育之本

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如何让德育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德育增效的关键。我们首先要克服以往德育追求“高、大、全”的做法,从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品德做起,经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逐渐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通过开展“一日常规”教育;开展发扬传统美德,让孝心走进课堂;开展建设诚信校园活动,让诚信进校园;开展节约一滴水,爱护一株花的教育活动,践行低碳生活,让环保思想进校园。其次要从日常情感教育入手,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早期的情感教育,重视情感体验。如帮助父母干农活,体验父母的辛劳;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做一天值日班长”,体验常规管理的重要性等。最后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资源优势,挖掘校本课程资源,让课内外德育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对“课间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规范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受到了必要的道德教育。

学生每天“三点一线”(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单一生活,对学生成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教会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社会规范及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等。学校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孩子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首先,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让学生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以“课间文化”为补充,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学校德育要按照实践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生活的原则。把德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德育实践生活化;把德育和训练活动相结合,实现德育实践生动化;把德育和自主创造相结合,实现德育创新化。开展寓教于乐的“课间游戏”,让学生乐中学;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上做“主人”,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开展求真务实的“管理自我”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做“伙伴”,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最后,以浓郁的德育文化感染、熏陶学生。围绕“静、净、敬、竞”在学生中开展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用富有特色的走廊文化、行为文化、楼厅文化、班级文化,共同打造和谐教育的良好氛围,共同构建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身心得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尽管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在抓好学校、家庭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的德育网络,这也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开展公益活动,创新德育形式

做人要做一些有益的事,要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需要我们做。我校就是在开展好主题班会的基础上,在学生道德思想认识得以提高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从而在最大范围内改变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我班学生张鹏,原本是一个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学生。但通过班会同学们的总结,结合我长期观察,发现这个学生有一个最大优点:助人为乐。不论谁有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即使自己帮不上忙,也总是热心地跑上跑下找人。就冲着他这股热心劲儿,我在班会上毫无疑问地在助人为乐栏内给他涂满了五颗红星,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从此以后,他待人更热情了,做事也更积极了。学校处处都能见到他这个“清洁小卫士”。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同学都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从此,校园内的废弃物不见了,到处都呈现出清净、典雅的景象。回家路上,他能主动拾起地上的杂物,把它们放在该放的地方。正是在他的带动下,连周围人们也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街道清洁卫士。而他本人,课堂上不捣乱了,听课认真了,成绩有了较大的改观。

由此可见,合理地利用一些评价手段,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

三、多管齐下,构建德育网络

生活德育是一个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生活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从价值引导视角探讨“生活德育”的实施方略。

道德谈话。道德谈话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孟的很多哲言都出自和弟子的谈话。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是引领者,教师的谈话应该是充满智慧、富有启迪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激活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自我反思。反思,可以理解为对认知的认知,即元认知。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学生有规律地对自己一段时间的生活进行反思,梳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得与失,提出自我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反思自己,养成反思的习惯,必然会促进道德自主建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心里话,及时给予学生关怀与帮助。

自我管理。如果说自我反思是一种隐性的自我教育,那么自我管理则是一种显性的自我教育。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把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有利于学生把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

讨论交流。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交流思想,彼此激活对方的思维,在思考中碰撞,在碰撞中生成。这种讨论交流比教师的简单说教要有效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确定讨论的话题,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应该有所体验、有话可说,讨论的最后需要形成学生认同的结论。

社会实践。德育的根本在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体验才有生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应该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校需要指导学生确定社会实践的课题,精心设计可行的方案,形成社会实践报告并组织交流,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引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旗帜,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营造优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生活既是德育的起点,又是德育的途径,还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德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过一种健康愉快、积极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德育只有以生活为基础,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迸发出无限生机。

猜你喜欢
德育生活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生活感悟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