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实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

2016-09-21 15:17王吉佳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创新

王吉佳

摘 要: 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之意是教师在上课前预先设计一个课程框架,在上课时根据课堂需要或者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完善讲课内容和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实施生成性教学实既能活跃上课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化学操作,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生成性教学提倡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积极思考,达到真正理解和获得化学相关概念和其他知识点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程 生成性教学 教学创新

生成性教学可以说是在原有老套教学方式上更新完善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生成性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计一个有弹性的课程任务,但在课堂上不能被课前设计的框架束缚,一定要按照师生之间的实际需要和课堂上的互动变化灵活地更换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笔者结合个人实践教学经验,分析生成性教学的益处和实施策略。

1.分析现实中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1)师生拘泥于教材,创新性欠缺。

化学教材的知识点为化学教学设定了一定范围的框架,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单一地侧重讲解教材知识点,而学生只顾被动地听从教师听课、做笔记,死记硬背一些相关化学知识点。对学生是否能足够理解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化学现象或者原理并不太关注,师生太过于关注化学反应公式和化学元素符号,教学和实践分离开来,严重忽略创新性思维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学生太过被动,思维被束缚。

学习化学通过化学实验更能理解相关知识点,实验作用不可忽视,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会操作一些化学演示实验,但是教师往往是单独操作实验,边讲解理论,虽然能辅助教学,比单讲知识理论要强得多,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整个实验过程只是老师独立完成,学生你没有亲手参与,体验不到化学实验的魅力,不能形象地深刻地观察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学生并没有站在学习的主体位置,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思维被束缚,知识的吸收获取被拘泥于教材本本,没有创新,自然学习效果不理想。

2.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措施

(1)采取更灵活的教学策略。

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促进教师更合理地设置规划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生成性教学方式不也需要设计教学框架和课程任务,在设定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时,教师必须全局考虑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基础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不要制定太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只需要笼统的、系统化的目标即可。但是化学教师要在大的时间范围内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这个时间周期内的大目标分解成相应的小任务和小目标,实际地开展教学。

同时,化学教师按照上课前设定的目标思路讲课,但思路节奏不要太跳跃或者太快,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可以灵活地穿插相应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培养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要站在辅导位置上。

(2)整合生成性教学的有利条件。

实践发现,每节课程会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为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得会处理整合这些教学条件和资源,衡量标准主要是这些条件的可操作性、对学生学习效果是否有利及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合合适的教学资源条件,不可死板硬套,或者拘泥于教案设计。课堂上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怪的和教课主体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暂时放置,根据其问题是否有价值,可以在课后讲解,或者是留给学生一起谈论,并于下堂课上解答。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场景,促使学生发现、分析,并主动解决问题,在教师在探究教学方式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那么化学更需要实践操作,检验理论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抓取有利的教学条件。

化学课程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实际授课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整合、获取更多适当的生成性教学条件。一方面教师可借助错误的认识或者操作实验,比如学生或者老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或者疏漏,教师就应当及时抓取这一有利条件,不可忽视或者无动于衷,借助这一实例让学生从中观察、发现和分析出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另外,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分析原因,找到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的操作或者认识,也可以重新操作演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记忆相关化学知识点,自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步增强。另一方面教师不要放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不放过这些问题,教师就不可忽略,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鼓励,学生提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更清楚学生的欠缺,针对这些欠缺可以侧重讲解相关知识点。此外,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会从不同角度创新性思考问题,试着脱离教材、从生活中体会理解化学公式、化学原理或者化学现象。

比如,在讲解“化学物质形态变化”时,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水中加入食盐,混合成氯化钠溶液,然后对氯化钠溶液进行加热操作,在加热过程中,水分蒸发,器皿底部又出现白色食盐粒,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有新的化学物质产生吗?通过思考和日常生活经验,多数学生通常回答没有新的化学物质生成。但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盐水溶液经过加热过程后留下的白色物质还会是食盐成分吗?学生被教师带入深思之中。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海水是如何晒成食盐的,让他们联系生活思考。学生发现海水经过晾晒,盐分颗粒生成,经过加工后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盐。所以,盐水经过加热留下的化学物质仍然是食盐成分,只是经历不同的物体形态变化。接下来,教师继续向学生讲解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总之,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成性教学方式,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教师要学会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转变角色,站在指导辅助的位置,这样学生积极思考、实际动手操作,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果不断增强,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

参考文献:

[1]林宝.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2).

[2]黄鸿.化学探究式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3(20).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教学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生成性教学属性分析与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