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过渡语,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2016-09-21 15:07傅萍萍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傅萍萍

摘 要: 语言艺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不仅能聚拢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好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体认知,更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倍增,由此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关键词: 过渡语 历史课堂 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强调说:“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历史的课堂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而好的课堂过渡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而知识点也能如“珍珠”一般串联起来,还能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课堂过渡语的类型很多,现就一些课堂实例加以分析。

一、自然式过渡

使用过渡语的第一要义是要衔接自然,不能为了过渡而过渡,在设计过渡语时最忌生搬硬套和生拉硬靠,使得教学内容前后自然连贯,不至突兀牵强。历史课堂的很多知识都需要直入主题,不需要拖泥带水,例如在讲述近代史的条约的内容时,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就可以直接自然过渡:第一条内容是什么,第二条内容是什么。这一类的讲述包括一些朝代的建立,如宋朝的建立,直接提问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这样可以做到简洁、精练、直接,使得教学内容快速呈现出来。又如讲到《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本课内容一共介绍三个方面:隋朝统一南北、开皇之治和隋朝大运河,这三个方面有内在联系,介绍完隋朝的统一,可这样过渡:南北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那么隋文帝是如何利用这一有利的和平环境进一步巩固统治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个方面——开皇之治;而从“开皇之治”到“隋朝大运河”的过渡,可这样设计:隋文帝统治时期,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但为了方便南北的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运河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问题——隋朝大运河。

教师在讲述《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可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爆发、建军、宣布独立、转折、承认和成立政府,在分析完前一阶段之后,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如:既然莱克星顿的枪声已经打响,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北美人民应该如何做?学生自然会想到“建军”,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实现过渡,自然而流畅。当然,教师在运用自然式过渡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课本中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用直接的、精练的语言进行有效衔接,“使得教学内容过渡自然,学生也易识易记”。

二、承上启下式过渡

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在历史课堂中用得比较多,通常将上一个问题作为下一个问题的背景、原因,并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述《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在分析“秦朝统一”之后,可以这样过渡到下一个子目: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长期割据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秦王嬴政决定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那么这些制度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子目。又如在讲述戊戌变法时,可以联系洋务运动的有识之士提出早期的维新的思想,过渡到维新主张的提出。这样就不只是一节课的前后继承,而是放到大环境中讲述,可以紧扣学生的心弦。在这节课的末尾,还可留下问题:维新运动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活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可是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抛出这一问题,又可以与后面的辛亥革命相联系,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吸引学生课后积极寻找答案。

三、悬念式过渡

在课堂讲授时预先设置一个悬念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到要讲授的内容上。在讲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一课中的“探索与失误”这一子目时,设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根萝卜有多重吗?在学生讨论中,展示“大跃进”时期的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经济建设中的曲折和失误,并顺利过渡到“大跃进”的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困难。

又如在讲授《南北战争》一课时,可先出示奥巴马的一段讲话:“在我们纪念第16任总统200周年诞辰之际,我能说我对这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这段材料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不禁思考:这个人是谁?他对美国到底有什么贡献?留下这一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当然设置悬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无关问题提出,这不但不利于教学的展开,还会扰乱学生的思维状态。

四、迁移式过渡

迁移式过渡是指利用课文内容或材料间的内外联系,通过类比的办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包括时间上前后的迁移,空间上的地理迁移,以达到紧密衔接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可联系前面的知识,这样过渡: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我台湾,继续贪得无厌;“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仍旧垂涎我国土;发动“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袭击上海、华北,妄图灭我中华,此时此刻的炎黄子孙还会沉默不理吗?运用这种时间上的前后迁移,深化主题,由此引出全民族抗战。在讲述历史概念时,也可运用迁移方式,如在讲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所处的时代、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对象、领导阶级、革命前途时,可迁移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些方面,以期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还有在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可由辛亥革命迁移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因素和不同因素,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讲述《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在讲述完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后,就可以提问过渡:既然战后的西欧是由于这些原因快速发展起来的,那么亚洲的日本?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通过这种空间地理上的过渡,使得学生和教师协同活动,相互促进,以期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这样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复杂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好的过渡语不仅能使得课堂环节紧密相连,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一个成功的过渡语有知识性、思想性、启发性又不失自然流畅,使得历史课堂不再干瘪无味。历史教师更要成为课堂的摆渡人,通过穿针引线带领学生泛舟历史课堂,发挥过渡语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得历史课堂的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各个板块有效连缀,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胡惠玲.略谈历史教学中的过渡技巧[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

[2]张宏杰.注重历史细节,深化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2).

[3]陈富贵.历史课堂过渡语探析[J].中小学校长,2012(7).

[4]李明娜.巧架桥梁,合理布局——浅谈过渡语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

[5]杨德群.引线连珠,课中摆渡——浅谈历史教学中过渡的艺术[J].内蒙古教育,2014(11).

[6]魏志红.浅谈历史教学中子目的过渡[J].新课程研究,2009(11).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