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冲冲,陈治国,唐洪松,张敏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辛冲冲,陈治国,唐洪松,张敏*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为丰富和完善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纲要,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3年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值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度波动幅度不显著,基本徘徊在0.49左右;而耦合协调度由1995年的0.283 2上升至2013年的0.725 4,上升趋势明显。但从耦合协调类型来看,2013年刚步入中度协调阶段,离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阶段差距依然较大;且仅有2010年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其余年份均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研究表明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依然偏低。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内洽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给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等政策启示。
耦合模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新疆
辛冲冲, 陈治国, 唐洪松, 张敏. 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3): 430-436.
Xin C C, Chen Z G, Tang H S, Zhang M.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Xinjia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3): 430-436.
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作为十八大报告“四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已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经济持续增长等贡献了重要力量,也有效驱动了“三农”发展,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始终滞后于城市和工业发展,且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两者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1]。若两者出现不协调的错位发展就不利于我国“四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会极大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协调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关系已是我国区域战略发展中正在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外研究最早源于国外学者Howard于《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在工业化持续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道路[2]。而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于21世纪以来才引起较多相关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如曹俊杰和刘丽娟[3]、陈江龙等[4]认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三化”的协调发展中,工业化起着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起着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刘玉[5]、李静和高继宏[6]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肯定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的关系,同时也提出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另外,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夏春萍和刘文清[7]、王贝[8]、毛雁冰和凌继全[9]、张勇民等[10]、姜会明和王振华[11]、董栓成[12]分别以全国、长三角地区、民族地区、吉林省、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Malmquist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协调发展理论等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均对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滞后,出现脱节现象,进而他们分别对未来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纵览现有研究成果,国内研究对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的研究已步入到了深层次阶段,研究结论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现有研究文献倾向于我国以及国内局部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究,而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还尚未触及。鉴于此,本文
以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研究对象,基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纲要,构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改进评价耦合协调关系的数量模型,有效评价新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而找出两者协调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点,以期能够确保新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健康协调发展,为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驱动力。
1.1 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相关指标主要参考了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纲要;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 -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1996-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新疆统计局官方网站。
1.2 改进的熵值法
熵值法是从客观角度对指标权重进行赋权的有效工具,其已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且该方法利用对数和熵的概念,通过对指标的客观评价而有效运用到实践中。然而由于传统的熵值法在运算过程中剔除了极端值和负值,结果破坏了指标评价值的完整性,使得评价结论不能够有效反映现实。鉴于此,对熵值法进行改进之后可以避免由于数据运算中的约束性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以有效实现研究目标。本文研究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极端值进行了一定处理,从而保证数据的非零非负性,对指标变量进行严格的客观赋权。因此,通过这种改进的熵值法测算的评价值准确有效,能够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综合度量。主要计算步骤如下[13-14]:
1)基于各指标间由于量级、单位、数据性质等不同,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保证指标的同度量化。正相关指标为:
负相关指标为:
式中:xij为指标实际值,为标准化后的值,xmax为指标最大值,xmin为指标最小值,i为指标个数,j为年份。
式中:k为坐标平移的幅度(其中本文k取值0.1)。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其中,可证明ej∈[0,1]。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λj),其计算公式为:
当λj值越大,则xj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就越强。
5)计算指标xj的权数(wj),计算公式为:其中:j=1,2,…,n。
6)利用线性加权法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系统与城镇化系统中各指标对总系统的贡献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U1表示农业现代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U2表示城镇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wij为权重。
1.3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耦合度模型源于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计算出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进而明确各系统的耦合关系及整体协同效应。为了能够有效探析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本研究在以上改进熵值法运算的基础上,继续构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度模型[15-16]。耦合度模型运算公式为:
由此可以推导出农业现代化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C作为反映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相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是判别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作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对预警二者发展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耦合度无法很好诠释两者之间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由于地区性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都有其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性,单纯依靠耦合度判别容易产生误导性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基于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弥补耦合度模型单独分析时存在的局限性,进而反映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真实协调发展水平。因此建立农业现代化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即: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两大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二者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系数,二者的取值通常取决于两系统的相互促进程度和各自的重要程度,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的,在当今推进我国“四化”同步的时代背景下,两者居于同等地位,为此α、β均取0.5。
1.4 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划分
农业现代化系统与城镇化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处于何种程度,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为此引入协调等级的概念。耦合协调等级将耦合协调度0-1划分为10个等级区间,每个区间代表一个协调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类协调状态,形成连续的阶梯,从而更为直观的反映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发展程度。在参考周继军等[17]、张延平和李明生[18]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结合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大小的程度,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Table 1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1.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多指标体系遵循的系统性、综合性、重点性、代表性、可比性等原则,为了能够动态掌握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较全面地反映城镇化水平,满足于研究的需求。本文在参考李静和高继宏[6]、辛岭和蒋和平[19]、范辉等[20]和张勇民等[10]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和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2-2030) 等文件,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从农业投入、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一级指标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项16项二级指标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从人口、经济、社会与土地城镇化4项一级指标以及非农人口比重等16项二级指标构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
表 2 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指标体系Table 2 Coupl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agriculture modern and urbanization
2.1 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变化特征
新疆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自1995年的0.138 1上升至2013年的1.044 5(表3),增长趋势比较明显,样本考察期间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两阶段特征,即1995-2004年呈缓慢增长态势,2005-2013年呈逐渐快速增长态势,其中1999年出现低值现象。199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最低,为0.138 1;2013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最高,达到1.044 5。探究其原因发现,尽管1995-2004年间新疆耕地总量有所增加,但是耕地出现撂荒、不合理利用及盲目开垦等现象比较突出,另外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而且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及2001年我国加入WTO等内外环境的多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受到影响和阻碍。然而2004年以后农业与农村发展备受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2004-2013年连续十年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在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支持下,新疆通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带动、农业机械化的引领、规模化经营方式等以改革增强活力,破除农业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并为该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提档升级,从而强化其推动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
表3 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及耦合协调程度Table 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level and coupling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e modern and urbanization of Xinjiang
2.2 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变化特征
新疆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在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除了2008年出现略微下降外,其余年份保持“平稳缓慢增长-快速递进增长”,整体呈现渐进式不断上升趋势。1995年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为最低,仅为0.186 3,2013年上升为1.060 5(表3),增长了将近4.7倍。可见,1995-2013年间新疆城镇化水平在质和量上均有明显的提高,不仅新疆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而且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也以较高速度逐年推进:城镇非农人口比重以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宅面积等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用地率、土地投入及土地产出等均有明显提高,而城镇恩格尔系数逐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新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了较高的支持力度。
2.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
1995-2013年耦合度基本保持在0.49左右,2012年和2013年耦合度最高,均为0.50;2001年耦合度最低,为0.476 0;近20年间耦合度变化率上下波动较小,仅为5.04%(表3);可见耦合度的变化并不是随着年份上升或者下降,一方面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交互耦合存在紧密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两者间在时间耦合的强度和重点存在时间差异性。
同时,可看出耦合协调度处于0.283 2-0.725 4之间,1995-2013年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协调等级也从最初的中度失调阶段发展为中度协调阶段(表3)。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995-2005年处于失调阶段,2006-2013年处于协调阶段。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后发生转折,2006年之前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较弱,协调程度相对较低,而2006年之后至今,随着我国出台一系列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和文件,逐渐发挥其促进作用;且新疆自治区以及各地州纷纷结合区域实情并编制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等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得到较大发展,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夯实了基础条件,并有效促进了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下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土地城镇化率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攀升,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因此,两大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应得到增强,协调状态不断向最优状态迈进。但是2013年新疆两大系统的协调度还是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即将步入中度协调阶段,若要以这样的速度达到高度协调乃至极度协调,新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4 耦合协调度类型
通过对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新疆1995-2013年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分为两种类型:其一,1995-2009年和2011-2013年均为U1<U2,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型,表明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小于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其二,2010年为U1>U2,城镇化发展滞后型,表明农业现代化进程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表3)。可见,新疆仅有2010年出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微弱高于同期城镇化发展水平,其余年份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比同期城镇化水平低;同时,自2009年之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综上理论数据分析表明,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发展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牵制了对方的协调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最初新疆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表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电气化普及率低、专业化水平较低、生产者知识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的跨区流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前期发展缓慢。
与此同时,新疆工农业生产均有较快增长,使得城镇人口稳步增加;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统筹城乡发展”追求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向西部转移、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及政策鼓励等因素推动了新疆快速城镇化进程,尽管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新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积累了许多突出问题,如生态环境屡遭破坏、贫困问题依然严重、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资源大量流失以及社会动荡等各方面问题,城镇化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了数量和规模上的提高,质量上并为达到良好效果。
然而,随着“三农”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及投入,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呈现良好扭转局势,从而逐渐缩小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为此,新疆不仅要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发展局面,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要从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角度来审视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也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加注重城镇的人文素质、环境和社会,树立现代城市理念,进一步推行新型城镇化,保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疆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历史机遇,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城镇化水平迈向更高台阶,从而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3.1 结论
研究表明,单纯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各自的发展过程来看,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有较明显的上升幅度,整体呈现不断趋好的局面;然而从耦合协调发展过程来看,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与高度协调阶段存在较大差距,匹配化程度较低。新疆“两化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出现脱节现象,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相互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两者之间势必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协调发展。
针对当前新疆乃至全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农业还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加大统筹“两化”协调发展的力度,继续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非农就业比重,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身份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等作为“两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基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将城乡作为整体通盘考虑,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作用,巩固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解决好农业现代化问题,解决好农民就业增收问题,确保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3.2 政策启示
1)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内洽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化快速稳步推进的同时,大力做好全疆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步发展,可以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新型城镇化诱致的劳动力合理流动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同时确保城镇化带来的正外溢效应反哺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2)给企业创造能够在城镇和农村自由配置资源的良好环境。通过优化农村投融资环境、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税费政策等来鼓励企业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进而消除企业一味投资于城镇区域的不平衡投资方式,且政府和社会要协力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让农业企业真正服务于“三农”。
3)继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使城镇和农村的生产要素实现顺利有效对接。通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城乡治理水平等软硬件的不断优化升级来促使城乡流通体系不断丰满和完善,进而凭借现代化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来打通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
[1] 刘海兵, 刘丽.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4(22): 98-101. Liu H B, Liu L.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 amo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4(22): 98-101.
[2] 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 金经元,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Howard E.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 Jin J Y, translati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0.
[3] 曹俊杰, 刘丽娟.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14(10): 12-15. Cao J J, Liu L J.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Economic Review, 2014(10): 12-15.
[4] 陈江龙, 高金龙, 卫云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4(3): 274-278. Chen J L, Gao J L, Wei Y L.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3): 274-278.
[5] 刘玉.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7, 14(6): 37-40. Liu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07, 14(6): 37-40.
[6] 李静, 高继宏.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14(2): 62-66. Li J, Gao J H.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J]. Theory and Reform,2014(2): 62-66.
[7] 夏春萍, 刘文清.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5): 79-85. Xia C P, Liu W Q.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amo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VAR model[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5): 79-85.
[8] 王贝.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 城市问题, 2011(9): 21-25. Wang B.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among industr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Urban Problems, 2011(9): 21-25.
[9] 毛雁冰, 凌继全. 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检验[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7): 29-33. Mao Y B, Ling J Q. Effect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urbaniz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3, 27(7): 29-33.
[10] 张勇民, 梁世夫, 郭超然. 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10): 87-94. Zhang Y M, Liang S F, Guo C R.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ethnic area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10): 87-94.
[11] 姜会明, 王振华. 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19-595. Jiang H M, Wang Z H.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 amo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5): 519-595.
[12] 董栓成.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7): 12-14. Dong S 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mo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1(17): 12-14.
[13] 张卫民, 安景文, 韩朝. 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中的应用[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6): 115-118. Zhang W M, An J W, Han C. Entropy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assessment of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3(6): 115-118.
[14] 陶晓燕, 章仁俊, 徐辉, 等.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5): 38-41. Tao X Y, Zhang R J, Xu H, et al. Assessment of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mproved entropy method[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20(5): 38-41.
[15] 王毅, 丁正山, 余茂军,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 97-108. Wang Y, Ding Z S, Yu M J,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 97-108.
[16] 刘浩, 张毅, 郑文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11, 30(10): 1805-1817. Liu H, Zhang Y, Zhang W S. Evaluation on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Case studies of the cities in the Bohai Rim Reg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0): 1805-1817.
[17] 周继军, 彭伟功, 陈纳. 郑州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2(4): 30-33. Zhou J J, Peng G W, Chen 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in Zhengzhou city[J].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22(4): 30-33.
[18] 张延平, 李明生. 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1(3): 177-192. Zhang Y P, Li M S. Evaluation on coordination and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regional tal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in 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3): 177-192.
[19] 辛岭, 蒋和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6): 646-650. Xin L, Jiang H P. St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31(6): 646-650.
[20] 范辉, 刘卫东, 吴泽斌, 等.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 经济地理, 2014, 34(12): 21-28. Fan H, Liu W D, Wu Z B, et al.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2): 21-28.
(责任编辑:童成立)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Xinjia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XIN Chong-chong, CHEN Zhi-guo, TANG Hong-song, ZHANG Min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nri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olic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Xinjiang,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promoting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ve signifcant meanings. On the basis of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of Xinjiang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pplying the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Xinjiang. Results show tha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unctional value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Xinjiang generally 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 from 1995 to 2013. Besides, the fuctuation range of coupling degree was not signifcant,fuctuating around 0.49. For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t presented an obvious rising trend, changing from 0.283 2 in 1995 to 0.725 4 in 2013. However, in general,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systems are still low. It just entered the moderate coordination phase in 2013, and it was moving towards high coordination phase which had a big gap from extreme coordin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finds out that urbanization lagged behi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ly in 2010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agged behind urbanization in the rest of the year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tch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as low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Xinjiang furtherl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ncluding integra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ffectively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 and continuing to improve the circu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upling mode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Xinjiang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063021, 71203191); the fund of the Key Research Center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JEDU030114Y02).
ZHANG Min, E-mail: xjzhm2010@sina.com.
27 May, 2015; Accepted 17 September, 2015
F291.1
A
1000-0275(2016)03-0430-07
10.13872/j.1000-0275.2015.01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63021,71203191);新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干旱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XJEDU030114Y02)。作者简介:辛冲冲(1988-),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E-mail: 15109002259@163.com;通讯作者:张敏(1959-),女,新疆塔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财政理论与政策、投资与财务分析研究,E-mail: xjzhm2010@sina.com。
2015-05-27,接受日期: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