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莹:话筒传声 心播四海

2016-09-21 09:40张雪影向燕妮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重庆

文/本刊记者 张雪影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郭雪莹:话筒传声 心播四海

文/本刊记者 张雪影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人物简介:

郭雪莹,重庆电视台《天天630》栏目主持人

2007年加入《重庆新闻联播》节目组

2007.6 主持庆重庆直辖十周年12小时大型直播节目《走过十年》

2007.7 参加“统筹城乡四省巡礼”赴山东专题采访报道

2007.10 赴北京参加“十七大”会议报道,担任“重庆广电总台”北京演播室主持人

2008.5 主持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我们一起承担》

2008.6 参加BTV“奥运大直播”火炬传递特别直播报道

知性、端庄——几年前看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时,这是郭雪莹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方寸主播台后,她谈吐适宜,笑容贤淑,从善如流的播报着当日的新闻内容。几年后,走出新闻直播间,郭雪莹第一次接触民生播报,她摘下新闻播报时的“面具”,抛开制度式的微笑,一言一行中随着新闻内容或蹙眉或责问或欣喜,这样的她,变得更真实更温暖,“从新闻直播到民生,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降’,但对我来说这是新的尝试和挑战。”郭雪莹语速轻缓,平和笑容下的她,是一个对未知和新奇有无限探索和追求的人,同时兼具了韧劲和如玉的温和。

南渡求学——光环下的倔强

出身东北的郭雪莹从小生长在父母的光环下,每一次比赛喜悦而归,却总会因父母的原因而质疑自己的实力,“脱离父母”这样的想法很早就刻印在了郭雪莹的计划中,高考成为了她扭转人生的契机——放弃稳妥的北方院校,毅然选填了浙江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当她背上行囊南下求学时,内心的轻松大过了离家的不舍,“在父母的保护下,我看不清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到底是实力还是因为关系。”习惯了北方的风与沙的人,南方的小水小河最容易让人联想起温婉与细腻,郭雪莹就是这么一位有着温婉的面容与细腻心灵的江南女子,她没有那种强势,但眼中却能让人感觉到坚毅。郭雪莹不服气,倔强促使她做下了远赴他乡求学的决定。

和同龄人一样,同一个起跑线,“无人识”的郭雪莹埋头苦练专业,参加比赛磨练自己。大一时以尝试的心态参加朗诵比赛后,郭雪莹“无意”之中却获得了“最佳台风奖”,随后又在浙江省车模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一举夺下了亚军名次,“本来最大的期望是‘优胜奖’就非常知足了,亚军的结果从来就没有想过。”对于命运的安排,当时的郭雪莹惊喜若狂之下有些手足无措。万千光辉从舞台上方倾洒,台下的评委和观众掌声齐鸣为获奖的选手们鼓励欢庆,所有的单项奖名单在主持人激昂的声音中一一宣布,获奖的选手们纷纷回礼致谢,“比赛的过程已经让我得到了锻炼和学习,所以不要在意结果。”感到获奖无望的郭雪莹默默的鼓励着自己,卸下了比赛以来的紧张感,轻松不觉袭来。当冠亚季军的名单揭晓时,已置身事外的郭雪莹怔忪上前,稀里糊涂地完成获奖后的规定动作,随即而来的是大大的不可置信,但事实的确如此。

郭雪莹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主持机会,在同级同学仍在象牙塔中悲春伤秋时,她开始进入浙江卫视接触大型活动直播,跟着前辈学习专业技巧,从实战中汲取经验,长期与人的交道中,也顺理成章的为今后的发展积攒了人脉。

蜕变化蝶——刻苦破蛹成为新闻主播

临近毕业,大学四年的历练,郭雪莹不俗的实力让浙江台和湖南台分别向她抛出了橄榄枝,而机缘巧合下的“随便一试”,再一次改变了郭雪莹的人生轨迹。

时值重庆电视台到浙江传媒大学进行双选会宣讲,经人介绍,郭雪莹以尝试的心态投递了个人简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做了自我介绍,经此似是一场刻意的巧合,还在湖南与浙江两地中抉择的郭雪莹收到了重庆电视台聘用的消息,几经思考,她一路向西来到了重庆,“重庆这个城市有种魅力,没有很明确的理由,我就是挺喜欢这里。”问及为何选择重庆的理由,郭雪莹用“喜欢”二字简述。

大学期间的实践让郭雪莹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足够信心,但当她被通知定岗为新闻主播时,除了诧异更多的是担心,“新闻直播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压力很大。”郭雪莹回忆入职初期时的状态,她淡淡地笑着说“痛苦”,语气中有一丝戏谑,但仍然能从她的直播故事中感受到无形的压迫感,“重庆直辖十周年的直播指定我为主持人时,是没有退路的,如果失败了,之后我的工作会变得步履维艰,而成功了则是锦上添花。”面对几十页的主持稿,郭雪莹作为职场新人,一边忐忑不安一边承受着巨大压力,熟读稿件中的专业性名词,用了几天时间把稿件内容全部熟记于心,开播当日,直播台上的她依然保持着端庄的姿态和亲和的微笑,摒除紧张,把精神高度集中在镜头前,与记者连线时她语速适中,逻辑清晰,和嘉宾演播室访谈时,她得体引导,将之前所背的内容流畅讲述……整整十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郭雪莹把现场掌控自如,落落大方。当播报完最后一句,郭雪莹深呼吸走下直播台,所有工作人员都给予了她肯定的评价,她明朗一笑,“我知道,我成功了。”郭雪莹说得轻描淡写,几个字里却是她顶着压力熬夜努力所达到的结果,也透着她不服输的倔强。

2008年汶川地震时,郭雪莹在直播中的状态变得沉稳,面对灾情,虽然心中触动,但仍保持着“可以动情,但要含而不露”的职业原则,这时的她没有了刚毕业时的青涩和不安,从她的眼神中能感觉到对挑战的期待和迎难而上的淡然。

学无止境——新闻不分家,新境遇是新挑战

不安分,用在郭雪莹身上有着褒义。入职两年后,她日夜苦练英语,复习专业,决心考研,最后选择留职停薪全脱产入读重庆大学研究生新闻专业,她解释:“到了一定空间,人需要用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研究生毕业她重回新闻直播间,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2013年她提交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次年又转入洛杉矶加州大学,“这两年的学习对我职业生涯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习惯了国内的新闻运作模式,刚到美国的郭雪莹感觉到“水土不服”,“在国外是没有播音主持这个专业的,在学校的课程以新闻为主,而且国外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在专业课上,老师要求大家以记者的身份对现场进行报道,而且每个人只有两次机会,全英文的授课回课方式,注定了我要比别人更加的努力,刚入学的那段时间,专业课我的考核经常被否定。”

国外新闻氛围的高速节奏让郭雪莹在一段时间里十分煎熬,但同时在美国那段学习生活,也对她的职业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结业回国的最后一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她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觉得现在才是她最应该享受生活的时候,上老年大学学习,做自己想做的事充盈时间提升自己,我想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平和的心态使郭雪莹理性对待一切改变,当领导安排她走出直播间做重庆电视台《天天630》的新闻播报时,她觉得是另一种提升职业技能的方式。

“从时政到社会,需要有一个心态的转变,时政新闻让人变得理智,而社会民生新闻是从感性中懂得理智,后者更困难。”对一些人而言,从新闻直播到民生播报像“倒退”,但郭雪莹觉得这种接地气的新闻更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最初我对职业的向往是用自己的风格‘说新闻’,走上新闻直播后,新闻被框在了固定的模式里,它的政治性不允许趣味,而现在在《天天630》我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每一条新闻如何播报,我都会反复琢磨,用自己的风格去展现。”调岗对于郭雪莹而言是一个挑战和新的尝试,不问未来只专注眼前,也是她对如今岗位的最好肯定,“不管之后我是否还会回到直播间,但现在的播报工作给了我从前没有的经历。”直面社会中的苦乐,体会烟火的气息,才不枉人生一场。

入行近十年,郭雪莹自嘲五年时间都用来“不学无术”了,但在主播台上,她对待新闻的态度从未懈怠,用心播音,看世界万象,悟人间冷暖,感人生百态。生活中的她,会抱怨刚来重庆时对食物的不适应,而现在一段时间不吃火锅就甚是想念。一边说着夏天太热,一边定居在了重庆。与人亲近,与人和气,褪去主播的标签,她温润如玉。

主播台上的郭雪莹

猜你喜欢
重庆
重庆客APP
新基建,重庆该怎么干?
平凡英雄 感动重庆
2020年重庆成绩单
“十四五”重庆要做哪些工作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