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宇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不忘初心最长情告白的白衣天使
——记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张兴平
文/赵宇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左二)来老年病科慰问,张兴平陪同
张兴平与同事春节探望患者
初见张兴平,你很难将一个美丽的面庞与重庆规模最大的老年病科主任联系起来,清澈双眸中流露出自信而坚定,温和的话语透露出专业和干练,白色的外衣掩盖不住优雅和大气。
20余年的医生生涯不乏坚持,她如同《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中的白色天使一样,在一个个老年患者身边长时间陪伴,用精湛技术和无畏勇气来直面病魔,却用细致耐心亲和的翅膀将患者守护在背后,用最长情的告白让老年患者感受到亲情,也始终提醒着自己不忘初心。
梦想是每个人对未来最初的向往,激发梦想则需要文化冲击的启迪。对于年少时的张兴平,医院给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生热情的态度和亲和的表情。医生能够解除患者病患痛苦的能力像魔法一般让她为之着迷,让她对医生这个崇高而受人尊敬的职业为之向往。医生的梦想让她选择了医学专业,并一步一步的实现了从普通医生到科主任的转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病人如亲人般的照顾,她也将这种理念实践于自己的诊疗过程和科室管理之中。
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作为重庆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分科最齐的老年病科和重庆市老年病防治研究所的主体组成部分,其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全市老年医学界始终保持了领先地位。为打造亲情式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她总对新进的医生和护士这么说:“一般老年患者起床都早,我们能早起一点到门诊、早一点到病房做好准备工作,老年患者就能少等一些时间,就能早一点接受治疗,她们的家人也能早一点安心。”
作为一名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她坚持工作在一线,经常在病房一待就是一天。有时工作忙的时候,她一站就是一个上午,一会儿在与科室同仁交接班,一会儿在病床前查房,一会儿在与医生讨论疑难病例,一会儿又放心不下病人前去嘘寒问暖,饭吃不上,水喝不着。可她乐此不疲,经常说:“老年患者在医院治疗最怕心里寂寞,一句爷爷奶奶的称呼能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老人家能够感到家的温馨,也有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为了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她与同事积极总结多年经验,积极创新思维模式,化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把过去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五心”要求变为以老年患者为主体的“四心”服务(安心、舒心、贴心、放心),使为老服务更加人性化、贴心化。老人一入院,便有护士送上“温馨祝福卡”;明确了病情又可爱的“健康宣教卡”;碰上生日,还会收到生日蛋糕与鲜花、贺卡;出院之后还有“爱心延续卡”。简单而温馨的四张卡片搭建起了医护人员与老年患者的感情桥梁,贴心的生活护理、温馨的人文环境让老人身在医院,心犹居家。
或许从一些小事例更能体会张兴平给予患者亲情式的关怀和照顾。有一年,她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送来的时候已经被其他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张兴平在查体的时候发现老人脸色十分苍白,就怀疑老人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问老人的大便解得如何。而老人却回答已经便秘好久了。张兴平二话没话,就戴上手套为老人扣大便,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一幕出现了,老人的大便已经很干了,前端就如木塞一般,当张兴平扣出来之后,后面的黑色大便涌喷而出……正如她所料,含有大量血迹。“这位老人正是消化道出血引起贫血,而后引发的心血管问题,找到了病因,对症下药之后,老人也恢复了健康。”当时老人的子女在场,感激涕零,因为这是他们也做不到的事情。
而这样的事情对于张兴平来讲太过平常。“老小老小,老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般,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很多老人看到她那么辛苦,出院之后会回来看望她,在她上夜班的清晨悄悄地给她买早餐。“有个老人在这里前前后后住了七、八年的院,后来因为肺癌转到了其他医院的呼吸科,我去看望过他。后来确实是救治不了之后,他选择回到我们病房走完最后的时光。”如此医患关系,让人感怀不已。
“老年患者一般是一体多病,行动也不是特别方便,一体化的诊疗模式可以减少老年患者的等候时间,也可以提高整体诊疗的准确率和效率。”为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张兴平主任与同事大胆创新,以重庆市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建设为依托,形成了健康教育、医疗、护理的一条龙特色服务模式。
“打造特色服务模式,人才必须先行,越是复杂的临床医学科室越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撑。”张兴平谈到人才时这样说道。为打造合理专业的人才队伍,她没少在这方面操心: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她将业务考核与奖金收入和职级晋升相挂钩,让年资高的医生担任评委来传帮带青年医生;将先进技术引进来和内部人才挖潜相结合,鼓励骨干人才和青年医生外出进修学习或担任实习带教老师,以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她组织科室积极承办市级学术年会,为骨干人才和青年医生提供大会发言和前沿科技交流机会。经过近4年的努力,老年病科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合理,1名青年医生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项目,2名青年护士先后荣获重庆市级操作技能大赛团体金奖,3名青年医护人员入选医院“361人才工程”,1名青年护士成为医院最年轻科室护士长,青年人才在西南片区的专业影响力日渐突出。
张兴平与同事为患者过生日
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全家福
为减少老年患者诊疗时间,专门开设了4个专科门诊,开通了老年患者绿色通道;根据老年人易“一人多病”的患病特点,将老年病科按照专科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病区,确立大综合小专科发展方向,全力打造既全又专、多学科协作、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诊疗体系;无论是科室多专业设置、科内轮转机制以及科内会诊机制,都切实提高老年病的诊断率、治愈率;建立7个护理质控小组,对每位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动态弹性排班,为老年患者提供连续、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了“夕阳圈”等品管圈和患者档案,定期收集患者意见和分析老年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老年诊疗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积极与周边养老院以及合展养老服务中心合作,让老年人就近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其探索的医养结合模式被《人民日报》进行专题报道。在张兴平的带领下,老年病科开展了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在急慢性呼吸衰竭、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和微创手术治疗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各自学科领域均处于先进水平,为重庆市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科室总收入、门诊量、住院床位利用率已经连续4年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无愧于重庆老年病科中的专业示范标杆。
“老年病科是历史悠久的科室,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这是科室立足之本,也是对老年病科医护人员的自身要求。”张兴平如是说。
医学的传承除了技术的传授,更多的是医德医风的延续。为将先辈优良医德医风进行传承,张兴平对科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挖掘,形成了老年病科特有的四大文化理念和六大特色服务承诺。四大文化理念是指钻研学术的奋斗精神、爱护病人的敬业精神、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厚德尚道的人文精神,不仅囊括了科室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还实现了现代医学理念与科室传统优良医德医风的有机结合;以老年患者诊疗特点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宗旨、两个目标、三个留意、四多四少、五个优先和六点服务”的特色服务承诺,受到了老年患者的一致称赞;针对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特点,她还不定期开展安全文化交流活动,号召青年医务人员从细微之处入手,多用心观察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不断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建设。
张兴平对于改善患者住院环境方面也非常用心。一进到老年病科,你就会被其方便患者的细节所打动:专门的会客室会让患者探访更加私密、更加贴心;专业营业师让个性化的床旁式营养服务变成了可能;不时从病房里传出的“爷爷”、“奶奶”,是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贴心的称谓;温馨角不仅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用品、书报杂志等,张贴的值班医护人员信息让医患沟通更加方便。近年来,老年病科未发生过重大医疗差错和责任事故,病人满意度高达98%以上。
关于优良医德医风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张兴平主任十余年如一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每当采访提到社会公益事业的成就时,她总谦虚地说道:“都是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党员,服务群众理所应当;作为一名医生,服务患者职责所系。”但是在科室的宣传栏上,我们还是被她及所在科室的社会公益事业成就所折服:曾担任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多名国家领导人来渝期间的随行保健任务,一名医护人员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先后选派10余名医务人员前往城口、石柱、巫山等地贫困山区进行卫生支农,为各受援单位在规范化培训、技术指导、疑难病例会诊、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年医务人员都身先士卒,先进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媒体报道;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志愿者活动10余次,长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并与8名独居贫困老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重庆市工人先锋号”、“重庆市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等十余项市级以上荣誉就是对她及科室辛勤付出的有力见证。
20年弹指一挥间,张兴平主任是医生行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用20年的分分秒秒给老年患者书写了一段最长情的告白。20年的坚持,只会让她更加坚守职业操守,不忘初心;更加刻苦钻研技术,负重前行,铸就行业示范标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张兴平将为老年患者付出更多,让所有老年患者舒心一笑。
开展免费义诊
张兴平正在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