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迪山西师范大学
“辅车相依”中“辅”之含义考
段迪
山西师范大学
为了解决“辅车相依”中“辅”的含义问题,重点运用考古学的出土材料,结合文献资料,首先分析“无弃尔辅”中“辅”的含义,其次根据其与“辅车相依”中两者“辅”字含义相同的结论,得知“辅车相依”中“辅”的含义。研究结论认为“辅车相依”中“辅”的含义为两根平行直木条。研究结果表明出土车舆中两根平行直木条的特点与作用可以与文献相印证,“辅”的含义确实为此。
无弃尔辅;辅车相依;辅
读《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曰:“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杜预注解中称:“辅,颊辅;车,牙车”,信以为然。又读孔颖达《毛诗注疏》:“此云‘乃弃尔辅’则辅是可解脱之物,若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左传>‘辅车相依’”,不禁产生疑惑,杜预把“辅”解释为“面颊”,而孔疏解释为“可解脱之物”,那么,《左传》中的“辅”与《诗经》中的“辅”是否相同?“辅”究竟指代何物?
我们先来分析“无弃尔辅”中“辅”的含义。
(一)文献中的“辅”为可解脱之物,车两旁的夹木
《诗经·小雅·正月》:“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宋代朱熹《诗集传》:“辅,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明代朱朝瑛《读诗略记》:“有辅则辐不伤”;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辅”是“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字源》载清代学者严可均校议“许意‘辅车相依’即<诗>‘乃弃尔辅’之辅。辅者,大车榜木。弃尔辅即输尔载矣。<考工记>不言作辅,盖非车人所为,驾车者自择用之。辅在两旁,故<春秋传>、<国语>皆言夹辅。”清王筠曰:“辅者,今人以小车载大石者,两辅之间加一木,拄其毂与牙,而绳缚于辐以为固,盖其遗也。人颊车也者,后人据杜注增,不知面部自有 字也。”现代学者王守谦《诗经选译注》:“辅,车轮外旁增缚夹毂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车轮的载重动力。”
下文,笔者根据出土车舆中的考古资料,重点依据这些学者对“辅”的含义与状态的描述,提出“无弃尔辅”中“辅”为两根平行直木条,是独立的物件的观点。
(二)出土车舆中的两根平行直木条及其作用
1、夹缚于辐的两根平行直木条
临猗程村春秋墓地M1076号墓是最小的一座,仅埋一车而无马,“每根拼接组合木条,都有两个衔接固定的茬口,位置在外面一根木条的两端内侧,用皮条把上下2根木条和在它们下面对应的1根辐条缠扎在一起,此种结构,有人称之为‘夹辅’,也有人认为它是揉造车轮时的‘拉杆’”[1]。说明在春秋时期,确实已经有此种形制。
在新郑春秋大型车马坑的1号车马坑全景图中,亦出现此种形制。马俊才与衡云花在《大型车马坑惊现郑韩故城》中认为:“因为绝大多数车轮上都有两根加固辅撑,可推断出这些车辆都是实用车辆。”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墓地CH17有一车四马,其中车轮“辐条外侧近毂处各加附两根长126、宽3厘米的平行木条,即加固条。”[2]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M2出土1号车“许多车轮上还发现有夹辅的痕迹。夹辅均为一对,左右对称,平行于车毂的两侧,用石膏灌注出的车轮夹辅几乎保持原状,其由两端略窄、中间宽的扁平木条构成,夹辅用革带紧缚于车辐上,两端紧抵轮牙,非常坚固”[3]
湖北宜城罗岗东周车马坑四号车车轮“辐条外侧近毂处各加附两根长119、宽厚各3厘米的平行木条,以加固辐条”[4]
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车马坑第16号车“车轮除掉26根辐条之外,另有夹辅一对。这是两条笔直的木条,互相平行,夹住车毂,辐条宽1.5,辅条较粗,为1.8-2.0,他们作用是增加辐的支持力量。”[5]
单从车舆的复原图可以看出出土的两根平行直木条都是依附于车辐上,夹住车毂的。临猗程村墓地M1076墓出土的附在辐条近毂处的平行木条是用皮条缚在辐条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M2用革带缚在辐条上,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与湖北宜城罗岗东周车马坑在考古报告中均用“加附”两个字。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说明这两根平行直木条是独立的物件,与车是并列依存关系,不是车之必不可少之物。
2、两根平行直木条的作用
河南辉县琉璃阁16号车马坑(如上图)中有一段对车轮的表述:“辐条在夹入车毂的地方,都在夹辅的后面凑聚一起,这些辐条每根都向毂斜放,全体呈一中凹的碟盆状,这是合于力学原理的较为进步的安装辐条法,否则便要将轮牙宽。”[6]这种装辐法就是轮人所称的“轮绠”,甘肃武威磨嘴子48号西汉墓也出土了此类“轮绠”。对它的作用,孙机有精确的描述:“此种装置方式能增强车轮对侧向推力的反作用力,当疾驰急转时,纵使车子稍倾斜仍不易翻倒。所以这是一种符合力学原理的装置法。”[7]李文昌在《虢国墓地车马坑出土的车及其相关问题》中亦提出类似关于轮绠装置方法的作用。扬之水与王振铎先生认为“辅”为两根平行直木条,对其作用的解释颇有道理。“中凹形的车轮,轮牙的构造就必须有极强的切向牢度,于是而有对付拉力的‘辅’”[8],王振铎先生在《辉县发掘报告》中认为:“两辅末端所夹的轮牙,可能便是两根半圆形牙木的相接处,辅的作用,可以保护轮牙上这两处的弱点,加以巩固”。“轮绠”的装置方法已经可以防止车子不倾翻,只有在车上载物过重或者路况泥泞不好,轮绠的装置作用不足以支撑车子正常前行时,才需要缠缚两根平行直木条保护轮牙的弱点,增加车辐的支持力量,增强车子的稳定性。
(三)“无弃尔辅”中的“辅”即两根平行直木条
出土材料中两根平行直木条的这些特点和作用正与《小雅·正月》中的“弃”字,孔疏“辅是可解脱之物”,王筠“绳缚于辐以为固”严可均“驾车者自择用之”等前代学者对“辅”的状态的描述相符合。毛传曰员,益也,益之于尔之轮辐,也就不难解释《小雅·正月》中阴雨天“无弃尔辅,员于尔辐”的意思了:不要丢弃缠缚于车辐上的那两根平行木条,辐条做成中凹的碟盆状,再用略粗于辐条的两根平行直木夹在两毂两边,大车在泥泞阴雨的道路中全赖这两根平行直木条的支撑作用,如果丢弃这两根直木条,则车必堕败矣。“辅”的比喻意也有“辅助”的意思,“辅”为两根平行直木条可以发挥其辅助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无弃尔辅”中“辅”确实为两根平行的直木条,“辅”与“车”为并列依存关系,为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件物品,辅帮助车防止倾翻,车帮助辅发挥其作用。
众所周知,嘴唇与牙齿是并列的身体器官,嘴唇对牙齿有保护作用,舌头对牙齿有向外的推力,所以嘴唇与牙齿的关系是并列相依的关系。
虞国是独立的诸侯国,虞都虞城又称为吴城,今山西平陆张店镇古城村。西周初分封有东西二虢。西周后期,厉宣之际,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政治军事局势的影响,西虢东迁到今三门峡、平陆一带,因为地跨黄河南北,所以有南虢、北虢之称,总称为虢国。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 2001、M2009墓随葬九鼎八簋,为国君一级,更验证其为独立的诸侯国。晋国在虞虢之北部,虢国在晋虞之南部,晋国若要最短路途攻打虢国,则必须经过虞国,而虢国一旦被灭,在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形势下,虞国孤立无援,必被晋灭。这就是虞虢之间并列相依的关系。
通过唇与齿、虞与虢之并列相依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出“辅车相依”中“辅”与“车”之并列相依的关系,从而可以得出《左传》中的“辅”与《小雅·正月》中的“辅”含义相同,《左传》中“辅”为两根平行直木条。
若把“辅”解释为两根平行直木条,则《吕氏春秋·权勋篇》:“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10]可以翻译为:“不可以借道于晋,虞国与虢国,就像车的辐条上缠缚者两根平行木条,车因为有这两根平行直木条缠缚才不至于在阴雨天倾翻,两根直木条缠缚于车的辐条上才能显示其辅助价值,这就是虞与虢互相依存的形势。”虞国与虢国是互为表里利害相关的国家,虢为虞之辅,虞为虢之车,弃辅则车必翻,虢亡则虞必亡,虞与虢是并列依存关系。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临猗程村墓地》.200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97页.
[2]荆周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2期,第9页.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第62页.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第3页.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辉县发掘报告》.1956年科学出版社,第48页.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辉县发掘报告》.1956年科学出版社,第48-50页.
[7]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6 页.
[8]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二版,第392页.
[9]许维遹著.《吕氏春秋集解》卷十五.北京市中国书店,第10 页.
段迪,女,山西省忻州人,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学生,学科:历史(专门史考古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