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阳平 翟千千
核心提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能加速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有助于汽车厂商挖掘新的增长空间。
在武汉,下载畅的租车APP,上传驾照、审核成功、预存1000元保证金,即可注册成为会员,几分钟内,就可租一辆电动汽车在武汉三镇“岔着跑”。
承租人到达目的地后,在手机上点击扫码还车,系统根据租借时间(按分钟计费),核算此次租车的费用。
“从武汉天河机场到我们公司,全程自驾约1小时,只需花费15元。”在位于武汉光谷的合康变频办公大楼里,武汉畅的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的科技”)CEO潘琨告诉《支点》记者,“如果搭乘出租车,费用至少130元。”
畅的科技是上市公司合康变频旗下企业,基于互联网主营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和充电网络运营。7月底,畅的科技在武汉推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与武汉数百家酒店、社区、产业园等联手,推进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
除武汉外,北京、重庆、杭州等地均有各自区域市场的分时租赁公司。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的分时租赁业务,能像滴滴出行等互联网打车平台一样,被市民接受,并迅速爆发吗?
或将取代家庭的第二辆车
事实上,分时租赁并非新鲜事。它就是让一辆车在一天内能被多人使用,变独享为共享,谁临时需要就可租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能体验到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如酒店、网吧等,以及分时度假。
所不同的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发展,计划到2020年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已投入市场运营的新能源汽车不到50万辆,相比于1.72亿辆的汽车保有量来说,电动汽车还是太少。
“如果让你花10万元购买一辆电动汽车,你可能会犹豫,但若花15元/小时租辆电动汽车,你可能愿意接受。目前来看,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尚处于体验阶段,当你开了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一两年电动汽车之后,再让你购买电动汽车,或许就接受了。”潘琨如是告诉《支点》记者。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还能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等问题。潘琨调查发现,一个家庭若购买两辆车,通常第2辆车的使用率并不高。
目前,市面上的租车公司均按日收费,倘若需临时租用半小时,一般没有类似服务选项。潘琨认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满足了老百姓短时自驾的空白市场。
在国外,分时租赁早已兴起。
在法国,2011年底,巴黎推出了Autolib电动车自助租车服务。他们意图改变法国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该系统,是一个由5000辆车、遍布巴黎市区及周边45个近郊市镇的1200个租车/还车点,组成的庞大网络。
在德国,2013年10月,奔驰宣布计划推出Car-to-go系统(以下简称“C系统”)。目前C系统拥有20万台电动车,会员100余万。这意味着每5人共享一台汽车,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难题。
不过,在国内,潘琨认为电动汽车短期内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汽车,而是取代家庭的第二辆车。“也就是说,以后每个家庭的第二辆车都能通过分时租赁模式来实现,我们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只拥有一辆自购车。”
分时租赁需跨“三道坎”
潘琨认为,与德国的C系统不同,中国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需跨“三道坎”。
对于一家已投入200辆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公司,至少要建设500个充电桩,来提供充电服务。
潘琨透露,到7月底,畅的科技已在武汉投放110辆电动汽车从事分时租赁,发展会员200余人。但若让会员在武汉三镇放心地开电动汽车,至少要投资建设1000个充电桩。目前,畅的科技已在武汉建成400个充电桩,签约700个充电桩,拟投建5000个充电桩。
“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基础设施要先行。客户花15元/小时租车,一看目的地附近没有充电桩,也许会放弃租车。”潘琨认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要想真正推广开来,还需要一套完善的互联网系统作支撑,才能高效整合、调度一天中碎片化的租车时间,这一“痛点”对于传统租车公司而言很难解决。
潘琨举例说,对于一家管理100辆汽车的月租公司而言,他们只需投入5名管理人员;对于以日租核算的租车公司,100辆汽车则需要20名管理人员。“我们是按分钟计算,按照传统管理方式将难以开展业务。我们开发一套软件,只需2名工作人员就能管理100辆甚至更多电动汽车。”潘琨称。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第三大难点,是社会接受度。曾经有客户问潘琨,电动汽车会不会像传说中的那样“一键自焚”?
“这当然不会。我们会解释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为社会带来的节能环保效应。”潘琨说。
目前武汉从事租车业务的公司不少于200家,但从事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公司屈指可数。潘琨介绍,尽管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但试点城市一般不超过两家公司从事这项业务。
除却这三大麻烦,分时租赁在实操中亦遇到一些难题。日前,有媒体报道,由于前一位租车人将车辆停放在小区,导致后一位租车人需要支付小区停车费才能把车租走。此外,车辆损坏、行车违规、理赔等细节问题也有待完善。
不过,潘琨认为这些细节并不是关键“痛点”。毕竟,用户要成为平台会员,需先充值1000元作为保证金,一旦出现违章现象,平台会通知用户处理。针对车辆理赔保险,公司为每辆电动汽车购买了保险,但超出保险范围的损失将由用户埋单。
充电桩建设是个难点
在潘琨看来,在三大难点中,充电桩的建设量及合理布局,将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态的发展。
畅的科技选择了自建电桩。
然而,自建电桩的成本居高不下,且困难重重。一根普通充电桩售价5000元-1万元不等,且建设电桩的成本无法预估。例如,对于没有电源或插座设备的停车场,需要铺设几百米长的电线,而在社区内建充电桩,物业最担心的是安全隐患;其次,大型停车场建设充电桩并非免费,而私人场地的所有者不愿意把场地拿出来建充电桩,因为眼前看不到收益却要承担责任。
“寻找建充电桩的位置,也是件难事。”潘琨向《支点》记者介绍,从长远发展看,自建电桩还是利大于弊。倘若没有自营的充电桩,畅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费为1.6元/度,而在自营电桩上充电,费用只需一半。“一辆电动汽车每天至少耗电20度,一天下来可节省16元,一年就可节省近6000元。以5年为运营周期,自建电桩可为公司节省逾3万元。”
同时,自建电桩不仅能为自营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还可向社会车辆开放。用户只需下载畅的租车APP,就能分享充电桩服务。同时,在支付环节,用户无需插卡、投币等,只需扫码在线支付就能充电。
除了政府补贴政策外,充电桩的充电服务费也可为建桩成本“减压”。潘琨举例,为了吸引更多停车场地建桩,公司与停车场基本对半分享充电收益。即使如此,这也没有吸引太多场地加入,因为“外面跑的电动汽车并不多”。
让人人成为充电桩桩主,或许是破解建桩难的路途之一。潘琨正在尝试,让任何人都能从事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告别过去自己花钱开发系统和花钱建桩的“烧钱玩法”。“共享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把原来的‘消费者变成了‘消费商。”潘琨称。
亏本经营是为抢占入口
从现阶段看,各大运营公司扎堆开展分时租赁业务,均未抱短期盈利目标。
2011 年,中国首家分时租赁EVnet 在杭州诞生。EVnet最早使用的车型是燃油车,但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燃油车的丢失率比较高。
2013年,吉利和康迪科技合资,在杭州成立浙江康迪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全力运行分时租赁“微公交”。
2015年,力帆集团旗下盼达用车的分时租赁项目,半年内在重庆主城区建设超过50个分时租赁点,投放新能源汽车达800 辆。今年5月,盼达用车挺进杭州,开始跨区域抢占市场。
“我们看到,这些分时租赁项目背后的推动者多为汽车厂商。”潘琨称,对于畅的科技而言,公司是合康变频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合康变频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是生产电动车的零部件,包括电机、电瓶、电控等电子设备。有别于其他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司,畅的科技使用的电动汽车均为合康合作车厂品牌。“合康为电动汽车的整车厂商提供电子设备,我们再把搭载合康零部件的车买回来,购买成本比市面便宜不少。”
“买车或许是重资产,但是买车能带动集团电动汽车的零部件销售,同时还可赚5到10年的后期维修,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潘琨如是说。
其实,国外的分时租赁项目也存在短期盈利难现象。法国电动车公共分时租赁项目 Autolib,在 2011 年项目起始时,预测 7 年能够盈利。到目前为止已运营 5 年,尚未实现盈利,且在2015 年亏损高达 6000 万欧元,但他们推广的动力仍然强劲。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背后,本质还是为了销售车辆。”业界多位人士称,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能加速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消除人们对电动汽车的使用顾虑,有助于拓展电动汽车的个人消费市场,并为汽车厂商挖掘新的增长空间。
未来将走向无人驾驶
各路分时租赁的创业公司相继涌现,势头正猛。
除了畅的科技、盼达租车外,全国各地还有一度用车、苏打科技、Ucar、空中租车、壹壹租车等,先后获得金额不等的融资。那么,谁会是未来的赢家呢?
一嗨租车早在 2010 年就开始试点电动汽车租赁,不过目前一嗨租车推出的E50 时租模式已经暂停。一嗨租车公关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主要原因在于E50的日租接受度比时租更高。接受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租还车的网点少,布局不合理。
按业内说法,如果网点密度不够,消费者租两小时、半天或一天,与按分钟来计算的计时收费区别并不大。如果选择分时租赁,出行时间和距离都较短,其收费与 Uber、滴滴处在一个档次,竞争力不是很明显。
对此,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永跃也表示认同。目前,该公司投入运营的 350 辆新能源车中,日租占了 83%,时租仅占11%。
业界人士指出,受地域限制、政策环境影响,目前各地均有一家或两家分时租赁公司。但问题是,这类公司套利性强,商业模式难以向全国推广。“他们很可能是在享受圈地、政策壁垒等红利。”
对此,潘琨并不认同:“畅的科技不仅自买自建平台,且向普通大众开放。我们做的是平台化战略,便于开展跨区域合作。”目前,畅的科技已深入郑州、平顶山、苏州等城市。
从发展趋势看,分时租赁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前奏,未来将会形成“无人驾驶汽车—共享经济—无人驾驶运营”的闭环。
潘琨亦坚信此发展趋势,“分时租赁就是未来的无人驾驶,未来投入运营的电动汽车可能就是无人驾驶的车。”
业界人士指出,“汽车共享+无人汽车”,必然导致无人驾驶运营商的出现,而“无人驾驶运营商”或许才是分时租赁的最终归宿。
但在眼前,处于市场培育期的分时租赁,仍需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一旦市场、商业模式成熟了,未来想换成无人驾驶汽车并不难。”潘琨说。(支点杂志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