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经常出现处置犯人的时候,要“秋后问斩”,而别的时候就不斩,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再还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
另外,问斩不但选季节还选时刻。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做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国学常识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