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古代有很多聪明智慧的设计具有造福后人的标志性意义,值得学习借鉴。“福寿沟”工程在古代中国水利建筑工程史上,可与都江堰并列,堪称又一伟大奇迹。在水患频发的今夏,这项古老的工程,仍然为人们兴利除弊。
?筵 都水丞知虔州
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有日食,对于刚即位不久的神宗赵顼来说,这不是个好兆头。官僚机构的低效、军队的废弛、每年交付给辽与西夏的岁币,已经让这位20岁的年轻皇帝感到国家积弊深重,需有一番作为。因此,他在农历四月破格召见了翰林学士王安石,准备变法。
而福建长乐进士刘彝这一年也命运跌宕。刘彝幼年时跟随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胡瑗学习,胡瑗的学校开经义和治事两斋,经义斋讲经学,治事斋教授治兵、治民、治水、算学诸法。刘彝在治水一科上颇得老师赏识。然而他后来的科举仕途,却跟治水关系不大。因为他不赞同变法中的一些条款,年轻气盛的赵顼罢了他的官。不久,赵顼又改变主意,决心让这个熟悉东南水利的读书人尽他的才能,让他当了都水丞,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
熙宁元年,刘彝51岁。这一年,开封雨水泛滥,汴河暴涨,朝臣们建议,打开城墙口排水,刘彝经过考察,认为只要打开杨桥水门即可泄洪,事实果然如他所料。这件事让刘彝大受奖赏,升都员外郎,外放两浙转运判官,知虔州。
?筵 千年不涝,因为刘彝
虔州,即今天的赣州,在刘彝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建城800多年。前300年,因为洪水和战争,城址不断迁移。到南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赣州城迁到了现在的章贡两江汇合处、龟角尾一带,从此城址就固定了下来,城市面积仅仅1.23平方公里,有一条排水道,使“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
300年后的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领袖卢光稠占领虔州,自封刺史,经过一番经营,把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在此后两百年里,因为地势和缺乏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这座城市的居民屡屡遭遇洪涝侵袭。
现在,这座古城等到了改变它困境的人。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刘彝来到虔州(今赣州)做地方官。他在虔州最大的善政,是建造了和都江堰齐名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
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州城(北宋时称虔州)三面环水,曾屡遭水患,尤其是贡江洪水暴发时,江水每每倒灌入城,严重危及居民生命财产。
?筵 防洪治水,刻不容缓。
在刘彝的计划之中,工程将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将原有的城市下水道疏浚改造,筑成90厘米宽、180厘米高的砖石渠道,并按这种规格开挖新的排水沟,遍布虔州地下,将污水收集排放入贡、章两江。
二是利用城市里的池塘。当时虔州城内有三池,名为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还有数十口大大小小的水塘。刘彝打算用排水沟将它们连接起来,以便在暴雨时将城市积水迅速排入池塘。
最后一项设计尤为巧妙,为防止洪水季节江水沿排水渠倒灌入城,刘彝设计了十二个水窗,有木制的闸门,一旦江水上涨,水的压力将推动闸门关闭,江水不能灌入,而水位正常时,沟渠的水流能够冲开闸门,进入大江。
刘彝拥有丰富的治水经验,然而,他也没有忽略风水因素。出于某种吉祥的愿望,他把沟渠分为两部分,西北部称为寿沟,东南部称为福沟,二者合称“福寿沟”。 福寿沟的走向被设计成这两个字的古篆体形状,“纵横纡析,或伏或见”。由于虔州城的形状像一只巨龟,那么,刘彝也顺理成章地让这些沟渠看上去像乌龟背上的花纹,显得设计巧妙,并且他相信,这样的设计能够保佑虔州人。令人称奇的是,福沟、寿沟的沟底各转弯处都安装了会自动耙游的石狮爪,用来扒开可能造成淤积的垃圾。岁月沧桑,它们竟然划弋了一千多年。
这项工程耗费了整整九年,直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方才完工。
刘彝在赣州修建的这个极富创意的综合性排水系统,在排水沟、福寿沟和水塘、水窗的四重保护下,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决了城市污水排放的问题,赣州的水患从此绝迹。
?筵 庇佑赣州900年
刘彝死后,虔州历经变乱,逐渐易名赣州,而福寿沟一直发挥着它神奇的功用,当然,这也得益于900年间不断的维护修缮。
如今,赣州城内的水塘池沼不断被填平,人们更愿意相信现代化的水泵、防洪闸和排水管道。然而时至今日, 赣州市民还在享受着这位宋代官员的余荫。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十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目前,“福寿沟”的木质水窗早已换成了金属阀门,但刘彝的这一思路被赣州新建的排水系统借鉴使用,同时还有几十个配套的大小蓄水池。现在建成的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与蓄洪排涝工程有机融合的赣州城市生态公园,水面面积达五百多亩。
“雨季想起建沟人,至今感谢刘知州”,受惠于“福寿沟”的赣州人民铭记着刘彝。2008年,用一吨青铜铸造的、高2.7米的刘彝雕像矗立在赣州市宋城公园,石碑上刻着福寿沟图和刘彝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