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摘 要: 服装日语课程是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适应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装纺织行业为背景而设置的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职业的技能需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就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可能进入该行业从业打好先期的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可能性。
关键词: 服装日语 高职 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主要分为素材(服装面、辅料)、服装生产(加工)环节和贸易三大部分,皆以日文编写。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服装课程,服装日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定位为一门专业语言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日语是一门语言课又高于一般的语言课。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多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1.教材
1.1教材的选用
以往选择的几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都比较侧重于日语会话,涉及服装日语的主要为一些基本词汇,不能反映出服装行业生产的实态。几轮试用后,商务日语教研室组织有服装行业工作经验的三名日语教师,依照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考虑服装行业生产、贸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商务日语专业师生实际情况,编订校本教材《实用服装日本语》。
1.2教材适用对象(教授者、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a.教授者: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的日语教师,即所谓“双师素质”教师。
b.学习者(学情):需具备日语中级基础水平和相关外贸业务知识。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四年级(五年一贯制)学生,先期已经学习了基础日语、日语交际口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日语等课程,因此在四年级开设服装日语课程。
1.3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1.3.1熟悉与研究教材
服装日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不仅仅对日语有教学要求,其对与服装相关的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即使教师有过多年的服装行业的工作经验,由于每个教师的过往从业企业的不同,也会存在个体的差异,在对教材的认知中也会有所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熟之又熟,同时要和其他教师进行研讨,互补长短,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1.3.2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
教材内虽然有一些图片,但主要以日语文字的形式呈现。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服装日语这门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才更有利于做到真正掌握某一服装日语词汇,了解某一生产工艺,并用日语进行正确表达或正确翻译。
例如,“ボタン(纽扣)”这个日语词汇。学生很快就能够识记,能熟练进行中日文互换。一般情况下,达到这种效果,可能有教师就会认为很成功了。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学生画出或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ボタン(纽扣)”。结果发现,由于每个人着装习惯的不同,其对“ボタン(纽扣)”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必须准备不同的“ボタン(纽扣)”实物及图片等做教具,增加学生对纽扣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趁热打铁,补充一些常见的、不同种类的纽扣的日语词汇,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日语表达能力。
刚才说的是实物、图片作为教材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我校没有服装类的专业,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当然没有“服装实训室”。在教学中如果要展示一些动态的生产流程,这时的教材中因为有的只是相关的日语描述,学生能够做到的往往是对单词进行识记,对句子进行字面翻译,对真正的生产流程并不了解。像这样的学习,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是多么“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在没有实训室的情况下突破这一瓶颈?如何将“活的”实训室搬到普通多媒体教室?凭借曾经的服装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我尝试对教材进行补充:到相关企业去,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相关工艺流程的生产现场进行视频拍摄。对拍摄的视频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如剪辑、合并、分割、插入日文字幕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补充的材料,从“活的”生产现场感知某一服装生产工艺流程。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提高日语的表达与翻译能力,更能很好地突出服装日语课程所应具备的“职业”色彩,增强学生对未来可能的职业期待感。
以上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尝试的两列,通过实践发现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对教材处理还远不止这些,今后还会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2.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职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由于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服装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授服装日语时,还必须对相关服装知识进行讲解。讲授法往往会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教法,更有极端者将讲授法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教法。有此种看法者常常会举出如“满堂灌”“填鸭式”等例子,造成此种认识根源在于对学生缺少研究、对于授课内容的研究与加工的不足。
在服装日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日语词汇的讲授,学生更习惯去接受,这与他们多年识记日语词汇的经历有关。对于服装工艺、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会感到沉闷单调、痛苦、烦恼。这样下去,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丢失,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服装日语有了兴趣,理解所讲授的服装知识,才可以说一堂有效的、有质量的课。在服装日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年龄、个性、已有的知识情况等要多做了解,同时结合服装日语的课程任务与内容,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方法、活动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取舍有度,当细则细,当粗则粗,不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使学生对讲授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抵触和否定。
如讲授小知识点“割り縫い(分缝)”,由于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流程不熟悉,如果直接讲“割り縫い(分缝)”是什么什么,多数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或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在备课阶段就预构了一个小场景由学生试答:当你拿着一根木棍,要走过一片半人高的草丛,为了走得更顺、更安心,你会如何使用木棍?很快就有很多学生回答了用木棍将草往两边按压,开出一条小路。由该问题很快就可切入“割り縫い(分缝)”这一小知识点,即用熨斗将缝制后直立的缝头烫压倒向左右两侧。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讲授对服装日语课堂教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而且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讲究策略与方式等,更要注意授课设计的艺术性。
2.2演示法
在上述“1.3.2”中,提到补充实物、图片、视频作为对教材的充实。通过这些演示,会加强学生服装生产和服装日语的直观感知,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在服装日语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需要,事先准备好演示道具,要注意所选演示内容必须紧密配合服装日语课程的相应章节教学内容。同时,对每一次的演示教学效果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演示、采用何种演示内容等提供经验。
2.3情境实训法
服装日语是一门“职业性”很强的课程,“职业性”主要体现在日语翻译(分笔译、口译)、对日业务联系等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体的职业体验环节,对学生加以实训,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付属(服装辅料)”的环节,创设如下职业情境:(1)辅料清单的翻译(主要为笔译);(2)辅料装订的工艺翻译(可设定笔译与口译两种情境)等。全真模拟日资服装企业的翻译工作的某些“片段”,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作业并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会经常地采用情境实训法,将诸多的职业片段在最终实现拼接,使学生的服装日语技能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
2.4其他教学法
当然,在服装日语课堂上的教学法绝对不止上述三种,还会采用练习法、讨论法等。根据课程需要,为了更好地体现服装日语课程的“职业性”,还可以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法。
3.结语
以上分别从教材、教学法两个方面,就增强高职服装日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服装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增加对“职场”的认识,不断对学生进行合理可行的职业训练,提高其职业技能,使服装日语的课堂教学取得真实的、理想的效果。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继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罗伯特.J.斯滕伯格.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安妮塔·伍尔福克.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水野佳子.きれいに縫うための基礎の基礎.文化出版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