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妹
琵琶演奏中的气息与气韵研究
◎赵国妹
气息和气韵的控制是乐器演奏的关键,其直接关乎演奏的整体效果,琵琶演奏也不例外。本文以琵琶演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气息与气韵在其中的作用及应用,以期为琵琶演奏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琵琶演奏 气息控制 气韵控制
琵琶演奏是一门传统的乐器演奏艺术,其讲求演奏者肢体和思维的有效结合,同时需要配合恰当的气息和气韵,从而全面增强琵琶演奏的整体效果。如果演奏者无法准确地把握和控制演奏过程中的气息与气韵,那么即便演奏者的肢体动作多么标准或者演奏思维多么缜密,也无法演奏出一首旋律优美的琵琶乐。
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气息主要通过演奏者肌体所产生的力传递到指尖部位。如果演奏者可以合理控制演奏气息,那么相应的力也可以顺利过渡到指尖部位,琵琶弹奏乐也会保持很高的弹性,反之则会出现僵硬或者干瘪的状态,所以为了确保琵琶演奏发音的质量,就必须要确保气息的流畅性。琵琶演奏者在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之后,大都可以掌握气息的正确控制方法。而就正确的发音而言,需要先从“中合”之声开始,然后方可考虑演奏的快慢节奏,确保整体演奏的效果。所谓的“中合”之声,就是指纯正自然的音色,即演奏者在保持自然呼吸、没有刻意控制呼吸的状态下,进行相应的发音,此时其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琵琶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其关键在于点状发音所营造出的纯净、和谐的音色,这也恰恰是其美感所在。同时,琵琶乐的魅力在于其富有柔美、结实以及浑厚特点的余音,所以琵琶弹奏的重点在于“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点”就可以了,还需要注重余音的把握和控制。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树立抓住余音的训练意识,尽量去对每个乐曲音点的余音进行美化来全面提升琵琶弹奏的效果。另外,在气息控制上,演奏者需要将其贯穿于整首乐曲的演奏中,同时需要确保其可以顺利地演奏出相应的音乐,这就要求他们合理地把握和控制演奏者的气息,一般需要尽量放缓,并将其传递给肌体来达到放慢指尖弹奏速度,演唱音符的目的。而为了实现“余音绕梁”的琵琶弹奏效果,演奏者需要在合理控制气息的基础上,配合左手揉弦等演奏技巧,具体就是需要演奏者根据琵琶乐曲的轻重缓急来自然地进行揉弦,从而可以使演奏者更好地把握琵琶演奏的节奏,有利于更好地体会琵琶乐的韵味。快速演奏发音具有清楚、结实和干净等特点,虽然都是将力传送到指尖部位,但是发音的速度有所不同,前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肌体的摆动幅度,并要尽量减少琴弦和指尖的接触,以便通过合理处理“放松”“用力”和“呼吸”来达到正确控制气息的目的,从而可以使演奏者在轻松、自然状态下进行琵琶乐的弹奏。
气息在琵琶演奏中的合理控制,除了关乎演奏的质量之外,也会对演奏声音的大小产生重要的影响。实际上,演奏者手指作用在琵琶弦上的力量越大,相应的振幅也就越大,所产生的演奏声音也相对较大,反之声音也就越小。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如果演奏者的呼吸比较急促,那么其弹奏琵琶弦的手指力度也会相对较大,此时就会弹奏出富有爆发力的音乐;如果琵琶弹奏者的呼吸比较缓慢,那么其拨动琵琶弦的力度和速度也相对较小,此时可以产生柔美、舒缓的音乐效果。通过对琵琶演奏进行观察可知,音乐演奏中常常采用加大支撑力或者重力的方式来增强弹奏力度,但是二者分别需要通过加大体腔气压和气息来达到相应的演奏效果。例如,针对《十面埋伏》这首琵琶乐,演奏者需要具有强大的气力来凸显音乐的爆发力,以充分展现古代战场上激烈的交锋,此时可以通过适当加大气息来增加音乐的爆发力,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该首琵琶乐的特色。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演奏的效果,琵琶演奏者需要合理控制自身的演奏气息,借此来更好地控制演奏的速度、力度、音色,从而实现演奏心理和技巧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演奏的效果。
在我国魏晋时期,音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其在该时期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气韵”一词更是音乐演奏中所涉及到的关键词。除了在音乐方面,“气韵”在玄学中也得到了充分重视。比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谢赫所提出的“六法”思想中就包含“气韵生动”的观念,其有效地结合了美学和哲学,主张艺术美和自然美均需要保持活力和升级,避免出现僵化、呆板的效果。因此,为了凸显琵琶演奏音乐的魅力,就必须合理把握演奏气韵,确保其流畅性。
总之,神韵结合是琵琶演奏的最高境界。随着当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对琵琶乐等音乐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除了音乐本身的内涵之外,更要求乐曲要展现出其特有的气韵,突显其思想含义。而为了达到这一琵琶演奏境界,演奏者必须要合理控制演奏的气息与气韵,从而借此来全面增强演奏的整体效果。
[1]马晓璐.浅析琵琶演奏中的气息与气韵[J].北方音乐,2016(08).
[2]赵金妹.琵琶演奏中气息气韵分析[J].戏剧之家,2016(06).
(责任编辑 王曦)
赵国妹,女,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琵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