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赈灾近代化初探
——以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为中心进行考察

2016-09-20 06:46田燕飞
关键词:赈灾灾民灾情

田燕飞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019)



[历史文化研究]

陕西赈灾近代化初探
——以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为中心进行考察

田燕飞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19)

陕西辛酉年间灾荒频仍、来势迅猛,具有灾害类别繁、波及范围广、灾民人数多、救灾任务难、赈灾环境复杂的特点。其时,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顺应天时而建,积极倡导救灾、主办赈灾、协助政府及其他人道主义机构赈灾;透视辛酉年间陕西灾情概况、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成立缘起、赈灾举措及其影响,梳理辛酉年间陕西灾情;考察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赈灾过程、在赈灾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对陕西赈灾的近代化进行初步探讨。

赈灾;陕西;辛酉;联合会

陕西20世纪20年代初辛酉年间灾荒来势迅猛,时人猝不及防,水灾、旱灾、冰雹等气候灾害接踵而至,又或交织相伴发生,持续时间长,仅关中水灾就达四十余日,灾情影响范围大,加之兵灾匪患,进一步加重了灾情,灾情异常复杂、严峻,灾民竟达五百多万人之众,嗷嗷待哺,有日食树皮、土石、草根者无数,几于“人相食”之境地,灾民时时挣扎在死亡线上,救灾任务十分艰巨。加之近代以来我国战乱频频发生,全国各地灾荒不计其数,连年的战乱和灾荒导致人民自我救济、抗击灾荒的能力十分薄弱且有限。陕西位处西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及东部平原地带,陕西发生灾荒,全国其余各地即使想救济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陕西辛酉年间的灾荒介于辛酉年(1921)和癸亥年(1923)灾荒之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陕西灾荒十分频繁、严重,辛酉年的赈灾对陕西赈灾体系的建立和运作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灾民生存,同时对灾民后续抗灾能力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对陕西辛酉年灾害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笔者拟对相关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概况

(一)成立缘起

1.灾情所“逼”

20世纪20年代初的陕西天灾人祸交织,辛酉年遭遇大范围水灾,“1921年陕西53县被灾,房屋、庄稼、田地冲毁甚多,人畜漂没无算”。[1]113水灾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诸多家庭家破人亡,人民流离失所,社会景象惨不忍睹。大量的灾民对社会的稳定是重大隐患,连财政状况欠佳的政府也不得不赈灾,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民国10年(1921)邑大饥,省府拨赈款3000元”,[2]58来年春天,当灾民放松警惕,以为灾情就要挺过去的时候,更大的灾情不期而至,将灾民推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熟料本年二三月之间,汉南如略沔、褒凤、汉阴、平利、石泉各地搜食树皮、土石、草根殆尽,饿毙日以数百计。”[3]6灾情重大、紧迫,个人或个别组织陷于力量所囿,不利于救灾工作的开展,且灾情复杂多变,赈灾困难,政府又陷于巩固自身权位之中,加上本身财政状况不佳,救援迟滞且弊端丛生,时势需要一个熟悉陕西本地灾情的统一赈灾机构出现。因此,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应运而生。正如该会“呈省立案文”中提到的,“陕灾奇重、急待救援”[3]53乃是该会成立最直接、最根本的推动力所在。

2.传统赈灾思想的影响

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成立,还受到传统赈灾思想的影响。由古及今,我国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数不胜数,面对“抱团取暖”还是“孤独的死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要对灾民实行救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众人的力量帮助灾民渡过劫难,“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传统的救灾思想主要包括“天命主义、消极救荒思想、积极救荒思想”。[4]这种赈灾思想代代传承,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但是这些赈灾思想还广泛存在,对赈灾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号召力,“此则足以昭信神明,报示千古者也……聊表吾人救群之义,兼以不忘博施济群者之美德也”。[3]2这表明传统的赈灾思想在该会的成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民国肇始,但中国却陷入到内乱的深渊当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在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下,传统赈灾思想不仅不会遭到抛弃,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国际、国内慈善团体的影响

中国近代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之后,被迫卷入到世界市场当中,在此情境下,开始从“闭关锁国”的状态逐渐“走出去”,同时也“引进来”,国外的赈灾制度和思想也由此传入国内。客观上来讲,欧美近代慈善团体及救灾组织的建立和运作确实对中国赈灾事业的近代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灾赈事业的国际化,当始于‘丁戊奇荒’期间。当时,一批西方传教士在国际上开展募捐时,曾把苏州义赈人士的募捐册《 河南奇荒铁泪图》译成英文,以《中国饥荒》为题在伦敦出版。而从英、美各国募集的20万余两白银,也由传教士们散放到华北灾区。虽然这次西方对华救灾活动的总体效果有限,但其象征性作用不容低估。”[5]同样,国际红十字会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建立也有直接、重要的影响,“曾纪泽对红十字会的一段记载:‘舆旁绘十字架,盖以红布。剪十字之式缀于舆上,异夫亦剪十字缀于衣襟,则虽经历敌军不加害焉,此西洋之公例也’。”[6]8迟至日俄战争,为抢救我国东北地区的伤病人员,中国红十字会“姗姗来迟”,正式建立,“沈敦和等人不得不改弦更张,与英、美、德、法等中立国领事磋商,于1904年3月10日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6]8

可见,国际因素对我国赈灾的影响时间上较早,也较深远。从丁戊年到20世纪20年代,国际因素越来越成为中国赈灾的一部分,标志性事件就是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华洋赈灾总会,“华洋义赈会实际上是一个中外人士合组的以人道主义赈灾救难为宗旨、不涉政治与宗教派别的赈济中国自然灾害的民间性国际慈善组织”。[7]张友伦总结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工作中也说道:“欧美各国的多少慈善团体一遇天灾人患……不分什么国界种界,他们这种高尚的人道思想,难道说我们不应该仿效吗?”[3]4因此,国际和国内因素对该会成立的影响是这样的:国际慈善团体对中国近代早期慈善团体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影响,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成立,则受到国际、国内慈善团体的双重影响。

4.政府救灾体系失控

20世纪20年代初的陕西,政治不统一,军阀连年混战,政府救灾系统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也难以健全,救灾系统不畅通,处于失控状态,有时不仅不救灾,反而不顾人民死活争夺地盘,加重灾害的程度。“民国十年(1921),陕西人民驱逐军阀陈树藩后,渭北地区为靖国军所占领……十一年(1922)五月,蒋随胡笠僧出潼关,留耿古臣留守,所需军粮、经费均就地摊派。”[8]再看平利县,“民国11年(1922)夏始,军阀第七师师长吴新田盘踞陕南派13旅魏明山团驻平利县,‘每年摊派饷银75 000两,粮秣未计算在内’”。[9]看来在中央权威失势、各地方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要想从政府层面有条不紊地赈灾,可以想见是十分困难的。

总之,该会成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该会各成员的努力等。其中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是严酷的自然灾害,其他因素次之。

(二)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章程

该会详情可通过该会章程进行了解。灾荒来势汹涌,救灾形势迫切,统一的赈灾机构成立愈迅速,对赈灾愈有益,陕西在得到北京各省水灾救济联合会成立的消息之后,省农会随即召开职员大会,商议成立统一的赈灾组织机构,倡议得到各民意法团的热烈拥护和支持,遂“在省议会召开联合大会,到会者共十四团体,表决章程”,[3]6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于民国十年10月13日宣告成立,其章程为: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

第二条本会由省议会、教育会、省农会、实业会、省商会、自治协进会、律师公会、红十字会、太平洋会议学生后援会、陕西神州医药分会、义赈统一委员会、各县赈灾代表联合会、陕西天足总会、西安贫儿教养院等团体组织之

第三条本会以补助政府办理陕西辛酉被灾赈务为宗旨

第四条本会设于省垣东大街红十字会

第五条本会设正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代表本会执行一切事物

第六条每团体应推代表一人,遇有要事,得有会长临时召集商议本会一切进行事宜

第七条本会设文牍、会计、庶务管理本会往来文牍收入支出及一切杂物事项

第八条陕省灾区极广,灾民众多,初本会尽力职务外,各团体皆须负有调查筹划责任,以助不及

第九条本会经费由各团体分担之

第十条正副会长由各代表共推举

第十一条各团体代表由各团体自行选择派报告本会

第十二条文牍、会计、庶务各员,由本会长酌量事物之繁简得聘请之

第十三条本简章经大会议决后施行

中华民国十年十一月十三日[3]51

章程有以下特点:(1)对名称、成立时间及地点、组织及管理机构、宗旨等都做了明确概述;(2)宗旨是为了协助政府赈灾,发挥“协助”之作用,表面上看,工作任务是对政府赈灾的补充,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彼时社会混乱和政府工作重心不在救灾上等原因,且由于财政所限,政府对赈灾的关注和投入有限,赈灾的效果也有限。因此,赈灾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民间赈灾机构来实现,可见,该会的成立对赈灾来说是“及时雨”,具有积极意义;(3)成立过程效率高,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凝聚了陕西省民间赈灾强有力之资源,对该会赈灾后续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必要的作用;(4)组织机构简洁、凝练,正副会长由各团体民主推举选出,各组织也有自己的联络代表,此外,设立的其余职务采用聘请的形式,依劳动合同给予薪资;(5)内部分工明确,中心任务具体,保证了高效率运转。

总之,该会的建立十分及时和必要,其章程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赈灾近代化色彩,对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赈灾体系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与灾荒

(一)陕西辛酉年间灾情概况

1.灾荒次数及类别

陕西辛酉年间灾害次数多、类别多样,各种灾害接连发生,又或交错重叠,波及地域广,赈灾环境复杂多变,救灾任务迫切、艰巨。根据王艳的《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10]整理后可看出:陕西20世纪20年代初自然灾害类别庞杂,包括除地震以外的大部分自然灾害,受灾程度相当严重(见表1)。

表1 陕西辛酉年前后各项灾害

总之,由于这几年的灾害呈现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阔性,灾民面对灾害没有缓冲、喘气的时间,越是后面的灾荒,对灾民造成的灾难程度越高。

2.灾民数量

陕西辛酉年间被灾人口数量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根据灾荒的破坏程度、范围来看,其所造成的灾民人数自然不会少。“辛酉夏秋之间,吾陕惨蒙水灾,汉南则江涨堤崩,陕北则冰雹为虐,关中则秋霖竟达四十余日,冲坏田舍,淹毙人民不计其数,据赈灾处调查,灾民总数达四百余万。”[3]6按照“1920年陕西省总人口数粗略估算”,[11]灾民人数大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42%,这是当年陕西受水灾之人数,到了辛酉年,灾害更加严重,“陕西今岁水灾奇重,现调查被灾地方共计六十四县,待救灾民共五百五十二万三千四百零五口”。[3]48依照1920年总人口数进行估算,被水灾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58%,县域数约为全省的70%,可见,辛酉年间的被灾人数远远超过了1920年的被灾人口。这里的数据只是水灾的被灾人口,如加上旱灾、冰雹等气候灾害以及匪患兵灾等人祸,受灾人数还会攀升,受灾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

从全省看,辛酉年受灾人口数很多,救灾不容乐观;从区域看,各地灾情不尽相同,辛酉年二三月间:“陕北道属榆林、延川等11县共计灾民623 594人,镇安灾民29 562人,汉阴灾民59 191人,武功灾民二十余万”。[3]77可见每个县的受灾状况都有差异,有的很严重,有的受灾程度轻一点,但灾民是流动的群体,受灾造成的困难应是大面积、区域性的,赈荒也应该是全局性的工作。大范围的灾荒和大量的灾民,使得赈灾十分棘手,在当时紧张的社会背景下,众多的灾民已成为社会不能承受之重,赈灾稍微疏忽,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使得社会更加混乱不堪。这就对救灾的体系和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面已经说过,政府的救灾系统腐败不堪,效率低下,那么赈灾的重担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刚刚建立不久的陕西各团体救灾联合会及其他赈灾机构的身上了。

(二)赈灾举措

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成立的宗旨即是赈灾,该会成立伊始就投入到赈灾的洪流当中,一面主办赈灾,同时联络其他赈灾机构协办赈灾,宣传灾情,努力争取赈灾资源,对辛酉年间的赈灾付出了诸多心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陕西赈灾的近代化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筹措赈款

筹措赈款是赈灾的基础,有款项才能对灾民进行物质救济,或者给予货币的援助,以帮助灾民渡过灾荒。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成立之后,积极投入到筹措赈灾款项的事务当中。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联络北京辛酉被灾各省救济联合会,“敝省兵燹之余,灾殃屡肇,哀鸿满野……特此专函奉达”。[3]44该会多次主动与北京辛酉被灾各省救济联合会沟通、联系,希望尽快为陕西争取到赈灾灾款,“陕省应领赈款,请交高代表等为盼”。[3]45同时,电示该会驻京代表,敦促代表积极联络北京辛酉被灾各省救济联合会,尽快取得赈灾灾款,以便尽早赈灾,“吾陕应分二万元,敝会公推高少农、谭耀堂、陈伯澜、宋芝田等四人为领款代表”。[3]46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活动,为陕西赈灾筹措了第一笔二万元的赈灾费。其二,在省外筹设赈务机关。“沪上惟我陕省无筹赈机关,易致偏枯,惟先生学品兼优、经纶卓著,务望从速联合同志在沪组织以赈务机关”,[3]58通过多渠道筹措赈款,“前后共计十阅月,其间由本会直接领款派员散放者,共计周至、平利、镇坪三县……协力请到之款前后共计十五六万元,当时设法救济之呼吁,除政府专任机关外,以本会为最先”。[3]6按该会存在的时间来看,每月均筹到款项约为一万五千元之多,其筹款的效率很高,赈款数也较为可观,其筹款的努力具有相当之积极意义。

2.主办赈灾

主办赈灾包括两项事务:一是对灾情进行实地调查,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对灾情有详细、充分的了解,该会利用与各地官绅熟络的先天优势,对灾情进行详细调查,“非由会遴请妥员实行调查,不足以明真像……亲赴灾区,会同各该地方官绅,实行查勘”。[3]73通过亲赴灾区的调查,对灾情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赈灾的影响力,尽管如此,由于灾情广大、复杂、急迫,自身人员不敷,该会还请求其他机构给予赈灾调查之帮助,“致红十字会函……此项调查事务应托贵会担任办理,特此函达……西安红十字会鉴”。[3]56

二是开展施赈具体事务,由于赈灾的复杂性,这两项事务有时是同时展开的。该会领到赈款后,迅速把赈款投放到灾区,一面调查,一面展开救灾工作。其一,直接给予货币援助。“统一委员会拨洋二千五百元,共计洋四千五百元,请查照各情酌庶办理”;[3]69其二,直接派专办或聘请熟悉灾情之帮办进行调查、赈灾,专办在其中负主要的责任、义务。“本会现推张慎五君为查放专办……再由本会聘请会外熟悉地方、热心公正者一人为查放帮办。”[3]63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在十个月的时间里,经过紧张有序的勘察灾情,实施赈灾,主办了周至县、平利县、镇坪县的赈灾事务,这三个县的灾情是其时陕西受灾最重、灾民最多、赈灾难度最大的县,充分体现了该会成立的宗旨。总的来说,该会在进行赈灾前,通过多种形式对灾情做了详细的调查,在掌握第一手灾情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展开赈灾,达到赈灾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3.协办赈灾

该会通过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协办赈灾事务。其措施之一即为积极宣传灾情,让世人了解陕西灾情,以便能够为陕西赈灾事务争取更多的外界援助。一是上文提到的在上海等地设立筹款赈务处;二是充分利用近代报刊进行宣传,该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近代报刊对宣传灾情的巨大作用,“兹送上章程一份,敬请贵报登载,以广传闻”。[3]56这是传统赈灾不可能有的现象;三是建言政府减免赋税、缓征军饷。彼时天灾时刻威胁着灾民的生命,政府却还在催缴赋税和军粮。该会结合灾情实际,积极建言政府减免赋税、缓征军饷,以期减轻灾民的压力,给灾民争取一线生存的希望。“惟有叩恳仁慈急加大赈并请恳省、督两宪,分令七师顾旅暨汉中道尹减免月响,缓至秋收再行筹措”;[3]79-80四是积极协助其他赈灾机构,共享赈灾信息,共同推进陕西辛酉年间的赈灾事务。“现已函商赈务处,如有赈款可酌量补助贵县堤工之用。”[3]68此外,该会还与华洋义赈救灾会、省筹赈处、红十字会等人道主义团体、组织沟通联络,协助赈灾。该会通过主办赈灾、协办赈灾,在赈灾当中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对官方赈灾是强有力的补充,推动了陕西近代赈灾体系的建设。

三、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的赈灾近代化分析

(一)“赈灾近代化”的界定

“由于国内英文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在日文中指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时,往往将其译为‘近代化’”,[12]罗荣渠认为“现代化可以看做是自科学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知识史无前例增长而使人类得以控制器环境,各种传统制度适应于因知识增长而发生的各种功能性变化”,[13]即近代化是建立在传统制度的多种功能性之上的。对于历史学来说,又有其自身的范畴。“历史学领域的‘近代化’则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目标或一个各种数据组成的体系,涵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固有的封建性、封闭性、停滞性和落后性被逐步打破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化、工业化、开放体制和文明进步因素的逐渐增长。”[14]本文所说的“赈灾近代化”即取这一层意思,赈灾属于社会功能性制度之一,近代化首先建立在传统的赈灾基础之上,同时受到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赈灾近代化”的表现形式多样,这里主要指赈灾的组织、宣传、途径、方式、思想等逐渐增长变化的一个过程。

(二)赈灾近代化

1.组织

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成立的时代,中国已经广泛卷入到世界市场当中,其成立也直接受到国际赈灾思想的影响,其章程及办事准则都参照了国际和国内人道主义机构的相关规定,如该会进行灾情调查的造册标准和发放赈灾款项的程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华洋义赈会的赈灾准则;该会由14个民意法团和社会团体组成,其成立的程序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民主,经过了民主的形式进行公开表决,每个子团体有各自代表,每每遇到重大事件,都经由各代表共同协商投票决定,会长没有独断的权利,成立之后通过报刊、电报等形式将章程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该会的各子团体如律师公会、红十字会等都是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那么整合了各团体的联合会自然也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近代化。综合以上因素来看,陕西各团体辛酉联合会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组织近代化。

2.程序与宣传

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在宣传赈灾、主办赈灾、协办赈灾的过程当中,都十分注重赈灾的程序和宣传,体现出该会赈灾的规范化与宣传的近代化。该会按照步骤一步步实施赈灾事务,其大致步骤是这样的:第一,准备阶段,集合社会团体成立相当之组织,群策群力,集聚民间赈灾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宣传灾情,尤其注意到了利用近代兴起的报刊来宣传赈灾事务,鼓励人们关注灾情,帮助灾民,积极筹措灾款;第二,调查阶段,派人亲赴灾区进行实地调研,区分灾情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登记造册,或者通过红十字会等其他机构完成该项任务,同时各赈灾组织与组织之间积极联络,随时关注灾情变化,提高赈灾的效率;第三,施赈阶段,对受灾百姓施赈,包括货币和物质的援助,尤其关注到了灾民的后续抗灾能力的建设;第四,总结阶段,对赈灾的明细登记造册,“谨将赴平利、镇坪等县赈灾、放过赈款及旅费、杂支等项,分晰造具四柱清折及存根等件一并呈送大会查核”,[3]86保持赈灾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及透明化,接受捐款人员和社会的监督。通过四个阶段的环环衔接,使得该会整个赈灾过程有条不紊地展开,节约了赈灾资源,提高了赈灾的质量和效率,体现出赈灾的规范化和宣传的近代化。

3.思想

首先,利用近代报刊,对灾情概况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体现出了近代新闻媒体与赈灾事务的结合,推动了陕西辛酉年间赈灾事务的开展。其次,在赈灾的过程当中,十分重视赈灾手段的多样化,诸如提供货币的援助、物质的援助,最主要的就是以工代赈,“致陕西赈务处函(二月二十四日)……本以工代赈之意在敝县东乡府君庙北保地方,倡修河堤,以兴水利……将堤工详细情形呈报贵会,以备详查核赐覆函等……此致,陕西赈务处。”[3]67这种把赈灾寓于劳动之中的做法,颇具近代赈灾思想,灾民通过劳动一方面可以解决当下生活之必需,另外通过劳动可以学习掌握一门生活技能,最终达到提升灾民的后续抗灾生存能力建设的目的,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想法固然美好,实现的可能性却值得商榷,但赈灾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赈灾来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社会化

该会建立在陕西省最主要的民间人道组织机构联合的基础之上,会中上层人员都是地方上有影响力的士绅,与官方具有千丝万缕之联系,便于了解、顺应政府政策,扩大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该会网络遍及陕西的各个县域,且熟悉本地灾情,便于就近对灾情进行调查、组织灾民抗灾;积极主办赈灾、派专人或聘请人员施赈、建言政府、协助其他机构赈灾,充分发挥近代报刊的作用,与华洋义赈会等机构协调沟通,为其他赈灾机构提供详细的灾情通报,在灾情的播散方面起了很重要的媒介作用,为灾区争取到了一大批的赈灾资金和物质,挽救了一大批受灾群众的性命,发扬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凝聚了陕西辛酉年间的赈灾力量,扩大了赈灾事务在社会上的影响,这种具有社会化的赈灾对陕西后来赈灾事务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该会上述具有近代化色彩的赈灾特点,继承了传统,同时又超出了传统,是对传统赈灾的有效延伸和扩展,初步推动了陕西赈灾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和转型。

四、结语

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面对突如其来的灾荒,顺应天时而立,从建立到解散,前后仅历时十月,存在时间虽短,但对辛酉年间陕西赈灾事业却作出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努力,在辛酉年间的陕西赈灾过程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取得了一定的赈灾成绩,其颇具近代赈灾意义上的组织方式、赈灾方法、宣传手段和赈灾思想等,初步推动了陕西赈灾的近代化,对陕西的后续赈灾具有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及深远的影响。

[1] 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13.

[2] 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周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58.

[3] 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编.陕西各团体辛酉救灾联合会结束报告[R].西安:1922.

[4]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144-194.

[5] [英]安特利亚.扬库.国际人道主义在中国:从20世纪初的灾赈谈起[J].史学月刊,2014,(4):15-20.

[6] 羡萌.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研究1912—1924[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 刘招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述论[J].社会科学,2003,(5):96-103.

[8] 杨树民.渭南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517.

[9] 平利县志编纂委员会.平利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111,511.

[10]王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12: 47-51.

[11]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92.

[12]许晓光.明治前期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 15.

[1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14]伍春辉.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责任编辑朱小琴]

Shaanxi Disaster-Relief Modernization—An Investigation to Disaster-Relief Associations in Shaanxi from 1921 to 1922

TIAN Yan-fei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19,China)

Disasters in Shaanxi from 1921 to 1922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great varieties, large number of victims, frequent and violent occurrences, and disaster-relief complexity. Disaster-relief associations from 1921 to 1922 made great efforts in relieving disasters. An investigation to disaster situations, establishment of disaster-relief organizations,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disasters, roles disaster-relief associations played in relieving disasters,etc.helps understand modernization of disaster-relief in Shaanxi from 1921 to 1922.

disaster relief; Shaanxi; XinYou; association

2015-11-22

田燕飞(1990—),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K26

A

1008-777X(2016)02-0069-06

猜你喜欢
赈灾灾民灾情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阿拉善盟2014年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情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银行赈灾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