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和他的“无讼”互联网法律试验田

2016-09-20 02:42法人彭飞
法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愿景律师法律

文 《法人》见习记者 彭飞

蒋勇和他的“无讼”互联网法律试验田

文 《法人》见习记者 彭飞

“如果没有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再多的物质都很难让人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讼的愿景就是法治的愿景。”

6月23日上午,科技媒体36氪主办的互联网主题闭门会议上,除了“满头银发”的蒋勇已届不惑之年,全桌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早上出门前,蒋勇对妻子说:“我今天就不穿西装了,穿休闲装,今天是互联网人。”

发言时,一身“牛仔裤、运动鞋”的蒋勇,和满屋的互联网人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对局势的观察很到位,很透彻”。一同参会的同事评价道。

下午五点左右,简单归置好案头,蒋勇迈出距离故宫东门不足一公里、一座青砖红瓦的四合院,过门槛的时候他会有意识抬高前脚。

出门东行七八十米,就是一座外饰耀眼的两层小楼。踱步进去,迎面的一扇墙体由石头堆砌而成,未经粉饰。大厅中央有一方下凹的活动池,随意摆放着几个布艺软凳。小楼内饰酷炫,不拘一格,与四合院的古风雅韵形成鲜明对比。

小楼里的人都习惯了蒋勇在这个时间点出现。通常,他会先轻步走到员工跟前,询问一下工作情况,或者加入某个正在进行中的讨论小组,和他们一起头脑风暴。

“一般来说,早上九点左右到四合院上班,做传统的律师业务。下午五点左右离开,到小楼里,和那里的小伙伴一起工作,直到夜里十二点左右,才算真正下班。一天要上两次班,工作16个小时以上。”最近两年半时间,这种节奏成了蒋勇的工作常态。

四合院是天同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地,两层小楼是“无讼”所在地,在这里蒋勇将开始他一天中的另一半工作。

在传统法律服务市场环境中,律师提升技能、拓展客户或者寻觅一个称心满意的合作伙伴,往往无所凭借或者要历经波折。在四合院里,蒋勇埋首案几,化身钻研法律逻辑的独行侠;转身两层小楼,他则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年轻人,试图借由互联网这一媒介,扫平传统法律服务市场的一道道门槛。

“法律服务的互联网变革,一定是从法律人的连接开始的。连接,是互联网本身的逻辑。”这也是蒋勇坚持要在互联网法律领域拓荒的逻辑。

“使命碰巧落到了我们肩上”

“你关注天同诉讼圈没有?下载无讼了吗?”过去两年多时间,每到一个地方接触新朋友,蒋勇常常会问对方这句话,如果对方给出否定回答,他马上开启“推销”模式。

“天同诉讼圈”, 这个最初以天同律师事务所官方微信公众号面世的自媒体平台,目前的关注量已经达到32万之众。

在“天同诉讼圈”的用户基础上,2014年12月4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无讼团队顺势推出国内第一款专为法律人设计的手机阅读APP——“无讼阅读”,目前已有近30万的下载量。

2014年1月1号,“天同诉讼圈”微信公众号刚刚上线时,没有人能预见到它有今天的规模。

“我们现在常常开玩笑说,无讼是从‘一个半人’开始做起的。公众号刚上线的时候,只有我和一个实习生,没有人有做新媒体的经验,全是摸索。”无讼联合创始人徐晶告诉记者,最初的几个月里,她和蒋勇之间常有争论,“是只推送和天同律所有关的资讯,还是什么都发?”“是原创还是转载?”“是天天发还是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

这些问题随着发展逐渐明晰,争执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

“曾经有半年多时间里,有不下十拨的国企法律部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过来学习我们做新媒体的经验;连司法局和律师协会这些官方机构也开始前来观摩。”这个“一个半人”的小团队,后来的发展态势是蒋勇和徐晶都始料未及的,无论对律所还是个人,这都是无上的荣誉。

但最让蒋勇觉得兴奋的并不是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他毫不掩饰地对《法人》记者说“让我最最引以为豪的是得到了一群人,我认为这群人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来说都不错的团队。法律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单纯搞互联网的人不懂法律,单纯搞法律的人不懂互联网。而这个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合,已经实现了通融合作。仅仅这只团队的价值就远远超过我们的所有投入,他们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

如今,无讼团队与日壮大,小楼对面的街区又新添一座办公场所,无讼为员工提供免费宿舍和伙食。说到这支由互联网人和法律人融合而成的队伍,蒋勇难掩激动:“这是当今法律界的宝贝,他们的每一步动作可能都是在为整个法律行业做实验,我有呵护这个队伍的责任和使命。”

“我觉得无讼是碰巧落到我们肩上的一份使命和责任。我曾经很认真地跟别人说过,如果没有‘无讼’这个尝试,中国在互联网法律领域的探索可能会延迟三到五年。”为了这份使命,蒋勇甚至把自己在西单的一套房子也卖了,房款转手又投给了“无讼”。

从“天同的蒋勇”到“无讼的蒋勇”

“我是蒋勇。”

“是那个‘每周蒋讲’的蒋勇吗?”

这段对话发生在蒋勇去年参加“中国政法大学校友毕业二十周年”活动中,对方是一名来自香港的校友,他说自己是通过“天同诉讼圈”认识到蒋勇的。

蒋勇的“蹿红”和“每周蒋讲”有直接关系。

“每周蒋讲”是“天同诉讼圈”里的一个栏目,蒋勇每周以嘉宾访谈或者个人评述的形式录制一段视频上传,播放人数通常会数以万计。

“天同诉讼圈”为蒋勇和天同律师事务所扶植了一批具有了用户习惯的粉丝,但痛点也很明显:用户封闭,无法互动。

相比“天同诉讼圈”,后来的无讼手机APP平台就要开放很多:内容可以随时更新,用户可以互相关注,平台变得更加立体多元。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限制的平台,我们的技术团队可以不断根据法律人的喜好,随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发现痛点,也能很快各个击破。”徐晶告诉记者。

目前,围绕无讼网络平台,一个“中国法律人的垂直社区”基本形成:无讼阅读解决法律人碎片时间的阅读需求,无讼案例解决工作时间的检索需求,无讼合作解决法律人之间的合作需求,无讼学院解决年轻律师专业体系搭建的需求。

这些栏目中,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功能最好的是“无讼学院”,学员线上报名,线下上课。无讼学院是针对青年律师的培训,旨在提升他们的法官思维、诉讼可视化以及法律检索等技能。

无讼学院的第一期报名人数在四百人以上,但考虑到课堂效果,最终只录取四十多人。如果抬高培训费用,还是会有很多人报名。但考虑到青年律师的收入不高,无讼学院的费用并不高。如蒋勇所言“开拓无讼这块试验田,从一开始就更多凭借的是一种情怀,而不是盈利的冲动。”

此外,无讼团队也开始在法律行业尝试一些前所未有的创意,从以吃饭聊天方式为青年律师提供交换新知平台的“食悟饭局”,再到最新重磅打造的将传统法律咨询服务标准化、精准化的“无讼办法”等等,无讼将每一个创意从灵光一现的念头变现成实际落地的产品的速度令人惊叹。

无讼阅读主编、无讼办法项目负责人范否认为,除了得益于无讼团队的年轻和高效,还要归功于蒋勇对团队的信任和放手。“蒋律师一直从事的法律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他对新东西始终保持关注,喜欢挑战和创新,试图打破界限,阐释新的东西。”

两年半时间的持续投入,除了团队架构不断完善,蒋勇本人也正逐步完成从“天同的蒋勇”到“无讼的蒋勇”的角色转变。

在投身“互联网+法律”的平台建设之前,蒋勇做律师已经风生水起。他头顶“最高法院及高级法院代理案件胜诉率最高的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的光环,在业内小有名气。但接连推出“天同诉讼圈”“无讼”之后,则让他成了律界红人。

有一次和家人在大理度假,有人拍下他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注文:“传说中的蒋勇律师。”

2015年7月份,蒋勇受母校之邀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站到台上的一刻,台下多半师弟师妹已经认出,“是无讼那个蒋勇”。

无讼的愿景就是法治的愿景

“忙”,是《法人》记者和蒋勇几次接触过程中留下的最深印象。

十个月前,第一次采访蒋勇时,他只给记者留出40分钟采访时间便匆匆赶往北京南站。十个月后,和他预约了两次才最终确定了采访时间。

上午九点半见面时,他正准备为“每周蒋讲”栏目录制一段十分钟的语音。如今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栏目改成了语音版,“这样在上班的路上他们也能听。”

录音师调制设备的间隙,我们抽空聊了一会儿。时间依然紧凑,十点到了,他又要会见一波来访的客人。

蒋勇对没能给记者分出更多采访时间而觉得愧疚,然而他的确时常分身乏术。即使面对家人,在时间分配上,蒋勇也显得“吝啬”。他和妻子约定一周回家吃饭一两次,可他甚至周六周日也要到全国各地讲课,不出去的话才有时间陪伴女儿。

笃信佛教的蒋勇觉得,从哪儿挣来的钱还要用到哪儿,这样便有了一个因果上的循环。“天同挣来的钱绝大部分来自法律服务领域,所以应当再把这些钱投入到法律服务里去,让更多人受益。”

但截至目前,无讼平台一直在烧钱,尚未实现盈利。

很多人问蒋勇:“无讼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也有人替他担心:“这是一项在短期内可能见不到任何回报的投资,你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只投入没回报怎么坚持下去?”

这些问题,现阶段的蒋勇自己也没有明确答案,但这并未成为他的困扰:“我并不太看重最终的成功,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成功。如果从营收上说,我们做的所有这些至今看不到回报,可能算是失败的;但是从‘施惠于人’的角度,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他们从中收获了便利和实惠,我觉得这就算是我们的成功。”

得道者多助,蒋勇透露:“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我们所做的事情,其中很多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人,多次向我表态,如果需要钱随时可以找他们。”

当问及无讼互联网平台未来的愿景时,蒋勇骤然变得极富激情,已经离开体制(蒋勇工作之初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做了五年法官)十几年的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得以始为终:“其实我们的愿景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打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法律生态圈。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物质条件已经有了飞速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同幅的提升。国家这几年从顶层设计上越来越重视法治建设,因为法治建设的愿景是实现公平正义。如果没有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再多的物质都很难让人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讼的愿景就是法治的愿景。”

天同律所辅庭律师石睿博士曾评价蒋勇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依然在仰望星空,他脑中有清晰的未来,所以特别着急地往前跑,这便是他的动力来源。”

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公开场合的蒋勇身上几乎没有展现过任何疲态。记者问范否,“你看到蒋律师有疲惫的时候吗?”

“很少很少的时候吧,有时晚上十一二点顺路开车一起回家,才能看出他有一些疲倦。”范否告诉记者。

“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觉得累,人很多时候不是靠你的肉体在活着,而是靠你的精神。当你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这真的不是一句大话。”采访中蒋勇告诉记者。

在无讼两层小楼的大厅,悬挂着一面LED屏幕,打开后是一张中国电子地图,每个省域内都透射着红色亮点,亮点的频率和强度代表着该省份裁判文书的实时上网情况。实际中,南方的司法文书公开程度比较好,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南方的亮点频率和强度就明显比北方好一点。

截至目前,无讼案例库已经收录了从全国各地抓取来的两千四百八十二万余篇裁判文书,这些案例将永久对外免费使用。蒋勇期待着,“这些亮点越来越密集,有一天能把整个中国地图点亮。”

猜你喜欢
愿景律师法律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全国律师咨询日》
一起向未来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调音
2020愿景:雅尼克·涅杰-瑟贡在大都会的新计划
華明勝律师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