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趋向*

2016-09-19 07:21:04赵彦昌毛丽敏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档案与建设 2016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用户

赵彦昌 毛丽敏(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趋向*

赵彦昌毛丽敏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文章依据“互联网+”的特征及“互联网+”时代数据量不断剧增的现状,结合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对“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三大发展趋向进行初步探讨。

“互联网+” 档案信息资源虚拟整合用户为王[分类号]G270.7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也进一步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互联网+”所涉及的信息通信技术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而“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则是“互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促成了众多行业的转型发展,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在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 趋向之一: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丰富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主要任务和实现指标之一的“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部分提到:要丰富和优化档案馆藏。“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出现以及用户对档案信息需求量的变化,无不提醒着档案部门:传统模式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很难继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可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强大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

1.1碎片化信息不断增多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微媒体的不断完善更新,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对其近三年的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进行了统计。

通过统计不难看出,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在增多,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用户的增多势必会带来网络信息的增多。其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交媒体的不断更新,很多新闻消息的第一传播途径已经由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转向微博头条、微信公众号,而这些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中最先开始传播的信息也是大档案观下档案的一部分。其二,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对某一事件的评论和后续报道也是对这一事件档案资源的完善、丰富及补充,对真实反映事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三,人们在网络中发布的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内容也是对个人档案的丰富。这些碎片化信息都是随时随地产生的,它们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规范,却有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类档案正在不断增多。

《2015年度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也提到:“2015年,微博月活跃用户明显增长,各大行业领域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在新闻舆论、综艺娱乐等方面保持重要影响力,同时,在体育、财经、旅游、电视剧等领域也得到进一步延伸,微博的平台性作用进一步彰显。”[2]这也就意味着微媒体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多。提高对碎片化信息的收集,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丰富势在必行。

1.2用户对档案信息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涌现在档案利用者面前,档案利用者的求知欲和对事情知情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传统的馆藏资源难以满足用户需求。此外,从一些档案工作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想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满足档案信息使用者的利用需求,就必须要注意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丰富翔实。如广西南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了解到农民对如何提高养殖、种植经验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时,积极结合“互联网+”相关技术,扩大了档案信息资源内容。南宁市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3]。

因此,要想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优质、详实的档案服务,就必须要注意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丰富,扩大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收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3散失在外的档案逐渐被发现

流失海外的档案文献往往是原主国最具特色也是最珍贵的一部分档案,因而是原主国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素材,也是澄清和解决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重要证据[4]。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调查,目前全球47个国家和200个地区的167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大约有167万件,而流散于海外民间的文物数量则可能是该数目的10倍[5]。这些流失在外的文物不仅包括名人大家的字画真迹,还包括珍贵的古典文献和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记录的档案资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流传在外的珍贵档案正被发现,而这些档案的原件大多很难回到我国档案馆中,为此就要注意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档案复印件、影印本或者通过拍照、缩微等途径传输回国,丰富国内档案信息资源。

此外,民间也留存有一部分未被收集入馆的档案,这部分档案散落在个人手中,被称为“民间档案”,很可能具有相当大的凭证价值,却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完整保存。如哈尔滨市档案局曾接待过一位前来鉴定资料的市民,负责人说“仅凭资料名就可以初步判定这份史料很有价值,但由于保管不当,‘糟’得直掉渣儿,失去价值。”[6]因此,一定要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程度的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散落民间的档案尽可能地收集入馆,以丰富馆藏,实现档案价值,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表1 2013年—2015年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统计表

图1 2013年—2015年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比较(单位:亿)

2 趋向之二:逐步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深化整合

“互联网+”环境下,单独存放于各档案馆(室)、各档案部门的档案如果不加以联结,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网,就无法将各处的档案信息加以集中,也就无法在用户需要时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是安徽“和县档案管理模式”还是“苏州模式”都体现出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2.1注重从实体整合向虚拟整合转变

如果说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以档案实体集中管理为核心的物理实体直接整合模式,那么“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更应该采用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即以档案信息内容共享为核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不改变档案现有保管位置的间接整合,是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补充,也是未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的发展方向[7]。脱离载体的档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大范围整合,“实现由馆藏中心模式向服务中心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档案服务与用户之间的匹配度”[8],便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和县档案管理模式就是典型的档案资源实体整合,“从档案资源整合对象的载体要素来看,主要是针对实体档案资源,也可以说是一次对实体档案资源的搬迁,而对于另一部分能够脱离档案载体形式独立存在,且能够通过现代信息工具传播的档案信息如何整合却没有涉及”[9]。

苏州模式“在档案资源整合中,充分利用外部条件进行档案整合管理”[10],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构建区域性大档案格局的创新之路,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区域范围内的全部档案资源,形成档案馆网集群规模效应”[11]。由此可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要注重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范围和内容,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提供方便。

2.2整合要注重时效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要注重时效性。在“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已逐步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承接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更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奠定了信息网的基础。

由此不难发现,“互联网+”环境下,要想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必须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有关部门做出了相关规定,更是因为在“互联网+”这个“连接一切”的时代下,只有做到资源整合才能为资源共享和用户使用提供便捷。

2.3整合后注重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现阶段,只能做到就近馆室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互联网+”强调的是“跨界融合”以及“连接一切”,要求的是大范围的、全国性的信息资源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不断丰富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丰厚的数据基础,加之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共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想让这些数据为人所用,单靠整合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促进资源共享[12]。“互联网+”环境下,连通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大量的数据将无法被充分分析和利用,也无法将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有效转化并为用户所用,还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造成一方有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需要资料却找不到档案信息数据库。所以说,“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定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3 趋向之三:要求提供利用以“用户为王”

“在互联网上,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不仅仅是考虑‘客户’,而是更多地在考虑‘用户’。这就是用户至上的思维。”[13]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不仅“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档案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互联网+”也突出了“尊重人性”的特征。所以,要想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顺利开展,就必须在提供档案利用时形成“用户为王”的观念。

3.1主动发掘潜在用户

通常,档案信息利用者是在需要档案时才会查找档案信息,档案馆(室)也只是依据被查询的档案内容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编研。这样就会使档案馆处在一个信息滞后、服务被动的状态。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各方面的今天,这种被动的做法已经无法跟上用户需求的步伐。

为此,档案馆(室)要巧妙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对社会各方面信息的整合、分析,对那些从未查阅过档案的人进行分析、归类,并根据全社会的全信息档案数据库,了解到最新的社会热点走势,发展潜在用户。现如今,微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的社交平台,档案微信公众号也悄然兴起,此类平台结合社会热点,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老百姓传播档案知识。如天津市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号——天津市档案馆,在国际档案日活动期间结合本地特色,发布类似金家窑传说、泥人风筝制作体验等老百姓感兴趣的档案内容,促进了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了解,提高了人们对档案的关注度,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发掘潜在的档案信息利用者,将更多的人纳入服务对象中,可以在信息猛烈剧增的“互联网+”时代更快、更准地为用户提供利用。所以说,“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需主动发掘潜在用户。

3.2科学预测用户需求

如果说“学会发掘潜在用户”是为了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服务对象,那么“科学预测用户需求”就是为了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档案信息的查询、使用次数也在大幅度增多,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查询记录,实则反映了每位信息利用者的需求方向,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无法在浩瀚的数据库中快速找到用户所需的信息。从档案部门来看,“互联网+”时代强调的不单是信息利用者找到了自己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多的是关注用户如何通过最快捷的方式进行查找。因此,“互联网+”环境下,要求档案服务人员学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杂乱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准确、快速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通过对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用户行为、意愿、业务需求、知识应用能力,更可以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获得档案馆所需的决策参考,帮助档案馆应对当前所面临的用户流失、服务方式匮乏等实际问题。”[14]所以说,“互联网+”环境下一定要学会用大数据去分析用户的需求,从而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发展。

3.3要提升利用便捷程度

从用户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用户更愿意运用新技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并期望档案部门的网络体系可以为用户设置一个专属的档案信息资源查询端,为自己日后查询搜集档案信息提供便利。如湖北十堰创建的“百姓指尖上的档案馆”,让百姓可以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查询到所需档案信息,实现了档案信息利用的便捷化,顺应了“互联网+”环境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迅速发展,它不仅便于海量档案信息数据分析整理,更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帮助。因此,要想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浦东民生档案馆智慧服务系统”巧妙地将大数据技术与浦东地区的档案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动查询终端,让老百姓可以简单、轻松地查询到所需档案信息。

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想使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就必须认真对待各种用户提出的需求,认真落实以“用户为王”的发展理念。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6BTQ089),2016年辽宁省档案科技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L-2016-R-3)阶段性研究成果。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2]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2016-06-10]http://www. useit.com.cn/thread-10921-1-1.html.

[3]潘胜中.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农民喜获致富“良方”[N].中国档案报,2013-06-14(001).

[4]赵淑梅.流失海外档案文献的收集[J].档案学研究,2012(05):75-78.

[5]李秋丽,张艳彧.流失海外历史档案的追索研究综述[J].中国档案,2008(07):27-29.

[6]何秀丽.大量珍贵档案史料散落民间应妥善保管[J].兰台世界,2009(07):29.

[7]余厚洪.2003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12 (01):63-65.

[8]赵彦昌.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实践与创新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6:12.

[9]刘晓蕾,高畅.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分析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8(06):84-87.

[10]郭庆文,李霞.“和县模式”与“苏州模式”之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2(20):6-7.

[11]肖芃,林忠华,卜鉴民.构建区域性大档案格局[J].中国档案,2011(03):22-23.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N].中国档案报,2014-05-05(001).

[13]余来文,封智勇,林晓伟.互联网思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2.

[14]王兰成,刘晓亮,黄永勤.论互联网新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J].档案与建设,2014(01):18-22.

赵彦昌,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档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档案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毛丽敏,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Trends in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f“Internet+”

Zhao Yanchang,Mao Limin
(History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nternet+"and th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data,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studied how to make a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oke in the "Internet+"environment,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Internet+".

"Internet+";ArchivesInformationResource;VirtualIntegration;UserisKing

猜你喜欢
互联网+资源用户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