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设“素质学位”比学术学位更有意义

2016-09-19 05:47:49柴福洪
职教通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学位素质高职

柴福洪

高职创设“素质学位”比学术学位更有意义

柴福洪

学位(Degrees,Academic Degrees),是国家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经达到的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935年4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曾仿效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由于旧中国教育落后,这项制度最终没有得到认真施行,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232人获得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即招收研究生。1950年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 700多人。从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此有了长足发展。近30年来,中国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分别达到33.5万、273.2万和1 830万人。

一、高职教育要以素质为本位

目前的高教学位,不足以评定一个学生的品质。知识、技术、能力、学术水平等,都是业务品质,与人格、素质、品行没有关系。从当今社会实践看,整体意识是:“态度好、能力强的人,都被重用;态度差、能力强的人,不能重用;态度好、能力差的人,选择任用;态度差、能力差的人,没有人用。”这里的“态度”,就是指非业务、非专业素质,是指人的品质、人品、人格、品性、德性等。

世界上没有任何领导会喜欢一个不好用的人,不仅中国是这样,是人,都是如此。

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来说,只要系统地接受了专业学习,用人单位的观点是:人格品质是第一位的,业务素质是第二位的。因为,不懂的还可以学,在实践中,任何人都会有进步、有发展,但人格品质方面,在20几岁前基本定型了,变化不会很大,即使受到较大的打击,暂时有所变化,在人生常态中又会依然故我,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的“高素质”定位,一定要有一个标志物给予标识。

高职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对他们的学位讨论经历了很长时间,至今没有定论,国务院2014年对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的任务[1],湖北职院自主制发“工士学位”[2],但讨论的领域仍然在学术范围,围绕专业素质、业务素质、职业素质在讨论,没有涉及社会需求与非业务、非专业素质方面。

高职专科生学位不宜另搞一套,其他国家都是发副学士学位,还是与世界接轨为好,再不要讨论什么“工士、匠士”之类的专业素质学位了,更重要的是关于高职毕业生的品德素质要给予标志物,不然,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就没标记识别。

品德素质标志物的名称不是问题,用历史名,可称为“君(子)士”、“贵(族)士”;用传统名,可称为“红专士”、“红心士”;用现代名词,可称为“达人士”、“出类士”、“拔萃士”、“卓尔士”、“不群士”、“鹤立士”、“鞠躬士”、“出人士”等等。关键是以什么为核心内容。

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都是在物质丰富时代长大成人的,尤其是在少子化家庭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的缺点,就是当今中国国民教育要加大育人力度的内容。最近看到报导,有任性的90后女生提出辞职的理由就是“天太冷,起不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因此,国民教育系统要研究出专门针对当代吃苦精神不足,勤俭节约习惯不好的“痛点”育人。如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苦、勤、俭等方面,重点设计实践课训练、养成习惯,否则,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就会下降。

教育,是“教”与“育”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教育事实上“只教不育”,甚至把育人单纯理解成政治理念灌输,这是很不够的,教育要为未来着想。

“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3]这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对教育的评价。普通本科教育的“学位”是学术本位的产物,中国的未来,缺的是创新能力强的人,缺的是吃苦精神强的人,缺的是勤俭、韧性强的人,以生产岗位一线劳动者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要以素质为本位,创设素质学位才是恰当的需要。

二、素质的基础是苦、勤、俭、责、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7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这是真正关系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一定要抓住。”

习总书记看到了青少年中存在“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现象,国民教育必须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方面的训练。

全世界这么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中国在近30多年里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追根溯源是广大普通劳动者吃苦精神强,尤其是工人、农民、农民工、个体(户)劳动者,劳动不讲报酬、不讲条件、讲效率、讲效益,生活节俭,纯收入没有全部用于消费,都存在银行里,让国家掌握了大量可移动可控的宝贵投资资源,集中起来的资源用于修公路、建铁路、盖工厂等。只有勤劳没有节俭,若全部用于消费,社会不会发展;只有节俭,若没有勤劳,社会更难发展。

“苦、勤、俭、责、韧”,即吃苦的精神,勤劳、俭朴的习惯,责任意识与坚韧的毅力。它既是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基础要件,又是国力在国民身上的表现。这五种素质都是后天修为的,不可能先天获得。过去的人都是因为家庭条件、社会生产力,以及现实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倒逼出来的,现在再也难找到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哪样吃大苦的人了,也难找到抗美援朝战争哪样克服困难的人了,更难找到我们的父辈哪种勤劳、惜食如金、惜物如宝的节俭之人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都是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吃苦精神才能胜任,如有了苦、勤、俭之质,人生职业生涯如具备责、韧等品性,必能助其人生之梦的实现。

如何在学校里训练学生的这五种素质,需要我们把学校整体空间和学生在校生活全过程视作课堂,按“三自管理”模式,依五类设计出递进的活动事件、情景、过程,让学生自主训练。自训中学校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创设管理平台,一位老师管5-10个学生,科学指导,随时观察,掌握学生自训情况,及时联系,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学生每天在平台上写体会、谈感想,按规定时间,完成一件事情的训练后,一个班集中汇报体验和过程,全班集中评分。五类素质分五个学期训完,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总和即为“学生素质”基础课成绩。

高职必须超越普本教育的学术本位,强化素质本位。有了“学生素质”实训基础课,就能建立素质课体系,对素质教育成绩优秀者,创设“素质学位”,供用人单位参考。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德育为先”赋予我们的义务,也是提高我国的人力与国力的必要举措。

三、高职教育学生素质课体系框架设计

高职教育应设计出学生自主训练“苦、勤、俭、责、韧”五种素质方案,以作为高职教育创设“素质学位”的基础课。需要说明的是,在学生自训素质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中应该注意:其中的“事件、情景、过程”栏,这里只是举例,仅作为讨论的一例。“控制”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保证人身安全。其实,实际工作中,可以集众之智,收集25个方面的“事件、情景、过程”案例,作为参考教材。课程体系设计见表1。

表1 学生自训“苦、勤、俭、责、韧”素质基础课程设计方案

学生素质教育也应编制《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育人方案》,课程体系包括:学自训素质基础课,体育与通识课,高校学生党校政治课,国家规定的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五类,共同构成高职教育学生素质课体系框架。

这五大类课程的成绩构成高职“学生素质”的总成绩,据此授予学生素质学位,比起主要以文化、专业成绩授予的学术学位,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与意义更大。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29.

[2]谢湘,湖北职院率先颁发工士学位值得点赞中[N].中国青年报,2014-07-14(01).

[3]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多彩人生[N].中国经济时报,2015-07-12(02).

[责任编辑张栋梁]

柴福洪,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公共经济。

猜你喜欢
学位素质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