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纪要

2016-02-15 05:17徐珍珍张佩佩
职教通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博士职业教育

徐珍珍,张佩佩

第三届“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纪要

徐珍珍,张佩佩

2016年6月25日-26日,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办,《职教通讯》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在美丽的常州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余名博士、硕士、院校科研人员代表及《中国教育报》(职教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等10余家媒体单位代表,共同畅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并于论坛第一天对职业教育新思维丛书第一本新书——臧志军博士所著的《抗拒职业教育的迷思》举行了首发仪式。

一、研究成果:多元与融合

“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最初是由《职教通讯》倡议,全国各地30余名职业教育专业博士、中青年学者自发成立的学术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两年内逐渐发展成为由百余名博士组成的以“职业教育新思维”微信平台为线上媒介,以“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为线下载体的学术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教育新思维丛书”及其他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一)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张学英博士作了《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成果汇报。她遵循生计——生计资本——职业教育和培训——生计资本提升——市民化的学术逻辑,首界定了乡城移民、城乡一体化、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的基本内涵及内在联系

。其次,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涵盖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乡城移民生计资本转换与提升机制。最后,基于乡城移民在人才结构中的定位,她全方位论证了以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乡城移民生计资本水平的可行性,并归纳了乡城移民职业教育的内容:(1)职业知识素质培养——“知”;(2)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技”;(3)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意”,同时梳理了乡城移民职业培训的内容:(1)基本素质培训;(2)职业知识培训;(3)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4)社会实践培训。

(二)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判断标准及推进策略研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在《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判断标准及推进策略研究》成果汇报中,依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差什么”层层推进的逻辑主线,架构了背景篇、现状篇、特质篇、标准篇和策略篇的研究框架。首先,他交代了研究缘起与背景,认为该研究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研究思路、两种研究视角的博弈。其次,聂伟博士重点阐释了本科职业教育的特质、判断标准及推进策略。他给出了建议:(1)院校设置条件方面,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增加专业设置自主权;(2)财政拨款机制方面,采用“生均拨款+激励拨款”的拨款模式,不同专业赋予不同的拨款系数;(3)改革评价体系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统一;(4)多种途径推进方面,尝试转型发展、联合办学、新建高校等形式。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收益的实证研究

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冉云芳博士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收益的实证研究》成果汇报中,针对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潜在需求较大,但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问题,从企业的本质特征出发,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进行了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证分析。她提出了建议:(1)参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总体状况,以确定需要激励的企业类别及职业岗位;(2)建立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形成合理的政企人力成本分摊机制;(3)参照行业设备及原材料损耗标准,提供适当的实训原材料成本补助;(4)制定合理的企业实训制度,以保证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利益;(5)制定学校资源共享的优化措施,增加企业对学校资源的使用收益,同时,提升学校资源使用效率。

(四)核心素养:重构技术课程新图景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向阳博士在《核心素养:重构技术课程新图景》成果汇报中,从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内涵特征、课程转化和落实三方面勾勒了立足核心素养、重构技术课程的新图景。首先,何以提出核心素养。他指出当前正处于信息、知识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的时代,核心素养的熏陶和培养日渐重视。其次,学科本质观的内涵解读。他强调技术不只是技能和人们手中的中性工具,也不只是科学的应用和附庸,而是有其独特的认识论范畴,诸如技术知识、技术实践、发明与创造、技术设计、技术创新等,它是作为人工物、知识、过程、意志等多层面得以展现,其本身蕴涵着育德、益智、审美等丰富的教育价值。最后,课程内容的设置。他以技术与设计为基础,以技术与生活、技术与工程、技术与职业、技术与创造为主要枝干重构了技术课程体系,并将技术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为技术思维与观念的高级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技术任务的难度和情境的复杂化程度、技术经验与知识的深广度和结构化程度三个层级。

(五)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兰州大学马君博士在《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成果汇报中,从规模与结构,师资、升学、专业,经费投入,满意度调查,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全景式地呈现了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他指出,虽然目前甘肃省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成,但仍面临着如下七个问题:(1)认识与办学理念不到位,职业教育吸引力仍显不足;(2)发展性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4)招生制度不完善,中高职衔接操作性不强;(5)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质量不高;(6)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水平不高;(7)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

二、主题论坛:转型与发展

本届论坛以“现实问题与未来图景:畅想中国职教4.0”为主题,围绕新工业革命与职业教育转型,面向未来的中国职教管理与治理结构,信息化时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全纳、公平与职业教育改革等主题论坛展开充分论证和研讨。

(一)新工业革命与职业教育转型

1.新工业革命视阈下职业教育转型的本质。重庆师范大学南海博士在《新工业革命视阈下职业教育转型的本质》发言中,探讨了工业4.0和职业教育4.0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职业教育转型的本质就是职业教育文化的转型。他强调指出,真正意义上“职业教育4.0”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文化”的革命,这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1)政府方面,应“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2)行业企业方面,应提供技能人才需求,开展技能培训;(3)高等学校方面,应提供高水平职教师资;(4)高职中职方面,应规模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5)评估机构方面,应进行质量监测与评估,反馈人才培养。最后,他主张建设“一库一中心”,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重要担保。

2.德国应对“工业4.0”的职教发展动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赵文平博士在《德国应对“工业4.0”的职教发展动向》发言中,首先介绍了德国就业研究中心(IAB)的研究报告,并从生产的角度揭示了“工业4.0”实时性、分散式、机器控制式、定制化的特征。接着,他梳理了德国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带来的新生产特征的发展动向,这对于当前我国探索推动《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职业教育4.0”,尤为强调在数字化工作世界的经验导向和科学导向的拓展职业品质;(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以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跨领域复合素质;(3)职业资格系统的更新——IT能力资格的突显;(4)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方向——智能化与复合化;(5)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教育议题的落实;(6)职业培训——面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多样化培训机会。

3.新型制造业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辩证思考。中原工学院陆俊杰博士在《新型制造业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辩证思考》发言中,首先界定了新型制造业的内涵及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环境友好、面向未来等特征。其次,他认为,职业教育应当在层次与结构、体系与类型、模式与课程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新型制造业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接着,他重点阐述了新型制造业背景下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的深切感受,并抛出了三个极具辩证意义和启发性的问题:(1)我们是在什么背景下研究职业教育?(2)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3)职业教育的性格色彩是什么?基于这些问题的思索,他又提出了如下追问:职业教育是善变的吗?为什么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不研究“4.0”呢?新型制造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是否要转型?如果不转型,又该如何坚守?我们是不是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而忽视了它的托底需求?

4.围绕职业的绿色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谢良才博士在《围绕职业的绿色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发言中,以绿色化为主线,由绿色发展推及职业绿色化,并预测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走势。首先,职业绿色化的概念与趋势。他认为,绿色,意味着经济发展、贫困消除,意味着公平正义,意味着环境保护,而这些饱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践行将会引发一场绿色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其次,绿色职业教育的内涵。他指出,绿色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整体的绿色化发展,强调职业教育对学生绿色技术、意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供给绿色技术技能人才。最后,基于职业绿色化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的影响,谢良才博士建议:一方面,鼓励开设照应绿色产业人才需求的绿色专业,加强职教专业绿色技能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采集和发布职业绿色化的信息,同时,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和易用性。

(二)面向未来的中国职教管理与治理结构

1.职业教育人文研究论纲。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赵蒙成老师在《职业教育人文研究论纲》发言中,从一个真实的教育事件“填报志愿”,引出了人文主义、教育人文研究、职业教育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他对人文主义进行了源头上的解读,并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焦点在于“人”,强调从人的经验开始,相信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极其重视人的思想。其次,他进一步剖析了教育领域对当今人存在问题的深层回应。(1)教育人文研究的根本旨趣是“立人”,对人存在的整体性、丰富性的深入理解与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同情是其基本内涵,追求人性的丰富、高贵、完整与卓越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永恒的追求。(2)充分彰显历史与文化之中人的个性、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价值性,凸显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人文主题,即对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价值与尊严的追求。(3)直面生命的世界,看清“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舍勒),激活越来越被所浸染的当代人的存在之神性的可能性,把个体引向与他者的共在,并由此获得个体人性真正的健全与完满,由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再者,他重点阐述了职业教育人文研究,并交代了职业教育人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职业教育人文研究能弥补职业教育研究范畴的缺失;(2)职业教育人文研究能为职业教育的实证研究提供认识论的基石;(3)职业教育人文研究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成效;(4)职业教育人文研究能够有效回应当今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促进对职业教育的深度研究;(5)职业教育人文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最后,他强调职业教育的人文研究应以沉浸与超越作为其基本原则与方法,要具体、感性、不概括,不可化约,并对研究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研究者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还应拥有友爱、敏感、细腻的情感,掌握观察、交流、反思的田野研究能力以及血肉丰满、情感充实的文史哲的表达方式。

2.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理想与现实。浙江树人大学周朝成博士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理想与现实》发言中,从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全方位的梳理。首先,他从国家主要政策引导、行业企业市场需求、学校内涵建设需要三个层面交代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时代背景。其次,他对比分析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在内涵及培养方面的区别,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并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指标与标准,深入剖析了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问题,他倡导从如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和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1)专业建设改革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2)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融入应用性特征;(3)加强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模式;(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健全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3.国家资格框架有什么用。天津大学张宇博士在《国家资格框架有什么用》发言中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国家资格框架是什么?它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1)强调,对国家资格框架(NQF)下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我们不妨认为它就是要规定各级各类人才的质量规格,使得不同的专业人才能够相互比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随后他又介绍了资格框架发展的简单历程,并指出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在本世纪初已成为世界趋势,目前,约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这项工作。(2)关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张宇博士认为,国家资格框架能够拉近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距离,但不能像很多专家认为的那样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融通。因为从概念上讲,普通教育“是为未来生活而非职业做准备”,它的学历证书只是表明了学生经过某一阶段的学习理应达到的文化水平,并不含有明确的就业市场的指向,也绝不能够作为受教育者胜任某项工作的证明。这样的证书硬要做成和职业资格等值又有什么意义?只有将讨论限制在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种专门教育的范围,国家资格框架才能有助于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实现“双证等值”。他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的“学历”和“资格”之所以具有内在的等值性,源于二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职业能力的表征。二者的不同则表现在学校机构颁发的教育证书往往具有行业内部的通用性,而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的资格证书则更侧重于岗位胜任力。他因此将这两种证书比喻为职业能力的“户口本”和“身份证”。(3)关于如何促进“双证等值”的问题。他认为,目前职业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事实上隐含着“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双重本位,而从“双证等值”的需要来看,这也就意味着其中存在颇多的信息冗余。为了使职业学校的学历证书主要成为职业能力的证明,或许可以借鉴中学会考或者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将纯粹的文化素质,如识字、阅读、计算、推理等单独组织考试,作为取得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

4.职业教育治理:背景、内涵及推进路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孙翠香博士在《职业教育治理:背景、内涵及推进路径》发言中,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了全面阐述。首先,为什么要提出“职业教育治理”。她认为,这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内生需求,同时,也是时代的迫切使命。其次,“何为职业教育治理”。她基于历史、词源的分析,界定了职业教育治理的内涵。最后,她归纳了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推进路径:(1)目标与价值诉求: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以“善治”为最终价值诉求;(2)放权与增能:重新厘定政府权力清单,“赋权增能”其他治理主体,构建“五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结构;(3)立法与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4)技术与平台:构建开放、透明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数据的应用价值及服务价值的深度挖掘。

(三)信息化时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

1.在赛博空间培养未来的无产阶级。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在《在赛博空间培养未来的无产阶级》发言中,首先,从资本家视角对一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因中午厂外就餐并顺便上网而被辞退的案例进行了深刻解读,他指出,职业教育对资本家高度顺从,从起点就放弃了无产阶级立场,而我们所提出的人文素养、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理念,也只是对资本家视角的修正,甚至所有的弥补最终也许都会归于无效。其次,他从工作本身变化和工作需求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立场。事实上,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等职业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向无产阶级立场回归的尝试。最后,他将视角拉回到这个不确定的网络世界,并提出网络将成为无产者生活的底层环境。他强调教育者在真实生活网络化的大潮前没有必要再次充当卫道士的角色,也不需要用传统物理世界中的确定性去抗拒网络世界以及以网络为背景的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相反,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网络空间、网络生活,以及网络时代工作的特性,呼吁教育者、教育的管理者以及教育本身多一些灵活性,多一些向学生、向未来世界的妥协。

2.职业院校翻转课堂实践问题与对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唐林伟博士在《职业院校翻转课堂实践问题与对策》发言中,传递了自己对“翻转课堂”这一热议话题的三点思考。首先,唐林伟博士通过与传统课堂对比,呈现了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与结构,即在课堂外进行知识传授,在课堂内进行知识内化。其次,他指出职业院校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1)体现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2)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3)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4)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但随着实践的层层推进,翻转课堂在高职教学中面临着教师观念,教学资源、教学制度、教师素质等系列挑战和问题。最后,他提出了职业院校翻转课堂实践的现实路径:(1)制作精良的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基本前提;(2)系统的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的内在灵魂;(3)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翻转课堂的根本保障。

3.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及职业教育中的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徐坚博士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及职业教育中的展望》发言中,围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以及未来的展望层层深入,为我们勾勒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蓝图。首先,他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内涵界定,并将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其次,徐坚博士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含义和优势。其核心是“使用精确的计算和清晰的形式表示曾经是含糊不清的教育的目标、心理和社会知识,”让我们更深入和更微观的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由此,引发了他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展望:(1)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二十一世纪所需的技能;(2)能够提供实时的教学评估;(3)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终身学习伴侣。最后,他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对新技术和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指出未来的教学方式应当是传统教学技术和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4.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研究。苏州大学朱苏博士在《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研究》发言中,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及叙事片段的分享,呈现了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激发的发展路径。首先,她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迫切需求、职场学习的自身特点所趋三个层面交代了研究缘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次,她紧扣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遵循理论审视——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发展策略的逻辑主线,着力追寻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最后,她基于企业员工对学习的基本认识、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等,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员工的职场学习动机主要受工作任务本身、学习者个体、单位组织及社会家庭等层面的因素影响;(2)企业员工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日均工作时间等因素与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强度存在显著性相关,而婚姻状况、公司类型、职务级别、工龄等因素对企业员工职场学习动机影响不大。

(四)全纳、公平与职业教育改革

1.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方向、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田志磊博士在《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方向、意义与方法》发言中,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并结合自身参观沈阳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双元制”模式)的经历,引出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首先,他细致梳理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六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为职业教育提供的经费总量是多少?是否合适?(2)谁在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又以什么样的机制来提供?(3)职业教育经费是如何分配学校层面?(4)职业院校内部资源如何分配?(5)不同的成本单元直接效果如何?(6)职业院校内部资源的分配与最终产出的关系。并指出相对于前三个问题,我们对于成本发生单元的组成和特征,内部资源的分配与最终产出的关系缺乏成文的、可证伪的、系统的知识。其次,来自学校管理数据的爆炸,为研究者提供了什么机遇?他指出,教育管理数据大爆炸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可以研究职业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深度理解职业院校的行为,还可以为宏观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建立起坚实的微观基础。这对于职业院校、教育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最后,他坦言,虽然目前关于职业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研究刚刚起步、一片空白,但大有作为,并呼吁职业教育实证应当拥抱管理数据大爆炸。

2.职业高中VS薄弱高中——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一种解读。浙江工业大学刘辉博士在《职业高中VS薄弱高中——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一种解读》发言中,以教育体制发展中的难兄难弟——职业高中和薄弱高中为研究对象,对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薄弱高中的发展历程作了详实、完备的梳理。(1)他明确提出高中阶段存在薄弱高中,并强调薄弱高中需要建设。事实上,薄弱高中的存在是相对于重点、示范、优质高中而言的。他认为后者是一些模糊、不能被纳入学术概念的行政语言,而前者是只有感觉、非常凭感觉、没人乐意去界定的“学术概念”。(2)他从示范高中与“薄弱”高中发展的强弱对比,提炼了薄弱高中的四种发展模式:升学导向、综合发展、就业导向和特色发展。(3)基于薄弱高中发展过程的判断,他创作性地提出了薄弱高中“野蛮生长”与“文明生长”;“救济”与“自生长”的对比发展模型。

3.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分层——兼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同济大学李俊博士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分层——兼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发言中,打破了我们对德国职业教育常规和狭隘的认识。首先,他指出双元制并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全部,它还包括全日制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过渡系统(Uebergangssystem),这三种形态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分层。其次,他深入分析了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分层的优势:(1)学徒制培训及学校职业教育可以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及职业技能的培养;(2)有利于学徒制培训的声誉及社会地位;(3)有利于针对性地为过渡系统中的学生提供基本知识的补习及面向特定职业领域的培训。最后,他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作了深入思考:(1)目前我国仍然以行政驱动为主导的现代学徒制建设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企业与个体的双向选择?(2)在多数职业学校实际上不设入学要求的情况下,以现有学生的动力和能力水平,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徒制培训?(3)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能否尝试进行某种形式的内部分层,挑选出更加适合进入学徒制培训的学生?这会带来哪些积极和负面影响?负面影响能否加以控制?

4.我国老年人学习活动参与与成功老化关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吕文娟博士在《我国老年人学习活动参与与成功老化关系研究》发言中,首先明确指出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并倡导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老年人口的成功老化。其次,她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发现能够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拥有积极正面的心态、具备学习和认知能力、身体健康生活独立、生活上的经济保障以及能够从事生产性的工作是成功老化尤为重要的因素。并且,参与老年学习活动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影响成功老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她指明了我国老年教育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1)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老龄产业相结合,如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2)拓展老年教育内容,如再就业教育、生命教育、退休准备教育、代际融合教育,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形成“文化养老”模式;(3)培养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态度及素养,提升生命的价值感,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典范。

三、专题论坛:畅想职教4.0

参会博士们还就《中国职业教育4.0的畅想》进行了专题研讨,针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呈现的新特征和新形态,他们从各自的学术关切入手,初步达成共识并勾勒了应然状态下未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纬。作为此次论坛智慧的结晶,“职业教育新思维”后期也将发布《中国职业教育4.0的畅想》报告,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责任编辑曹稳]

徐珍珍,女,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张佩佩,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博士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