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致肾破裂出血的CT表现

2016-09-19 05:39李骋进郭莉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肾周包膜高密度

卢 炜,李骋进,郭莉萍

(1.陕西省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陕西省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



肾综合征出血热致肾破裂出血的CT表现

卢炜1,李骋进2,郭莉萍1

(1.陕西省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陕西省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引起肾破裂出血的CT表现特征,指导该病诊治。方法:收集11例HFRS肾破裂出血患者的CT资料,对照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检查结果,探讨肾破裂出血发生的临床病期。结果:CT平扫多表现为双肾或单侧肾脏肿大、轮廓模糊,肾周筋膜增厚,肾周间隙渗出、积液,肾实质片状出血、团块状高密度影、包膜下出血为新月形、弧形高密度影,边缘整齐或不清,CT值40~60 HU,随着肾功能的恢复,血肿逐渐缩小直至吸收。结论:HFRS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而肾脏的CT改变出现较早,观察影像学变化对判断临床疗效及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破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发热、出血及肾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检查确诊。笔者收集HFRS肾破裂出血患者11例,着重分析其CT

表现,并对照临床症状及肾功能变化,探讨肾脏水肿、破裂、出血、吸收、恢复的病理过程与影像学变化规律,观察临床诊疗效果,并指导临床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8~72岁,平均45岁,以老年和少年儿童为主;均来自出血热流行地区和出血热流行季节,符合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11例均有发热病史,其中头痛、头晕3例,腰痛2例,少尿1例,低血压1例;查体双肾叩击痛3例,球结膜充血、水肿4例,咽部充血或淋巴滤泡,软腭充血、散在或密集出血点5例,腋下、前胸可见散在出血点3例。11例均符合2005年7月26日发布的《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检测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1.2仪器与方法使用Philips MX4000 Dual双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130 kV,130 mA,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1.0;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

1.3实验室检查尿蛋白(+)8例,最高者尿蛋白(++++),肾功能异常 11例,尿素氮(BUN)最高49.65 μmol/L,肌酐(Cr)最高 813.5 μmol/L;10例出血热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均呈阳性,1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呈阳性,而其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呈阴性。

2 结果

本组11例均发生于少尿期,CT平扫结果:单侧肾破裂出血7例(右肾5例,左肾2例),双肾均破裂出血4例,出血时间无明显差异。肾包膜下出血8例(72.7%),表现为肾脏边缘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影(图1,2),边缘模糊或不规则;肾实质内血肿3例(27.3%),表现为不规则片状、团块状高密度影(图3),边界不清,出血部位多不固定,肾脏受压可向前或向后移位,血肿CT值40~60 HU。双肾外观形态饱满,体积增大9例(81.8%);肾盂变窄、变小5例(45.5%);腰大肌增粗2例(18.2%),肾周筋膜增厚,肾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7例(63.6%),肾周间隙出现渗出、积液5例(45.5%)。HFRS肾破裂出血的各种CT表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有交集,如包膜下出血常合并肾周渗出性改变,表现为肾周吉氏筋膜增厚,肾周积液等;而肾实质内血肿则常伴随有肾脏体积增大,肾盂变窄、变小等。

3 讨论

3.1病理机制HFR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该病的命名不同,1980年WHO统一命名为HFRS。临床上以肾

脏损害最明显,且病变出现较早,表现为双肾或单侧肾脏肿大,肾实质增宽、增厚,肾盂相对变窄、变小,直至肾破裂出血。肾破裂出血病理机制为出血热病毒感染,易在肾小静脉及肾静脉形成血栓,阻塞血管使近侧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小血管破裂从而形成肾包膜下或肾实质血肿[2]。同时,在HFRS少尿期,肾脏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现[3],使毛细血管壁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加速了肾破裂出血的发生。非创伤性肾破裂出血病因,国外报道[1]57%来源于肿瘤,18%为血管性病变,10%由感染引起,5%为多种原因。

3.2影像学表现CT对显示HFRS出血范围、大小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具有独特优势。包膜下出血表现为肾周新月形或扁豆状密度增高影,厚度不等;肾实质内血肿为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不规则。若出血量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可侵及肾周围间隙。若血肿稳定,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范围变小(图3)。血肿密度随病程发展而逐渐降低,范围缩小,直至血肿溶解吸收;肾髓质内可出现高密度充血及点状出血灶,肾皮质密度相对降低,可见明显皮髓分界。肾周常伴渗出,表现为肾周脂肪囊密度增高,出现混杂的条纹状阴影,肾周筋膜水肿增厚。肾脏形态改变反映了肾功能的损害程度与临床分期相一致,肾脏改变越小,病情越轻,预后也较好[4-5]。

3.3鉴别诊断①肾肿瘤引起的肾破裂出血,最常见为肾细胞癌和错构瘤[6-7],肿瘤较大时不难区别,但较小时的自发性出血,易遮盖瘤体,影像学上很难鉴别。因此,鉴别主要依据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查。②外伤性肾破裂出血,多由钝挫伤、车祸、坠落伤引起,血肿典型CT特征为“哨兵血块征”,且肾脏有挫裂伤,出现节段性皮质梗死,这与HFRS肾破裂所致的自发性出血有明显的区别。③肾脏血管性病变引起的肾破裂出血,多见于结节性多动脉炎形成的小动脉瘤引起的出血,不仅可发生于肾脏,还可累及肝脏、脾、胰腺、肌肉和胃肠道内动脉,而HFRS主要以肾脏损害为主,且有发热及出血倾向。

HFRS所致的肾破裂出血CT表现较其他自发性肾破裂出血无特异性,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由于肾脏损害出现早,临床表现相对滞后,CT检查快速准确,能够及时地了解脏器损害程度和病情发展情况,对制订治疗方案、观察临床诊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图1 男,40岁,左肾包膜下出血,肾周新月形高密度影 图2 女,8岁,右肾包膜下出血,肾脏周围呈弧形包绕高密度影 图3 男,63岁 图3a 右肾实质内血肿呈不规则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 图3b 经3周治疗后肾实质内血肿吸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

[1]Mcdougal WS,Kursh ED,Persky L.Spontaneous rupture of the kidney with perirenal hematoma[J].Journal of Urology,1975,114:181-184.

[2]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5.

[3]彭山伟,李兰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84.

[4]赵志梅,李月河,裴建国.4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肾脏CT表现[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3,26(2):130-132.

[5]郭志军,孙泽民.肾综合征出血热致肾破裂的磁共振表现2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5(9):395-396.

[6]凡平林.肾巨大错构瘤破裂出血的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4):396-397.

[7]N.Reed Dunnick,Carl M.Sandler,Jeffrey H.Newhouse,et al.泌尿系统影像学[M].王霄英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2.

10.3969/j.issn.1672-0512.2016.05.028

郭莉萍,E-mail:luwei0809@163.com。自膈肌至髂前上棘连线,连续扫描。

2016-01-25)

猜你喜欢
肾周包膜高密度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代谢综合征对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梅奥粘连概率评分的影响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经腹腔与腹膜后间隙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肾周筋膜及脂肪切除完整性的比较
AKI肾穿刺活检术后肾周血肿与术前透析干预相关性研究
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