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节俊
在老家的旧书柜中,放着几摞《中学生阅读》,有初中版的,也有高中版的。有时回老家,我偶尔会把它们拿出来,拂去尘埃,仔仔细细地阅读。
我拥有的第一本《中学生阅读》,封面已经破旧不堪,还被我重新装订过。这薄薄的小册子,承载着我的少年时光,承载着我难忘的记忆。
那年,我刚上初三。当时校长谷凤玖兼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为了扭转不良班风,他鼓励我们开展课外阅读、写作文,谷校长承诺奖励给作文写得好的同學一本读物。当时,我写了一首小诗。做校报编辑工作的齐发展老师将其整理后,用毛笔抄写在一张白纸上。张贴于我们学校的报墙,供全校师生阅读。我因此荣幸地得到了谷校长奖励的读物——《中学生阅读》。
之后几天,我将《中学生阅读》带在身边,下课时看,回家吃完饭也看,想将里面的文章都印在脑子里。我甚至在课堂上偷看,为此还挨了数学老师王杰宗的一颗粉笔“飞弹”。
到了初三下学期,我有了更多的阅读机会。谷校长将学校订的《中学生阅读》免费分给各班。教语文的杨智化老师分明是厚待我,将分给我们班的《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都交给我,说是为了便于管理。我那时是班干部,拥有“近水楼台”的条件。现在想想,自己如今任教的学校,尚不具备为学生免费提供阅读资料的条件,而在当时,20世纪90年代初的乡村学校却尝试这样做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1996年,我以乡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中生活繁忙而紧张。为了缓解压力、开阔视野。我就用自己省下的饭钱,开始分期购买高中版的《中学生阅读》。记得当时县一中校门外有好几家书店,出售与租赁都很兴盛,很多报刊都是可以分期购买的。只不过分期买的话总价要贵些。我家姊妹较多。经济困难,每期都买是不可能的。我只好一趟又一趟地去书店翻看新一期的《中学生阅读》。日子久了,书店老板都有些不欢迎我了,因为我把崭新的杂志翻得有些旧了。看完之后,我心里还不满足,很想把杂志买回来,再细细研读。
因为喜欢读书.我结交了一个姓赵的同学。他每年都订阅杂志。每期杂志。他都会慷慨地借给我看。直到现在。我们的关系一直都很好。那种在困难时的扶持,让我感受到了难以忘怀的珍贵情谊!
《中学生阅读》陪我度过了难熬的时光,温暖了我,唤起了我对书、对阅读的热爱。高考选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中文专业。
参加工作后,我当了语文教师、班主任。开始,由于工作的需要,每年我都要帮助学生甄选报刊。我毫不犹豫地向学生推荐《中学生阅读》。杂志发下来时,我总是抽空自己先读。一是因为情感所系。欲先睹为快;二是因为想从中甄选美文,向学生重点推荐;三是挑选知识点,辅助教学。《中学生阅读》成了我们师生阅读课的主角。我们围绕《中学生阅读》中的文章,热烈讨论,发表见解。班上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钟情《中学生阅读》,并爱上读书。
我也时常将《中学生阅读》带回家,晚上睡前慢慢品读。渐渐地,家里又多了一个《中学生阅读》的粉丝,那就是我的女儿。每当我潜心阅读时,她就会凑到跟前,要么听我读一个故事,要么搬个小凳子安静地坐在旁边,拿一本杂志,如痴如醉地阅读。她读完后,会仰着胖乎乎的小圆脸,睁着好奇的双眼,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让我忍俊不禁,有时又让我哭笑不得。她有时还会和我讨论。我很欣慰,一个刚上小学二年级的8岁大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阅读兴趣。没想到,我与《中学生阅读》杂志的缘分这么深,它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学生,也影响了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