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综述

2016-09-18 03:15王克军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海螺沟甘孜甘孜州

王克军



★旅游经济★

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综述

王克军

研究基于对近20年国内学者发表在各类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113篇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类文献整理和分析,梳理了甘孜藏区旅游研究发展进程,重点阐述了其内容框架分布。研究发现:历经近20年发展,国内地理、市场、管理、消费行为和人类学五大学科为主的学者为甘孜藏区旅游研究搭建了雏形框架,但其理论的体系性尚未形成;研究成果的“三集中”特点明显,即其研究方法、学科视角、空间视野分别高度集中于案例研究法、管理学和区内知名度或旅游发育度相对成熟的“热点”景区。

区域旅游;研究内容;国内;研究综述;甘孜藏区

【Abstract】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113 published papers about tourism in Garze Tibetan region in recent 20 years, explore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urism in Garze Tibetan region, and focus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spi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recent 20 years, theoretic system of Garze tourism has not been formulated, even though the very preliminary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Garze tourism is being laid by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omestic geography, market, management, consumer behavior and anthrop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re obvious in "three concentrated points", that is, the research methods, discipline perspective, space vision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hot spots" whose case study method, management and visibility or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relatively mature.

【Key words】regional tourism; research content; domestic; research review; Garze Tibetan region

区域旅游能否得以健康发展是能否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总体目标的关键所在。受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度及中央政府对各产业或区域的政策倾斜力度、大环境赋予的旅游发展机会、各区域间的旅游竞争力等内外因素影响与制约,各区域旅游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因此,关注区域旅游发展与研究具有微、中、宏观层面的积极意义。韩宾娜等发现,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体系完善……但缺乏对欠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关问题的关注[1]。在国内区域旅游研究方面,黄震方等[2]和李景宜等[3]分别对区域旅游环境、开发模式进行了评述。这些成果虽利于清晰地认识国内外区域旅游研究情况,但其缺乏对具体区域尤其是那些旅游资源富集但社会经济与旅游业双落后地区旅游的关注。这不利于该类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对理论指导需求的满足。

甘孜藏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它是“康巴地(藏)区”的主体地带,面积15.3万Km2,相当于瑞士国土面积的3.7倍,辖康定1一个县级市和17个县。2014年末,区内约111.30万人。其中,藏族为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8.4%。该区域拥有“世界第三极东地标”的地标景观——贡嘎山、“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 “中国最美村寨”——甲居藏寨等高品位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该地是西藏与内地的经济、陆运、文化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5]。甘孜藏区虽旅游资源富集,但因区内的国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致使其旅游业长期落后于四川省内外同质地区。为此,加强该地区旅游产业的研究对促进该区经济发展与巩固其在藏区中的政治地位具有双重积极作用。

一、文献构成

研究通过CNKI索引共搜集到1996——2015(统计截止时间:2015年8月6日18:00时)年期间,国内各类期刊刊发的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类文章113篇。其中,期刊论文占84.95%、硕士学位论文占15.05%;核心期刊类论文占18.6%,一般刊物文章中来自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含原康定师专学报)的论文占26.09%;案例研究法类文章占45.13%。这一数据结构表明:甘孜藏区旅游能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在一般学术刊物中,四川民族学院学报为甘孜藏区旅游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甘孜藏区旅游研究进展

统计结果显示, 1996年,王水泉[4]和谭万沛[5]分别对甘孜藏区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海螺沟景区地质灾害对旅游的影响与防治对策的研究工作拉开了该区域旅游研究的“序幕”。从图1可看出,甘孜藏区旅游研究进程中有一处“断代”和一个“低谷”,即1997——2000年为成果空白期,2003——2004年为“序幕”后的成果低产期。这主要是2003年非典疫情和该区域的交通建设所致。虽2001年二郎山隧道贯通并正式通车为甘孜藏区联系外界打开了便利之门,但2002——2004年的“二郎山——康定路段改造工程”不但暂时关闭了此便利之门且为该区的交通带来了更大的不便。

图1 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

除上述特殊年份外,甘孜藏区旅游逐渐受到学界关注。自2004年始每年的论文成果皆在2篇以上,且2012年达到15篇的峰值。究者身份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此外少数研究生和政府职能部门职员也对此区的旅游研究加以了关注。从学者对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的视角来看,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理、市场、管理、消费行为和人类学等方面。故下文以此为框架对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

三、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综述

(一)地理学

地理学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旅游的区位条件分析,旅游资源调查、成因与空间特征分析、价值评价,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分析等。

1.旅游资源区划、空间特征及评价

在旅游资源区划方面,李娴等(2006)[6]和刘国庆等(2006)[7]分别对道孚县的温泉资源、海螺沟景区及周边的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王辉全(2001)[8]和李忠东等(2002)[9]分别按当地传统区划及该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特征、美学价值及特色功能,对研究区内的资源进行了区划。在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方面,傅广海等(2009)阐述了研究区内的温泉旅游资源在行政及交通区划下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开发提出建议[10]。马晓路等(2011)按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的海拔差异及水平距离下的特征分析发现,该景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梯度分布特征[11]。此后,在他的另一项研究中指出该景区的旅游资源整体连接度及通达度均为较差,其旅游资源的紧密度整体为中等[12]。在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方面,李忠东(2000)对稻城亚丁旅游资源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与评价。2002年,他与卢志明对该景区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类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地质地貌景观是亚丁景观赖以存在的载体……地质遗迹构成亚丁旅游资源的主体[13]。唐建兵(2014)总结了含甘孜藏区境内的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14]。

2.区内竞争力与区域合作

刘旺(2004)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甘孜藏区旅游产业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从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角度为其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构建的应对策略[15]。王兴贵等(2012)借鉴税伟的假设钻石模型,对研究区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围绕影响其提升的关键因素与间接要素提出应对策略[16]。在甘孜藏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发展方面,郭利芳等(2014)指出甘孜藏区、阿坝州、凉山州应在文化旅游方面走文化旅游产品、主体企业、市场和销售渠道融合的发展路径。

(二)市场学

1.形象定位与品牌塑造

邓健等(2010)针对跑马山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跑马山景区旅游形象定位和形象系统策划为该景区构建了形象塑造系统。方国联(2008)指出,海螺沟景区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导致该景区形象及部分环境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李敏(2014)认为,海螺沟景区应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通过明晰发展思路、加强配套设施及功能配备、强化全员旅游意识等途径推进该景区的品牌建设进程。

2.供需关系与产品开发

孙琨等(2013)指出,在大香格里拉地区各州(市)的旅游供需关系中,甘孜藏区属于供高需低型[17]。田华(2007)认为,推出特种旅游产品对甘孜藏区“旅游兴州”战略具有战略性意义。王克军(2015)通过对山地与非山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要素对比分析,为贡嘎山旅游区构建了横纵关联的旅游产品体系,并指出旅游产品体系应以“时间、空间和市场”三个维度构建[18]。李娴(2004)[19]和吕登凤(2014)分别对九龙县藏彝走廊和八美景区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提出了应对策略。何林峰(2004)以岭嘎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构思了康巴民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刘巧(2006)指出,甘孜藏区的饭店业存在数量不足、星级低、分别过于集中等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建议。王克军(2014)以甘孜藏区为例探析了西部民族旅游地区旅游购物品产、供、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该地区应构建“研、产、销、教、学”的本土旅游购物品体系[20]。

3.营销及宣传策略

李治兵(2014)指出,甘孜藏区旅游的网络营销应实施差异化策略[21]。叶春东等(2014)对丹巴县的“微”营销提出了建议。李能武(2014)为海螺沟景区提出了采取与周边景区广泛合作,举办富有当地民俗的文化活动,不断推出新的亮点、完善门票优惠等营销策略。马建华(2003)则认为,甘孜藏区旅游应利用音乐、文艺队伍及作品、优势媒体进行宣传包装。

(三)管理学

1.管理体制

系统、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样本文献主要以案例研究法,就案例在此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景区管理方面:曹光璐(2009)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的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三大范畴分析了海螺沟景区个体经营者的竞争环境;傅广海(2013)指出,海螺沟存在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并为类似遗产型旅游景区削弱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王兴贵等(2013)则指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致使海螺沟景区产生旅游危机,并提出该景区须围绕“管理机构、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事件处理、危机意识与旅游发展模式”等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22]。在民族村寨旅游方面:杨建容(2010)提出甘孜藏区应从参与的咨询、利益分配、教育培训3个方面创造社区参与机制[23];刘旺等(2008)通过调研对甲居藏寨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24];左文超(2011)则通过该寨村民对门票分红感知研究,强调民族社区旅游资源系统特有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保证其基本权益,通过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调动当地居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实现该类资源的永续利用[25]。在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孙冬冬等(2014)剖析了螺沟景区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该景区应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本地实情的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26],以削弱该上述问题。

2.开发模式与策略

张龙江等(2005)对稻城亚丁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和机会与风险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其构思了“政府行政机构+国有公司+投资公司+项目公司(国有公司和投资公司共同组建)”的整体开发模式[27]。曾伟(2014)以甲居藏寨为例,指出应注重传统观光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28]开发。在开发策略方面,田华(2009)指出,甘孜藏区在开发旅游中应“求大”但切记“贪大”[29];傅广海(2009)[30]和余瑶(2007)分别对甘孜藏区和海螺沟地区的温泉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刘红军(2008)分析了研究区开发体育旅游的优势,剖析了该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所在,提出了相应策略。[31]。

3.可持续发展

廖涛等(2013)对稻城亚丁景区的环境承载量进行了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提出对应建议[32]。银元等(2015)为包括甘孜藏族的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构建了BDSR动力机制模型,并强调该区域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政府、市场、社区三大主体作用的全面发挥[33]。袁安贵等(2007)基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区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总思路和具体措施[34]。陈璇等(2014)则从地质学角度概述了该地冰川的地质特征,分析了致使冰川消融的主要作用因子,为该景区提出低碳旅游开发建议[35]。

4.保障体系

(1)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是为旅游业提供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支撑。它由教学、培训、科研三个子系统构成。陈琪瑶(2014)提出,包括甘孜州的四川藏区在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中,应以恪守多元文化共生理念,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重人与自然共生教育,注意建立本地化的课程体系等为路径[36]。黄信等(2009)指出,研究区在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中,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应以职业英语(EOP)教学为主,学术英语(EAP)教学为辅[37]。王克军(2008)为研究区构思了“立体式”旅游人才培训系统。2012年,他据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与研究区内实情对该地的民居培训师资队伍结构、培训策略及培训内容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2)智业体系

旅游智业体系是为确保旅游产业正常发展而为其提供必要、系统的智力支撑的服务体系。其包括旅游策划、规划、设计、翻译等。刘成萍等(2014)指出,甘孜州旅游景区的对外翻译宣传存在诸多问题,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语翻译问题尤为突出,如拼写错误、一地多名、词不达意等。陈家晃等(2014)建议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对州内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尽快撰写颁布甘孜州旅游翻译的地方标准,以解决上述类似问题。邓建萍(2012)归纳了甘孜州旅游文学的特点,并指出整理并开发甘孜旅游文学资料对促进区内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3)服务体系

陈敏等(2013)提出了稻城亚丁自驾车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38]。娄丽慧等(214)以游客体验为背景,分析了海螺沟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建设现状与问题,并为其解说体系优化提出建议。

(四)消费行为

王克军(2012)以实证研究法对进入甘孜藏区的300余名特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从特种旅游开发、营销、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39]。张琼等(2013)通过对造访甲居藏寨游客的行为分析发现:外地多数乡村旅游者更喜好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并指出这一偏好有助于旅游营销者调整策略,进一步细分旅游市场。

(五)人类学

徐新建(2008)在对以甲居藏寨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在民族村寨中,民族身份是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吸引点。但开发不当也会为当地带来环境与文化的冲击”[40]。王克军(2014)在对该地的环境问题研究中指出:在民族村寨旅游中,主要利益相关者非理性的利益角逐是导致民族村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41]。代敏(2010)指出,旅游发展对该地经济和文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郑寒等(2007)在对稻城亚丁的一项研中指出:该地在开发旅游中,虽得到了经济回报但也在承受着人地关系的裂变及精神文化的失落[42]。

四、结语与讨论

研究通过对国内近20年关于甘孜藏区旅游研究的113篇文献分析发现,甘孜藏区旅游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研究期内,甘孜藏区的旅游研成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视角关注的历程。从研究成果的理论拓展及与当地产业实践的对接性来看,甘孜藏区旅游研究成果已具一定学术价值,能对研究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第二,从研究成果的学科视角背脊来看,甘孜藏区旅游研究已具“地理、市场、管理、消费行为和人类学”五大学科构建起的理论框架雏形。但基于这一框架的理论体系性尚未形成。

第三,研究成果呈现出高度的“三集中”特征。即: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定性法中的案例研究法,该类研究成果占比达45.13%;学科视角主要集中于管理学下的产业开发、发展对策及问题诊断性研究等,该类成果占比达50.44%;研究的空间视野则主要集中于区内知名度或旅游发育度相对成熟的“热点”景区,如以海螺沟景区为案例的研究成果占案例研究法类文献的22.12%。

虽甘孜藏区旅游研究已取得上述成果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当地旅游产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对区内新兴旅游活动及甘孜藏区在“四川西环线”、“大香格里拉环线”、“康巴藏区”、“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大藏区”等区域中的旅游产业竞、合态势下的战略和策略研究的关注度极低。近年,除传统观光旅游者外自驾、骑游、徒步等方式的特种旅游者大量穿梭于G317和G318川藏线段上。为此,在行业实践中,甘孜藏区的旅游活动要素理应在传统要素中增加“信(通信)、安(安全)、排(入厕)、导(GPS或特种旅游向导服务)”等要素。甘孜藏区与周边地区相比,虽社会经济落后但其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较高;虽旅游开发滞后但其具有后发优势;虽其旅游资源和地理因素与周边地区具有极强的同质性但它具有周边地区无法比拟的特色资源,如红石滩、海螺沟冰川、318景观大道、康巴风情等。因此,甘孜藏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得不思考是否需要与周边地区联合规划整合开发,共同塑造“康巴旅游”整体品牌,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利益联合体等问题。新兴旅游活动对研究区旅游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及上述问题将是学界今后对该区域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

[1] 韩宾娜、张俊娇.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2014年第2期,p21-27

[2] 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3期,p98-103

[3] 李景宜、周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6期,p66-69

[4] 王水泉.看中西部旅游发展趋势,谈甘孜州旅游潜力与对策兼论旅游与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关系[J]. 康定 学刊,1996年第2期,p15-18

[5] 谭万沛.海螺沟风景区地质灾害对旅游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第2期,p81-85

[6] 李娴、殷继成.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温泉资源调查及旅游开发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第5期,p106-110

[7] 刘国庆、杨丽红.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生物资源及保护利用[J]. 四川林业科技,2006年第1期,p82-88

[8] 王辉全.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及近期景点开发构想[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p10-13

[9] 李忠东、卢志明.甘孜州地区旅游资源特征与区划[J]. 四川地质学报,2002年第1期,p46-49

[10] 傅广海、殷继成.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分布、成因及旅游开发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期,p142-147

[11] 马晓路、许霞.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的梯度分异规律与开发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13期,p7964-7966

[12] 马晓路.西部典型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优化对策研究-以海螺沟景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第7期,p877-880

[13] 李忠东、卢志明.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在亚丁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及其潜力评价[J]. 四川地质学报,2002年第2期,p119

[14] 唐建兵.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p37-43

[15] 刘旺.甘孜州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p89-92

[16] 王兴贵、税伟、兰英.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甘孜州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第3期,p85-91

[17] 孙琨、闵庆文、成升魁等.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供需比较性分析[J]. 资源科学,2014年第2期,p245-250

[18] 王克军.山地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贡嘎山旅游区为例[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p55-63

[19] 李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p1-45

[20] 王克军.西部民族旅游地区旅游购物品产、销问题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为例[J]. 宜宾学校学报,2014年第5期,p52-57

[21] 李治兵.基于长尾理论的自助游客网络营销-以甘孜州为例[J]. 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p76-79

[22] 王兴贵、杨荣金、税伟.突变视角下的海螺沟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第2 期,p141-146

[23] 杨建容.甘孜州民居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p67-69

[24] 刘旺,吴雪.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p140-144

[25] 左文超.民族社区旅游资源特殊性及居民对门票分红感知的研究——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p1-54

[26] 孙冬冬、傅广海.旅游景区资源一体化管理初探——以四川海螺沟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p212-215

[27] 张龙江、周波.亚丁景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探析[J]. 生态经济,2005年第4期,p99-103

[28] 曾伟.观光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观光旅游为例[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p98-100

[29] 田华.甘孜州旅游开发既要“求大”,又切忌“贪大”[N]. 中国旅游报,2009-5-20-014

[30] 傅广海.四川省甘孜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6期,p7768-7772

[31] 刘红军.甘孜州体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p54-57

[32] 廖涛、张学梅.稻城亚丁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第3期,p280-283

[33] 银元、李晓琴、李忠权.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年第2期,p120-126

[34] 袁安贵、何光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和基本措施探讨——以四川省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为例[J]. 开发研究,2007年第5期,p100-102

[35] 陈璇、覃建雄.海螺沟地质公园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6期,p1005-1008

[36] 陈琪瑶.文化共生视域下四川藏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p1-49

[37] 黄信、颜晓英.甘孜藏区涉外旅游人才与旅游英语教学[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2期,p40-43

[38] 陈敏、涂艳.稻城亚丁自驾游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p89-91

[39] 王克军.旅甘孜州国内特种旅游需求实证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p74-81

[40] 徐新建.民族身份的再激发——丹巴藏寨及其旅游影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p14

[41] 王克军.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博弈下的环境问题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p197-202

[42] 郑寒、此里卓玛、杨雪吟.旅游、文化与生态:亚丁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p34-41

[责任编辑:陈光军]

The Research Review of Tourism in Garze Tibetan Region

WANG Kejun

王克军,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四川广元,邮编:608040)

F590.1

A

1674-8824(2016)03-0044-07

猜你喜欢
海螺沟甘孜甘孜州
美丽的海螺沟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川藏高原甘孜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海螺沟
——冰川上的厕所革命
四川省甘孜州9个不同地理蝗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贡嘎山海螺沟新降雪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差异及来源解析
关于甘孜州泸定县农特产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基本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