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驱动创新机制研究

2016-09-18 08:32张成虎金虎斌
财经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业态金融发展

张成虎,金虎斌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互联网金融驱动创新机制研究

张成虎,金虎斌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其驱动创新机制和业态演化路径中寻求答案。本文用复杂系统理论、平台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寻求理论依据,构建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组织变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四力”驱动机制,集成数据层、规则层和应用层的“三层联动”创新机制,然后用生态竞争理论来刻画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之间的演化路径。

互联网金融;驱动机制;集成创新;业态演化

一、引 言

(一)研究背景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灵活、普惠特质迅速成为我国金融业创新发展的前沿。但短期繁荣后,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频发,业态实践无序、风险防控失当和监管政策不力等问题开始凸显。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我国P2P网络信贷平台共1946家,贷款余额1932.14亿元,综合利率为14.54%,问题平台数661家,坏账率将近10%,行业利率虚高、风险事件频发,快而不稳、后劲乏力现象突出。由于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金融消费等新兴业态相互交错,各种业态之间边界模糊,跨界特征明显,导致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监管错位和政策不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动力驱动机制、集成创新机制和业态演化路径认识不清,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实践着力点必须基于理论认识提出相应的驱动创新机制培育策略、业态分化引导策略以及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金融创新,其创新机制研究要从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来展开。国外研究金融创新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六种:第一,约束诱导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摆脱各种对金融发展的约束。其代表人物Silber(1983)从金融微观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各种成本从而追求利润最大化[1];Miller(1986)发现体制和税法方面的变化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2]。第二,技术进步论,认为计算机、通信领域内的技术进步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Hannan和McDowell(1987)的研究显示没有技术进步就不可能产生互联网金融的新产品,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3]。第三,规避管制论,认为逃避政府机构的政策管制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Kane(1984)认为外在市场压力与内在利益追求促使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以规避政府管制[4]。第四,交易成本论,J. R. Hicks(1982)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5];Niehans. J(1983)则认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交易成本下降[6]。第五,财富效应论,Greenbaum S.和Heywood C.(1973)指出财富的增长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7]。第六,中介创新论,J.Gurley和E.Shaw(1994)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满足盈余和赤字部门需要的结果[8];Mishkin(1995)补充认为,金融中介有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9]。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态的不断涌现,国内外理论界也开始从新的方向探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力。Economides(1993,2001)率先运用网络经济理论来构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逻辑分析框架,他认为金融交易具有网络特征,不仅减轻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最重要的是加速了金融脱媒,为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10][11]。谢平、邹传伟(2012)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归因于互联网技术的三个方面: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云计算所支撑的信息高速处理能力[12]。王曙光(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十大哲学,即开放、共享、合作、整合、信任、共同体、云、普惠、解构、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来源[13]。乔海曙(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力来源于金融市场供需矛盾,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巨量活跃用户,金融内在创新需要和政府支持态度[14]。刘越(2014)则以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因是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经济提供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和实体经济产生新的金融需求[15]。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基本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性争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对个别互联网金融模式现状的分析和互联网金融对现有市场的影响,缺乏统一合理的研究框架,鲜见有深度的系列研究成果,总体上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其发展。比如当前理论界普遍从互联网金融网络载体的技术特征上,片面地断定信息科技革命和互联网应用发展是互联网金融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凭借新技术、新手段对金融交易模式进行简单革新的过程,于是将互联网金融业态结构复杂的原因归结为商业模式创新,将各种业态以模式为界割裂开来。

(三)创新点

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平台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视角探究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脉络,发现互联网金融是在金融市场化制度调整、信息技术进步与互联网应用普及、金融要素市场供求网络化结构变动和金融服务机构平台化模式创新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形成的新型专业化金融服务产业组织形态,其本质是金融要素平台化集成创新与金融产业专业化分工演进。另外,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沿关联产业与关联市场链条进行组织专业分化与平台功能裂变的结果,各互联网金融业态具有内在关联性,共同形成了分工各异、相辅相成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本文通过构建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组织变革的四驱动模型,来解释互联网金融的动力机制;通过分解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架构,从数据层、规则层和应用层之间的关联互动,来研究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演变的集成创新机制;运用生态理论来研究互联网金融主体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依并存的系统关系,从而分析典型业态之间的演化路径。

二、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脉络

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平台经济的基本观点出发,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平台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研究寻求理论支持。

(一)互联网金融与复杂系统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对经济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模式所产生的影响,体现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征。互联网金融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网络特征,其网络拓扑分析应围绕节点、路径、度的幂率分布、网络聚集度、中枢节点、鲁棒性、脆弱性、网络优化等问题展开。平台的所有用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无标度的二维社交网络,该网络没有中心,但有聚集度的差异性;厂商如果成为中枢节点,不仅可以解决时间上的跨期平滑问题,而且在结合数字地图后,还可以解决空间上的产能和商品的有序调度。刻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变动,是厘清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发展机制的组织前提。

(二)互联网金融与平台经济学

平台经济学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异同,对比两者的优劣,体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成本优势。平台经济学认为,平台的出现虽然造成了垄断,但基于垄断的平台维持费用却低于无平台时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费用;而厂商和消费者一旦接入平台,就能立刻解决时空搜索和邂逅问题,使供给与需求迅速匹配,减少中介渠道信息传递不畅而导致的供求失衡。另外,平台还可以解释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间的异同,其差异主要在于数据层、规则层与应用层的设计。

(三)互联网金融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打破制度外生的桎梏,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制度因素都是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产权的界定与交易费用的度量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大基石,通过明晰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在此过程中,制度变迁起到关键作用。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源,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所以,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是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最具解释力的理论组合。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在所难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体现了金融压抑环境下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巨大作用。另外,互联网金融所体现出的普惠特征更需打破垄断,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恰好吻合。

三、互联网金融平台组织架构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就是平台经济,不管具体呈现出什么样的模式和业态,归根结底都是通过平台整合金融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然后根据市场结构特征设计和优化各种规则,最终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与改进应用,其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金融平台架构

(一)数据层

数据是海量的、多样化的、呈现高增长率的信息资产。数据层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和挖掘,可以满足客户的各种应用对数据的不同需求。数据采集是利用轻型数据库对客户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查询和处理;数据统计分析是将海量数据快速导入到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利用分布式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普通的查询和分类汇总,以此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数据挖掘则在前面所查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算法进行搜索以获取隐藏信息,来满足高级别的数据分析需求。

(二)规则层

规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的核心,客户的一切金融活动都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展开。规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或功能来设计以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比如价格形成规则、供求交易规则、客户管理规则、安全保障规则等。

(三)应用层

大量的数据在具体的规则指引下可以达到最初设计的目的,以实现客户的特殊需求,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工具就是应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应用按照不同的数量、方向、维度进行叠加和集成,就构成了应用层。

四、互联网金融“四力”驱动机制分析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功能、模式和业态上的不断演化,驱动其集成创新的动力源自四个方面: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组织变革,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金融驱动机制逻辑框架

(一)制度改革营造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保障

金融压抑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而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环境方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环境方面,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在征信环境方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二)技术进步奠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基础

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状态。从需求来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使客户随时随地处于 “在线”状态,其偏好、行为、甚至心情能够被实时发现和追踪,从而使金融需求显性化,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基础。从供给来看,大数据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来降低金融产品的不确定性,从而简化金融产品,促进金融脱媒,使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大大扩展,创新了营销和风险管控的手段。云计算是移动互联与多屏互动的基础,云技术使得基于轻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的移动互联成为可能,云平台使得多屏互动得以实现,有助于显著降低运营和创新成本,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创新和“试错”的基础。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在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使金融的需求和供给得到了更好的匹配。

(三)市场变化创造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保障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将技术进步巧妙地与客户需求相融合,实实在在地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互联网金融通过其互联互通的优势,挖掘出传统金融无法触及的大量小众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解决了我国金融体系中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深层次问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唤醒了客户的金融意识,改变了客户的行为模式,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金融需求获取信息并自由决策,自主选择接受服务的时间和渠道。客户行为的改变倒逼整个金融行业发生改变,从根本上动摇了金融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传统格局,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需求保障(如图3)。

图3 互联网金融与消费者行为变迁

(四)组织改革提供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体支撑

当前,互联网金融化和金融互联网化趋势双向发展、齐头并进,各种行为主体都积极应对,出现了很多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组织形式。比如从传统金融机构中拆分或合并出来的互联网金融部门,从传统互联网企业中拆分或合并出来的金融事业部门,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互联网金融协会,以及传统监管机构中的互联网金融部门等。这些新组织改变了传统的行业格局,引起金融业态的新变革,促进金融业在纵横两个方向开展整合与扩张,成为支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主体。

五、互联网金融平台集成创新研究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实质是在宏观金融制度框架允许的边界内,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网络技术手段、交易规则和组织体系,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关联要素进行数据集成和交易模式重构。平台化集成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此,促进互联网金融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营造和强化平台化集成创新的动力基础。

(一)加强平台数据集成

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根基,对网络金融市场各要素相关数据与信息的集成、整合和智能分析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化集成创新的基石。以“余额宝”为例,其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阿里巴巴凭借其强大的大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和迎合了客户潜在的网络理财需求。提升数据集成能力,要求及时追踪和掌握大数据采集、集成、处理和挖掘的最新技术,不断升级数据集成的软硬件设备,特别是要顺应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及时对平台数据层进行系统优化和功能升级。

(二)优化平台规则设计

规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商业模式的核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价格形成规则、供求交易规则、客户管理规则和安全保障规则不仅是平台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也是平台降低风险、稳健发展的关键。对规则层关联整合规律的设计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集成创新研究的核心。设计平台规则的基本依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处市场的结构特征,譬如,“微信支付”针对移动支付市场的网络外部性推出不对称定价模式,对粘性相对较强和网络外部性获利相对较大的商家收取较高的交易费,而对消费者则实行免费。此外,在规则设计中还要高度重视客户资金交易的安全保障,可靠的风险准备、风险缓释以及风险担保规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三)激发平台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化集成创新商业应用的集中体现。构建平台应用层服务功能的梯级创新机制、厘清服务产品的交叉互补体系,是引导平台集成创新的关键。应用创新应依据平台企业本身业务构成和资源禀赋合理开展,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是众多网络借贷平台倒闭的主要原因。在具体应用创新中,要在对市场精准分析基础上大胆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功能设计和产品实验,要处理好应用创新与企业自有业务及平台功能间的关联衔接。

六、互联网金融业态演化路径

在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组织变革的驱动下,数据层、规则层和应用层之间相互集成创新,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纷纷涌现,构成业态复杂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借用生态方法来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生态学特征的整体性系统。金融生态系统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包括制度、法律、文化、生活习惯等,它们相互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其中,各种金融组织内部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发挥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如图4)。

图4 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表1)之间或许会有功能上的交叉和重复,在技术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激发出新的模式和业态。这些模式沿着资金与信用流转链进行演变,出现在链条的某个节点上,这就是互联网金融业态演化的具体路径(如图5所示)。

表1 基于金融功能划分的互联网金融业态

七、结 论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金融要素平台化集成创新和金融产业专业化分工演进的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组织变革,其创新机制源于数据层、规则层与应用层的集成,由此演化出的各种互联网业态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竞争互联网生态系统。只有厘清互联网金融的驱动创新机制和业态演化路径,才能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出有的放矢的驱动创新机制培育策略、业态分化引导策略以及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1]Silber W..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3,12(5),pp. 89-95.

[2]Miller M.H.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last twenty years and the next[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6,21(9),pp.459-471.

[3]Hannan Timothy, John McDowell. Rival precedence and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Economic,1987,12(5),pp.155-171.

[4]Kane E.J.. Technological and Regulatory Forces in the Developing Fusion of Financial-Services Competition[D].Ohio State University,1984,pp.84-4.

[5]J. R. Hicks.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 of uncertain profitabi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7),pp.182-193.

[6]Niehans J..Financial innovation, multinational banking, and monetary policy[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3,10(7),pp.537-551.

[7]Greenbaum S., Heywood C.. Secular change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71,3(2),pp.571-589.

[8]Gurley J. G., Shaw E.S.. 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M]. Washington: Breokings Institute, 1960.pp.67-69.

[9]Mishkin Frederic.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5.pp.213-216.

[10]Economides N..Network economics with application to finance[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instruments, 1993, 2(5): 89-97.

[11]Economides N..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financial marke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2001, 1(1): 8-13.

[1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5-26.

[13]王曙光.互联网金融的哲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6):53-59.

[14]乔海曙.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7):24-29.

[15]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2014,(3):28-3.

(责任编辑:原蕴 )

Study on the Driving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et Finance

ZHANG Cheng-hu, JIN Hu-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China)

The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must be found from its driving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evolution routes to its business formats.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seek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ernet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lex system theory, platform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 and then sets up a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including system reform, technical progress, market changes and organizational reform, and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integrated by data, rules and applications, and lastly portrays the evolution route between the different business formats of internet finance from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ompetition.

internet finance; driving mechanism; integrate innovation; business format evolution

2015-07-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D0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JY194);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研究课题(2015B288)

张成虎(1958-),男,陕西洛川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金虎斌(1980-),男,河南洛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

F830

A

1004-4892(2016)02-0040-07

猜你喜欢
业态金融发展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2P金融解读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