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怎么做才能接地气

2016-09-18 03:19吕梁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郭月秀
新闻采编 2016年4期
关键词:枣农巡线吕梁

◇ 吕梁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郭月秀

电视新闻怎么做才能接地气

◇ 吕梁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郭月秀

作者采访《于成龙》剧组演职人员

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认为,记者只有俯下身沉到最基层,才能了解普通群众的呼声,只有沉下心做接地气的新闻、群众唱主角的新闻,才会诞生有温度的作品。那么,新闻怎么做才能接地气?

记者要接地气

记者要深入一线,要直抵新闻现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者不接地气,就不可能做出接地气的新闻。从我台近三年的获奖作品来看,大多是记者们辛辛苦苦沉到最基层拍的片子。大家到第一线去看、去问、去听、去拍,掌握了大量接地气的新闻素材,拍到了大量接地气的画面,采到了大量接地气的同期声,做出来的片子就很接地气。

2016年2月10日,大年初三,年味正浓,我们的记者就扛着摄像机出动了,抓紧时间去采访春节放假回家的吕梁山护工,因为这些护工初七八就要返程,时间不等人。我们的记者刘利民、郑芳民、薛亚飞、高文、李彪、李亮亮、马碧云、刘涛、刘晓云等,兵分四路,连续作战,深入兴县、石楼、临县、离石、汾阳、文水等地的贫困乡村,跟拍护工的生活,记录护工的心路历程。别人还在热闹的过年气氛中和家人团圆,我们的记者却行进在偏僻落后的村庄,一头扎到村头巷尾、农户家中采访,这种时间节点、这种规模的“接地气”采访,在我台是第一次。当然,这次采访收获也非常大,新闻部推出了十几集的《吕梁护工闯天下》系列报道和25分钟的专题片《吕梁护工:走出大山天地宽》,社会新闻部推出了十几集的《吕梁山护工》系列报道和“吕梁山护工脱贫致富事迹”全市巡展。市委领导对我们的新闻报道、专题片和巡展活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果记者不走村入户零距离接触、面对面采访贫困山村的妇女,不设身处地体验、跟拍记录她们的日常生活,不耐心了解她们不满贫困现状、走出大山打拼的事迹,就不会有打动人心、影响巨大的新闻报道、专题片和巡演活动。

题材要接地气

记者要眼睛向下,眼里有群众。不能老是眼睛向上,眼里只有领导活动、只有机关工作,不能只做面上的题材,浮在面上的题材一般就不接地气。要多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多关注基层基础工作,多寻找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线索和题材,这些题材本身就接地气。

2015年秋天,吕梁红枣迎来罕见大丰收,伴随“红枣丰”而来的“销售难”让枣农脸上布满愁云。怎么才能有效帮助枣农卖枣,是几十万枣农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台记者必须报道的题材。这样的题材不仅重大,而且非常接地气。社会新闻部派出马碧云等记者在沿黄枣区走村串户采访长达一个多月,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又见枣儿红》。系列报道以记者现场见闻的方式,深入沿黄4个县9个乡镇18个村,对广大枣区红枣大面积滞销问题进行了走村入户调查采访,播出系列报道35条,每条新闻中都公布枣农的联系电话,方便客商联系购枣。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大量转发,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各地不少枣商通过本台热线电话8331890,了解、咨询吕梁红枣的品质、价格和货运情况。辽宁、河南、福建、江苏、广州等地的销售商以及爱心人士通过栏目购买红枣达80万斤,有效帮助部分枣农解决了红枣滞销的问题。

角度要接地气

在新闻宣传当中,好多题材属于反映中心工作的主题性题材,是我们的必修课、重头戏,比如:三农工作、产业转型、大项目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等。有人认为,全局工作、中心工作政治性很强,做这样的新闻很难接地气,其实不然。全局工作、中心工作在安排部署的时候,提纲挈领,表述抽象,表面看起来好像不接地气。但这些工作其实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些题材如果从惠民角度切入,从百姓视角来做,使硬新闻得到柔化,照样能做成接地气的新闻。这就是钢性新闻的柔性表达,宏观题材的微观叙事,这样的表达和叙事,就是接地气的角度。

我台连续三年推出的“关注农业8+2”大型系列报道,关注的就是主题性题材。“8+2”说的是全市农业八大产业的发展和两大重点工程的推动,如果只做各产业面上发展的新闻,肯定不接地气;但如果把各产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变化结合起来,就非常接地气。三年来,我们的记者怀着对职业的热爱、对农民的牵挂,行走在田间地头,脚上沾满泥土,身上落满灰尘,依然乐在其中,镜头聚焦广大农民在大棚蔬菜、土豆种植、家畜养殖、蘑菇培植、核桃管护等产业发展方面的深刻变革和生动故事,既报道了全市“8+2”农业产业化中心工作的深入推进,又报道了由此带来的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而使主题报道有了看点,有了温度。《核桃变形记》《领养小母羊拓宽致富路》《野木耳种进了农家院》《枣农田间授课干部地头取经》等这样的报道,老百姓看了就感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离得自己很近。

画面要接地气

画面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无声图像,但画面却是色彩斑斓的语言,用一帧帧有限的图像诉说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好的画面其实是会“说话”的,它表达的意境胜过千言万语,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014年1月,张虎旺、刘利民、郑芳民等跟着巡线工在大山里辗转拍摄一整天,追逐着巡线工的脚步,感受着巡线工的辛劳,真正深入到了新闻的第一现场,掌握了第一手新闻素材,做出的新闻《大山里的巡线工》就非常鲜活,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一个“走转改”作品。《大山里的巡线工》画面漂亮、大气、干净,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生动的画面、细节的画面、会说话的画面很多。比如:湍急的河水、陡峭的山坡、布满路面的石头、刮着车门的灌木丛、高耸天际的铁塔、望不到头的大山、手中的干粮等等。每一个画面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巡线工日复一日工作在多么艰苦的环境当中,正是有了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换来千家万户的光明。

2014年2月,李亮亮拍摄的《扛在肩上的爱》,用河流封冻、冰天雪地、山路崎岖的画面,烘托出一个小山村环境的艰苦和生活的不易,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吕梁好人孟全福克服重重困难,多少年如一日坚持去这个偏僻小山村照顾孤寡老人的感人精神。社会新闻部拍摄吕梁好人武春花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扫大街的新闻时,用了一个全屏特写画面——武春花布满皲裂和老茧的大手,用了一组延时画面——武春花握着扫把在天光微曦的街道上挥舞的身影,一下又一下,从街道这头扫到那头……无私的奉献,高尚的付出,可贵的坚持,一切尽在不言中。

稿件要接地气

作者采访《于成龙》剧组的主要演职人员

电视媒体与纸媒的受众有很大不同,纸媒的受众都是有文化的人,或者至少是识字的人,而电视媒体面对的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从文化程度来讲,有高学历人群,也包括文盲半文盲;从年龄层次来讲,有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也包括少年儿童;从职业分类来讲,有领导干部机关职员,也有农民工人个体户。所以电视新闻的文稿必须考虑这个实际,要通俗易懂,文字朴素、干练、平实,接近普通百姓,不要唱高调,不要虚张声势,不要高高在上,要让观众听了感觉很舒服、很入耳、很实在,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八对夫妻的坚守》讲的是八对夫妻在远离城市、条件艰苦,地处偏僻山村的一所初中坚守教学的故事。通篇故事娓娓道来,平实感人,没有“高大全式”故意拔高的语言,没有花里胡哨刻意渲染的词汇,让人从平凡故事里看到了老师们的大爱与奉献,从点滴小事中体会到老师们的执着与追求。所以,大家感觉报道中的老师是可敬的,更是亲切的;报道中的故事是感人的,更是可信的。

稿件要接地气,首先要杜绝使用不接地气的词汇。比如:有的记者写稿件爱用“该”,该单位、该学校、该乡镇、该企业等等,一个“该”字让人陡然感觉你的新闻像书面鉴定一样高高在上、冷冰冰的,离地三尺,没有温度。个、很简单,把“该”改成“这个”,用词变了,语气变了,观众读者感觉也就近了。

同期要接地气

接地气的新闻往往需要表现力很强的同期。同样的内容和思想,让采访对象去表达,比文稿后配表达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更接地气。拍好、拍活、拍精同期,是做好一线新闻的基础,是电视记者的基本功,必须培养和夯实这方面的功力。

《大山里的巡线工》所有同期现场感很强,传递的新闻信息很密集,很有感染力,很有针对性。比如:巡线工路遇陡坡,车辆无法前行,只好推车爬坡,那响亮、合拍的“一、二、三……”现场同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巡线工团结协作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力量和阳光乐观的工作态度。所以,好的同期比漂亮的解说词更有感染力。

郑芳民、张秀峰采访的《铁骨柔情写真爱》,说的是一个乡党委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乡党委一班人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故事。在表现李晓钦书记事事带头时,用了她的这样一句同期:“不能你睡了大觉,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一句大白话大实话,也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老话,却生动、朴实、形象,意味深长,一个率先垂范的基层干部形象由此立了起来,比唱高调的话令人信服。

配音要接地气

不同内容的稿件,要用不同的语态去诠释。对走基层的稿件、接地气的稿件,播音员要用接地气的语态去诠释,千万不能用播时政新闻的语态去播报。播音这一关把不好,前面所有接地气的努力都白费。所以,播音员主持人要充分认识自己这一关的重要性。

一是深刻理解,知道要说什么。拿到一篇稿件,要理解它的思想,把握它的主题,理清它的脉络。

二是心里有人,知道为什么说。这个“人”,一是记者,把自己当成前线采访的记者,用记者的视角、情感去看新闻中的人和事,看到新闻背后的用心和用意;二是观众,时刻记着自己说的每句话是让观众去听的,要通过自己的表达,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而不是主持人自说自话。

三是诠释到位,知道怎么去说。要把自己的声音和稿件表达的内容融为一体,需要高亢激越,还是需要娓娓道来,需要激情澎湃,还是需要低沉慢速,都要依照内容而定。

安军配音的专题片《吕梁护工,走出大山天地宽》,对不同内容的段落有不同的诠释,既有对全局工作高端大气的诠释,也有对每个护工故事娓娓道来的诠释,配音风格既层次丰富又和谐统一,是比较好的一个作品。

当然,后期编辑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有接地气的元素,都要通过这最后一个环节去创造性地组接、呈现,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再创作。这里不再赘述,以后专题探讨。□

猜你喜欢
枣农巡线吕梁
基于共振磁耦合供电及电磁传感定位的无人机智能巡线技术与应用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小型无人机在电网运检维护工作中的应用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无人机在电力巡线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