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和观点在电视评论中和谐相容

2016-09-18 03:19赵华琳
新闻采编 2016年4期
关键词:吕梁时政山西

◇ 赵华琳

让故事和观点在电视评论中和谐相容

◇ 赵华琳

作者(左一)在采访现场

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述评《反腐重在依法治权》在2015年度山西广播电视奖和山西新闻奖的评奖中都荣获一等奖。山西发生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引起全国关注,这是一部选材敏感、视角独特、意义特殊的电视评论作品,片子以典型地区吕梁为切入口,深刻分析了山西成为腐败重灾区的原因,展示了山西面临的政治、经济等系列难题,用典型事件、细节展现了山西治权的实践过程,客观、冷静地评说了山西在基层反腐治权方面先行一步的做法,也为山西重大时政题材的电视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此片采制颇费心力,18分钟的时长,看点是一个接着一个,爆出的猛料都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独家发布,正面的传播引导和受众的兴奋点选择最大限度地结合在一起。此片在山西卫视晚间十点四十分的后晚黄时间段播出后收视份额达到2.83,创卫视当月同时段收视最高点。多家网站转发、多篇报道引用,浏览人次数十万,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很好地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此片实现了山西广播电视台的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尝试在重大时政题材中深度思考、主动作为。重大时政题材一般都是选用通稿,完成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一年多来山西省面对多重考验,该如何反思?又如何治理沉疴,负重前行?这就是主流媒体体现影响力的时刻,也是需要媒体责任担当的时刻。

第一次让时政素材的边角料尽情展现。平时时政报道中经常被减掉的所谓“毛边”素材这次成了表现主题的生动细节,把这些剪辑成片,大胆地反映了山西省委省政府时政活动现场的真实状况。

首次独家公开反腐信息。其中发布了实权部门官员李建功、董洪运“双规”后的视频以及太原城中村村干部在看守所接受采访的画面,曾经前呼后拥的实权派面容憔悴、话语恳切,场面实在震撼。

组织、纪检部门第一次公开面对媒体发布权威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新媒体转载、分析、评论的重要内容。

可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完全可以很好地提高党对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笔者在此总结三点可供今后此类题材创作借鉴。

一、引导舆论 关键时刻敢于发声

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山西七个省部级干部倒下,被中央定性为系统性塌方式的重灾区。山西省接连面对多道难题:在诸多反腐案件没有办结的情况下如何选人用人?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官场风气?如何面对经济断崖式的下滑……网络上对于山西的相关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但由于网络记者没有正面接触时政活动的机会,所以基本上所写的稿件都集中在事件的表象上,或是片段性的、甚至有不少是误读或猜测,权威、完整、深度分析事件背后的报道几乎没有。面对一个如此敏感的题材,我们作为山西地方的主流媒体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级没有指定要求做深度分析节目,选择闭口不言是最保险的做法。但是全国观众因关注山西政坛而开始关注山西卫视,主要新闻节目《山西新闻联播》的收视份额一度冲到八点多。位于全国反腐的中心,既有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整顿吏治、重拳出击发展经济,又有全国受众的关注,我们应该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把握原则,创新地去工作,因为主流媒体需要引领舆论,应该发声,不能缺席,必须要做点什么。

一年多的时间,山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时刻关注着山西的发展,带着思考跟踪记录了山西政界的每一桩大事,并把素材保留积攒报道内容。

二、大胆创新 故事手法结构全片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219”讲话中对新闻舆论工作明确提出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关于媒体创新提到三个维度上的创新:一个是国际传播中的创新;一个是融合发展下的新媒体实践;还有一个就是舆论引导上的综合创新,从理念到内容,从体裁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从业态到机制体制。现在分析这部作品就是在努力实现第三个维度上的创新。

1、大胆运用了讲故事的手法。

说到重大时政报道人们立刻会想到一些高大上的手法——比如高屋建瓴的评论员文章。但这次我们选择的体裁是新闻述评,通俗讲就是边叙述边评论。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新闻和艺术有相通之处,这次的新闻作品我们就尝试这条原则,就是用讲故事的手法结构全片。一条主线就是真实发生的新闻现场成为串接故事的元素跳跃式呈现出来,比如:开头就是2015年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众多媒体关注山西反腐的现场;记者走访吕梁方山峪口镇——“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墓地正在修缮的现场;山西省委主要领导给全省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上“三严三实”党课的现场;省市区街道四级干部突访城中村的现场……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全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故事,有铺垫、有矛盾、有高潮、甚至有意外,充分发挥了新闻现场的感染力,成为述评中述的部分,真实且有说服力。

2、摒弃结论性语言,尝试语态的改变。

既然是讲故事,就必须改变以往时政报道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结论性语态,尝试采用正在进行时的口语表述方式。比如全片开头“早春的北京还颇有凉意,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被关注的热度却远超往年,离开会还有一个小时,会场已经一座难求,72家媒体,140位名记者,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反腐。”再比如,“三严三实”的专题党课,解说词是“在省委最大的会议室里,一堂三严三实的专题党课正在进行,听众就是全省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这两段话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就是语态表述的方式是随事件的进展状态,也就是正在进行时,观众在接收信息时有随故事情节发展的进行感,和讲故事的手法匹配在一起,这也是增强看点的一个重要手段。

3、把时政领导作为普通人,成为贯穿全片的线索人物。

此片最大的特点就是记者站位很高,并没有仰视省委书记等领导干部,而是把他们看成普通人,就是山西反腐这个大故事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从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的答记者问开始,到片子叙述结构中面对的多道难题:

第一道难题就是在诸多反腐案件没有办结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第二道难题是如何治理塌方式腐败;

第三道难题山西经济面临断崖式下跌,下行压力巨大,要如何面对重振经济的难题。

从吕梁选拔第一批县委书记为标志的全省干部调整任用到太原城中村改造为标志的治权实践,难题被逐一面对。随着事件的发展时政领导成为故事中贯穿全片的线索人物,真实且自然。

作者在现场采访

三、评论巧妙 编织紧密相辅相成

此片体裁定为述评,述的难点如果说在于能采访到什么、能公开什么内容、该如何表述的话,那么评论部分就是更大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评说的分寸上。此片采用出镜记者、专家、演播室、动画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这几种手段是有侧重的,把评说的内容巧妙地编织成另一条线。

出镜记者的作用就是在新闻现场中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的修缮现场记者有这么一段话:“其实在吕梁的历史上不仅有于成龙、还有像孙嘉淦、康基田这样一批廉吏,可以说有廉洁的基因;吕梁还曾经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响当当的革命老区,具有红色基因;这里还聚集着六个国家级贫困县,可以说从不缺乏艰苦奋斗的基因,那究竟是什么让吕梁发展成为山西塌方式腐败的样本呢?”

专家的作用就是用形象、简练的语言回答问题,进行评点。比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李中元点评监管缺失、带病提拔时这样说“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猫形同虚设不发挥作用的话,老鼠就会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最后泛滥成灾”。

动画的作用是将抽象的、画面不利于表现的内容形象、直接地推送出来。比如说到煤炭资源整合,关掉一批小煤窑,保留一批条件较好的私营煤矿,解说词“由于是政府主导,这一关一留之间,任性的权利让不少官员陷入黑金泥潭”。动画通过图章代表权力扭曲到一个巨大的黑洞。

演播室的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提出观点、实现串接。全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剖析吕梁、选人治吏、城中村改造的实践。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安排了一段演播室,播音员“在王儒林看来,所有的腐败中吏治腐败是核心腐败,对党的肌体杀伤力最强。山西要反腐,必须刷新吏治,关键在选人用人。在山西仅省管干部就一度空缺近300人,在诸多反腐案件没有办结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这是要面对的第一道难题。”

这四种评说的手段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形成本片的另一条线。这样评说的这条线和新闻现场讲述的那条线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编织在一起,在电视评论作品中实现故事性与理论性的和谐相容。

此片已通过山西记协推送参加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无论是否获奖,此片采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都会是主创人员宝贵的收获。□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吕梁时政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山西叹五更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