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作文
运用论证方法,推进议论深入
——从《师说》学论证方法
议论文写作在确定了议论的观点后,就要展开论证。论证是议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议论文的思想是否深刻,观点能否立住脚跟,说理过程能否让人信服,都是由论证部分决定的。要论证就少不了运用论证方法。议论文写得是否精彩,论证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多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师说》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用短短几百字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文章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学于师”。全文一共四个小节。
第一小节讲了两个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主要运用推理论证。开头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定义出发,说明“人非生而知之”,从师才能解惑。然后说到“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为了进一步阐释观点,文章在后面的小节中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第二小节主要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对比论证。首先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得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就在于圣人“从师而问”,而愚人“耻学于师”。接着用“爱其子择师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对比,引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批评“学小遗大”的不明智行为。最后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对比,指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虚荣自误、迂腐可笑。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不同角度入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和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第三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阐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先以孔子师从“其贤不及”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又引用孔子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进一步强化观点。同时,孔子的事例也将前文所说的“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具体化,说服力更强。
文章最后,作者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了写《师说》的原因,同时也是举例论证——用一个身边事例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安吉县高级中学 郭吉成(特级教师)
《师说》的多种论证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的。那么如何巧妙地在一篇文章中运用论证方法呢?
(1)要综合地运用论证方法。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最好能用上两到三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过程更为丰富充实,使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合乎逻辑。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中所举之例、所引之言要能说明观点。
(3)论证方法是用来证明观点和推动论证的,因此,进行论证时,要围绕观点展开分析,切不可分析与观点脱节,甚至大相径庭。
2015年广东省的高考满分作文《远近结合,感受自然》(见本刊第27页)是多种论证方法运用的典型例子。
作文题中的材料指出,实地观察自然与利用现代科技了解自然各有优势,又都有局限,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作者在这篇满分作文中提出的观点是:综合实地观察和现代科技两者之优势,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
全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法,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其间又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句,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却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无法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己之短,全面感受自然。
对比论证让读者在比较中充分地感受到了文章观点的正确性,举例论证则将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推进了论证向前发展。两者结合起来比较完满地诠释了观点,深化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