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

2016-09-16 05:34:35耿庆霞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五保户新农养老保险

■耿庆霞/文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

■耿庆霞/文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过大的现象。截止到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242亿,约占总人口的15%。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已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相对于城市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具有高龄化、空巢化、贫困化等特点,时刻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

(一)社会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59%下降到2014年的12.37%,并且自2000年开始人口出生率始终维持在12%左右,人口出生数量得到控制。而农村由于受“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影响,其生育子女的数量多于城市。因此,农村成为计划生育政策重点实施的区域,农村人口在这一阶段得到了严格的控制。尽管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有所改变,但由于各种经济压力和现实条件导致许多农村家庭的生育积极性不高,生育率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长久以往便造成农村青年劳动力较少而老年人较多的局面。

(二)死亡率下降促使人口寿命延长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农民也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平均寿命得到延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不断增强,许多以前的疑难杂症如今都能治愈。并且,我国政府近年来高度关注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出台了诸如“新农合”等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民的身体素质不断加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三)人口流动加剧农村老龄化

由于城乡差距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落后于城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追求高收入而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同时,我国高校目前大多实行扩招政策,这就给更多的农村学子进入大学的机会,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而这部分人多数都选择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流失。最终青年劳动力都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近年来这种人口流动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更为深刻,“空心村”现象在中国已十分普遍。

二、我国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不足

家庭养老是指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在劳动者步入老年阶段后由其子女或亲属进行赡养。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外出人口的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空巢老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老年人失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寄托。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家庭观念淡薄。由于老年人丧失劳动力,无法再为家庭创造经济效益,并且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时常需要子女的悉心照顾。这可能会导致子女视老年人为负担甚至是累赘,养老积极性较低。这与我国传统孝道美德相悖,家庭养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土地保障功能下降

土地一直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对农民还具有重要的养老保障作用。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兴盛,越来越多的耕地消失,农民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由于我国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成本较高,这就导致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利润较小。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放弃耕地而外出打工。尽管国家采取免除农业税、价格补贴等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可收效甚微。对于已经年老的农民来说,他们既不可能外出务工也没有较高的土地收入,生活面临困境,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

(三)五保户制度存在缺陷

五保户制度作为保障农村孤寡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消除贫困、救济孤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五保户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五保户的制度覆盖率较低,还有较多贫困老人被排除在五保户制度之外。而那些符合条件的五保户所领取的补助金水平较低,无法实现消除贫困、改善生活的目的。以分散供养为例,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每人每年2500元,并且各级政府还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其次,在养老院中对农村五保户进行集中供养是未来五保户制度发展的主要方向,但集中供养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支持。敬老院床位不足、居住条件差、缺乏医护人员、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制约着五保户制度的良性发展。

(四)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力

新农保(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国各个省份,但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由于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较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度较高而对养老保险的认同度较低,这就导致多数人缺乏参保积极性。新农保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筹资模式,其中我国当前农村多数集体经济是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无法为养老保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由于新农保基金管理普遍实行的是县级管理,统筹层次低,所以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基金管理存在风险。并且我国目前基金增值能力较低,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收益率是未来新农保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家庭养老的作用

家庭养老不仅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还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让其尽享天伦之乐。因此,家庭养老在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可以通过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和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子女赡养老人,调动子女的养老积极性。同时,应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应在农村进行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倡尊老、养老的行为,谴责各种不道德的养老行为。对孝子实行表彰和奖励,并对不赡养老人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惩罚,从而引领社会的道德导向。从多方面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权益。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多数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保是因为新农保的缴费多数为农民自己负责,政府补贴较少,并且年老后所领取的养老金水平较低。因此,政府应增加对新农保的资金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科学规划缴费和领取标准,重视新农保的体系建设。通过各种舆论媒介宣传新农保,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同时,高度关注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过提高基金收益、拓展投资渠道、加强信息公开、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有效促进我国新农保基金的健康运行。

(三)积极发展社会养老

首先,政府应充分重视社会养老的作用,加大对社会养老的资金支持。对于养老院不足、床位紧张等问题,政府可以利用空置校舍和闲置楼房等现有资源,减少兴建成本。提高养老医护人员的薪资待遇,鼓励更多有经验、有医德的医疗工作者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中。其次,政府应对民办养老院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源以缓解养老业供不应求的现状。在发展社会养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更应该注重其精神需求。增设健身器材、棋牌室、文化广场等都可以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实现老有所乐。

(四)加强老年保障法的建设

目前我国对于弃养老人、推卸养老责任等行为的应对主要集中在道德谴责层面,而缺乏相应的法律进行惩处,老年保障法体系建设较为落后,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断加强老年保障法建设,明确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弃养和虐待老人的行为进行处罚,依法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同时,由于对农村养老保险征缴和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法律制度,导致各地的农村养老保险标准不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应出台相应的法律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筹资比例、管理体制以及保障水平做出严格地控制,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涵盖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妇女福利等多个项目的体系。我国目前面向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以新农合、新农保和五保户制度为主,其保障项目单一、覆盖范围有限、待遇水平较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面临的诸多养老问题。一方面,应增加享受五保户待遇老人的名额,对孤寡老人发放补贴,扩大制度覆盖面,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同时关注妇女和儿童福利,对丧偶妇女和抚养幼童的老人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福利待遇享受者的审批和核实,杜绝各种谎报、虚报、骗取福利待遇的现象,确保让真正需要的人得到福利救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五保户新农养老保险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浅析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新农人时语
新农业(2017年22期)2018-01-03 05:45:51
新农人时语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02-02 11:10:59
新农人时语
新农业(2016年15期)2016-08-16 03:40:40
新农人时语
新农业(2016年22期)2016-08-16 03:34:38
村里最后一位五保户之死
让农村特困群众过上小康生活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当代工人(2014年23期)2015-01-19 07: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