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民族精神化的当下台湾文坛
WENXUEBIJI
文学笔记
郭枫 GUOFENG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
一生信仰文学。著有诗、散文、小说、评论等22种。创办《新地文学》系列事业,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
任何国家的文学,都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创新作品形式,发展成自己的文学史。中国历代文学的形式,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日新又新,晚近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正是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并非文学的革命,而是文学的创新。当时的激进人物,虽然高喊“打倒孔家店”,他们要打倒的,是文学的古文书写形式,是作品的封建意识内容。考察他们的主张,在彰显社会意识,在宣扬人道主义,在推展和平思想。可以说,“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目标,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结晶,也是儒家学说的不朽价值。
台湾文学,在“光复初期”分别于1946年由台中市《和平日报》的“新文学”“新世纪”副刊,及1948年台北市《新生报》的“桥”副刊,两度大量引进“五四”文学,包括了鲁迅、沈从文、茅盾、巴金、胡风、田汉、柳亚子……许多人作品,承接了大陆作家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端正了日据时代皇民文学的扭曲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但在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从1950年开始施行白色恐怖,严刑峻法禁绝“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从学术机构到书店图书馆,空空荡荡,无书可读,台湾社会变成“文化沙漠”。
于是,当局掌控的台湾文坛,一方面高举“战斗文学”的旗帜,大量编造歌颂当局丑化大陆的宣传品,同时配合美国的文化殖民策略推动文学全盘西化。西化文学经过作家宣扬,进入大学讲堂,遂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西化文学的基本特色是,避开中国文化的思想意识,书写远离现实的异国梦幻,强调无关社会的自我表述,成为去民族精神的崇洋媚外文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关杰明教授和唐文标教授的“现代诗批判”,直指台湾现代诗仿佛是外国诗的翻译,是脱离社会现实戏弄形式的虚无作品,台湾“现代派”诗人余光中、洛夫等人,给文学评论家戴红帽子,呼吁台湾特工部门抓人,这些人的反动论调,引起海内外纯正学者的抗争,新生代诗人奋起纷纷创办诗刊诗社。到八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文学回归生活书写乡土的风气大兴,陈映真、美春明、王祯和等写实主义小说爆红起来,郭枫、詹澈的诗歌得到青年的点赞,可这些作家的作品,在整个台湾社会西化的阴影下,很难扫除崇洋媚外文学的阴霾。
当下台湾文学,基本划分为南绿北蓝两大阵地。蓝营的西化文坛掌握台北主要的出版机构、流通渠道和传播媒体,仍是文学话语权的霸主。而在新世纪“全球化”的唯商时潮中,台湾文坛,变本加厉向西方倾斜,变本加厉去民族精神,举目所见,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多的是海外小品杂记或吃喝玩乐文化,书刊市场堆山积海般的印刷物多的是来自美国或日本的翻译书刊,读书人想寻找一本严肃文学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下台湾文坛去民族精神化的形势,乃是政治矛盾的、族群纷争的、国际操作的等等因素构成,而等构成因素的动力,所谓自由民主人士的高谈阔论,是制造问题一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