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政府应该做什么
2016年9月11日下午,在深圳举行的马洪基金会秋季理事会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与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教授,分别就“清除创新的体制障碍”以及“创新中的企业和政府行为”进行了专题演讲。
作为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精神”的知名捍卫者,张维迎教授以严谨的逻辑与案例分析,论证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及其障碍。曾任深圳市副市长的唐杰学术履历较少为人知,作为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布赖特教授,他于近期出版了专著《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唐杰教授的演讲从创新的“空间分布”展开,试图回答为什么创新总是集中于少数国家或城市空间内。
★
要从套利走向创新,套利型的企业家走向创新型的企业家,这将决定整个国家的经济还有没有提升空间。
套利惯的人,要让他创新就很难,转型比较难。80后、90后新一代企业家身上充满希望。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采访整理
经济增长的真正潜力
我演讲的题目是“清除创新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先讲两个命题:一是市场经济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制度;二是企业家精神是市场有效、有序运行的核心驱动力。这两个命题结合在一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市场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资源配置;二是推动技术进步。真正增长的潜力是来自第二个功能,两百多年前人类使用的所有的产品种类加起来也就10的2-3次方,今天是10的8-10次方,这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不是原来存在的。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企业家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个是套利,第二个就是创新。所谓套利就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资源配置经常处于非均衡的状态,企业家可以发现这种不均衡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赚钱。第二个是创新,经济达到均衡,企业家就无利可图了,企业家接下来做什么?打破均衡,生产出原来没有的产品,或是引进原来没有的生产方式,或是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是探索新的组织形式。
再进一步区分,套利有很多种,一种是生产性套利,把一个东西从成本低的地方卖到价格高的地方。另一种是非生产性套利,它不创造财富,政府设立一个管制,门口旁边就出现一些公司,从事非生产性套利。创新也有两类,一类是颠覆性的创新,创造原来没有的。第二种是改良式创新,不断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等等。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因为我们在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改革开放之后,套利空间到处都是。深圳1980年代、1990年代基本上是在靠套利增长,政策性的套利尤其重要。为什么套利深圳能走在前面,我认为是因为深圳的体制改革走在了前面。
套利的人越来越多以后,套利空间就没有了。市场逐步均衡的情况下,靠套利很难维持增长,靠什么?靠创新。下一步我们真的要从套利走向创新,套利型的企业家走向创新型的企业家,这将决定整个国家的经济还有没有提升空间。
从全世界来看,靠创新支持的增长率大概是2%到3%,中国相对来说还有一定的套利空间,但像过去那样套利已经很难了,中国经济增速一定是要下来的。下来多少?有些经济学家比较乐观,包括我在北大的同事林毅夫教授,他觉得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在8%,持续20年。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套利型的企业家就可以完成,下一步创新推动的进一步增长,更多要靠创新型的企业家。套利惯的人,要让他创新就很难,曾经沧海难为水,转型比较难。新一代80后、90后企业家身上充满希望。创新和套利都需要企业家精神,他们对制度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不太一样,过去套利靠制度,不太能用到创新。这个时候就是体制改革考虑的问题,原来的体制是适合套利型的,不适合创新的。
创新的基本特点,第一个是高度的不确定;第二个是创新的周期特别长。政策性的套利也是有不确定性,根据政策买进的东西,想卖的时候政策就变了,这个时候就亏了,但总体来讲它要比创新低得多。创新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充满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创新是否成功依赖于后续一系列的创新。新技术出现,开始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说激光,激光无处不在,电信通信就是激光和纤维光学的结合,如果没有激光我们不会有现代通讯。激光在1965年被贝尔实验室发现以后,专家不建议申请专利,后来纤维光学的技术发展以后,才发现这个是有价值的。
创新的周期长是什么意思?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宝洁生产一次性尿布花了10年的时间,1956年研发,1966年投入市场,为什么?成本降不下来,一开始每片10美分,没有市场,花了十年降到3.5美分,才有了市场。索尼公司家用录像机17年。JVC家用录像机花了21年。施乐复印机研发花了3年,又过了6年才找到一个资助人,又过15年,直到1960年3月第一台商用复印机才投入市场,总共24年。
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拿专利,拿到专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更复杂。拿到专利因为有了样品,样品只是一个发明,发明到创新要有商业价值的转变,这个需要后续质量改进、功能改善、成本降低,这个过程中,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我们看到很多公司拿到专利之后、商业化的过程中就死亡了,为什么创新如此艰难?发明比创新容易得多。
创新的障碍
创新对产权制度和法治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套利,中国下一步如果没有法律制度、政策制度改革,要变成创新的国家,难度非常大。
一是监管体制,从古到今监管体制是阻碍人类创新很重要的因素。我这里只想强调一个观点,创新如果作为创造性的破坏,一定会动既得利益的奶酪,现有的企业、现有行业的奶酪。这些行业、这些企业呼吁政府出来保护他们,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交通部去年10月发布了一个指导意见,如果真的实施,滴滴打车都会消失,好在经过各种努力,最后没有成功。滴滴公司刚刚虚惊一场,又接受反垄断调查。《反垄断法》我认为更准确的名字是《反竞争法》,它反的那些东西都是市场上真正的竞争行为。
创新一定会导致垄断,历史上受反垄断折磨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创新力最强的企业。有人说如果要了解美国历史最具创新力的公司,哪儿也别去,就到美国商务部,把美国一百年来受过反垄断起诉的公司列出来,从早期的洛克菲勒到IBM、微软等等。确实是这样,《反垄断法》经常变成不创新的企业去折磨创新企业的工具。真正的市场没有垄断,我们可以不坐滴滴的车,可以自己开车,公交车和传统出租车都是它的竞争者,何况还有其他的网约车公司。哪怕有一家企业也不叫垄断,只要进入是自由的,如果进入不自由,哪怕有十家依然是垄断。
传统的《反垄断法》对垄断的定义是按照现在的市场占有率,中国三家垄断最高的企业,我们选谁?肯定不是中石油、中移动,而是BAT(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微信几乎百分之百的市场占有率,如果它说我垄断了,不更新功能了,你爱用不用。我想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它就会被淘汰掉。真正的垄断是不允许其他企业进入,这样的垄断影响创新。
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产业政策还会严重扭曲企业家精神、阻碍创新,产业政策导致寻租行为,有产业政策就有信贷、税收、土地等等,就带来租金,实际上也是政策性的套利;产业政策套利比创新更有利可图,创新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熬很长的时间,套利容易,想办法弄到牌照就可以拿到很多补贴,很多企业不想生产汽车,它就想得到每辆车20万的新能源补贴,它就会投机。产业政策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更具创新力的企业反而竞争不过只会寻租和搞政府关系的企业。
国有企业由于激励机制的扭曲和管理体制的约束,一定是短期行为,不可能创新。国企的领导几乎不考虑三年以后的事情。因为每年考核你的指标,一个私有企业投资亏了没关系,三年五年以后可以赚钱,国有企业今年亏了就说你失职了,免掉你。更重要的一点,国企通过市场准入限制、挤占信贷资源、提供套利机会,阻碍民营企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