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维和士兵的伤亡中学习、总结,血不能白流!”
“维和本身就是一种外交,做好了,比写一万篇外宣稿都管用!”
“我给联合国维和部队留下的最大‘中国烙印就是中国军队提倡的‘官兵在政治上、人格上平等‘官兵一致。”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嘉月
刘超,56岁,是第二位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的中国军官。他曾任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公决特派团军事观察员、中国驻印度使馆武官。2011年,刘超被任命为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和部队(简称联塞部队)司令,统领来自12个国家的军队,干了3年。现在,他是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
在近三个小时的交谈中,从如何当选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到曾经工作的塞浦路斯任务区;从中国在南苏丹、马里的维和士兵牺牲,到中国参与维和26年来的贡献与思考,只要谈到维和,刘超就兴奋。
军人本色的刘超,快人快语:
——“要从维和士兵的伤亡中学习、总结,血不能白流!”
——“维和本身就是一种外交,做好了,比写一万篇外宣稿都管用!”
——“我给联合国维和部队留下的最大‘中国烙印就是中国军队提倡的‘官兵在政治上、人格上平等‘官兵一致。”
……
中国司令是如何选出的
南方周末:您当时是怎么被选为联塞部队司令的?
刘超:2010年,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和多国部队司令任期届满,需要在联合国成员国中竞选新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当年10月,联合国成员国中有15国推荐本国将军为候选人。
当时国内有关单位认为这个机会比较难得,一方面塞浦路斯处在“欧洲桥头堡”的位置上,处于欧、亚、非三块大陆的连接地带,战略位置重要,另一方面任务区部队人员相对不多,安全环境也比较好,对逐步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而言比较合适,所以推荐我参加海选和面试。经联合国维和事务部门的官员对所有候选人考核,最终确定包括我在内的3人,由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和其他高级官员进行面试。
南方周末:您还记得面试中的问题吗?
刘超:当时面试大约一小时,提问一些关于我本人和塞浦路斯任务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看你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
我记得面试官曾问我,你在年轻时作为指挥员遇到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如果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的位子上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你是否会有新的解决方案?我回答,当年我当旅长时,演习行进中前方遇到农田,是让部队通过踩坏庄稼呢,还是绕过农田呢?按中国军队传统,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选择了让部队绕过农田,但从军事角度看,这将部队置于风险之下。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的岗位上,如果遇到相同问题,我会按照联合国要求的、符合当地法律的做法来命令部队,也许就是让部队穿越农田。
南方周末:您当时感觉考得如何?
刘超:考官最后问,你有信心被选中吗?我说我肯定能被选中,第一,我个人有海外军事观察员和驻外武官工作经验,还有海外留学经历,军事、教育和外交各方面资历完备;第二我来自中国,中国是联合国“五常”之一,是大国,二十多年来派出近万人次的维和部队,他们的表现被国际社会广为认可,我是这些最优秀维和人员的代表。我反问考官们,你们不选我选谁啊?我看到他们在大屏幕里面笑了。
南方周末: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被任命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您有什么感想?
刘超:对我而言,这是我军事生涯的最高境界、最高荣誉,是我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2014年8月离任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我的专业水平和领导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主管维和的副秘书长拉德苏专门给我颁发了联合国维和勋章,联塞部队举行了隆重的指挥权交接仪式。
对国家而言,这表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也是联合国对中国26年来派出维和人员卓越表现的肯定与嘉奖。这个荣誉属于全体中国维和人员。中国强大的实力为中国军人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中国维和人员的贡献也为中国军人走向世界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轻松化解 严重军事危机
南方周末:您认为如何才算是一名合格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指挥官?
刘超: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首先,要有过硬的军事指挥能力,才能把一支有不同军事传统和体制的联合国军打造成统一协调的部队,完成联合国赋予的任务;第二,应该具有政治敏感性、外交技巧及沟通能力,因为维和不是打仗,交流比武器更有效;第三,作为中国军官,应该给任务区留下自己的烙印。根据自己的经验、当地安全形势和可利用的资源,我一上任就重新制定了军事行动纲领,同时还引入了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军官交流周”和“分区司令官例会”等新机制。
南方周末:当时您所在的任务区情况如何?
刘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监管40年来希腊裔和土耳其裔塞浦路斯人分界线上180公里的缓冲区,平时巡逻中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及时的干涉,维持缓冲区的和平。缓冲区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有人开玩笑说,坦克从那里过,都会把两边的墙撞塌。这么窄的地方,两边就是对峙的军队,两边的岗哨常常会发生口角,互相扔石块,维和部队就要及时交涉。例如,一方突然增加了哨兵人数,对另一方来说就会是一种危险信号,巡逻的维和士兵一旦看到必须及时制止。
南方周末:您最难忘的一次维和经历是什么?
刘超:最难忘的一次维和经历也是最危险的一次。土耳其军队以“制止走私”为名擅自在任务区内设置栅栏,并与维和部队发生对峙。一个土耳其军官拼命要给我解释为什么他们在缓冲区设栅栏合理,我坚持让他把部队撤出去,我告诉他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我会上报给安理会,那这个军事问题就上升为政治问题了,我们都是军人,军人解决不了军事问题,只能说明我们无能。我说你们撤出去,维和部队可以以联合国的名义在这里设置栅栏,制止走私。两个小时后,土耳其军队同意撤兵。塞浦路斯媒体第二天大幅报道此事,认为中国司令的智慧轻松化解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危机。
南方周末:领导这样一支来自世界各地的军队,一定不容易吧?
刘超:我所领导的维和部队五大派兵国为英国、阿根廷、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还包括加拿大、智利、克罗地亚、巴拉圭、秘鲁、奥地利等国的部队。
我去之前,听说那里的各国军官都有些纳闷,中国人怎么当司令?怎么打仗?都很陌生。我记得刚刚上任,我喝了牙买加女秘书递的咖啡,随口说煮得很好,她竟然跑到走廊上大叫:“中国司令喜欢我煮的咖啡!”原来我去之前,有的军官打赌,中国司令喝不喝咖啡。
到了任务区后,我下很大的功夫去尽快熟悉和适应,每天要看文件,了解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塞浦路斯要做的工作是什么。然后就开始下部队视察,听汇报,仔细观察,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制定我的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就可以上手工作了。
要领导来自十二个国家的部队,确实不容易,有人开玩笑说,我以后可以去大的跨国企业当CEO,协调员工比协调军队容易多了。其实有时候,这么多军人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都穿一样的军装,都受的专业军事训练。我尽量了解各国的文化,也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按照联合国这套管理部队方法,我要求大家各司其职。我有指挥权,我也不愿意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我只管大事,但他们每天在做什么,我要知道,心里有数。十二个国家的军官,什么脾气秉性,哪国军人热情有余,但效率不足,哪国军人既严谨又注重创新,到最后我心里都清楚得很。
南方周末:作为司令,您平时一天都要做些什么?
刘超:从日常工作来说,我平时七点四十五到办公室,先听军事助理英国少校简报24小时的军事情况、国际要闻,然后我的中国少校参谋给我介绍一天的安排,上午去哪个部队或者观察站,中午在哪里吃饭,下午见什么客人,穿礼服还是作战服等等。八点我准时抵达作战室,参加参谋长主持、二十多个部门军官参加的司令部早交班。这之后是作战参谋和新闻官再介绍军情和国际要闻,然后参谋长询问各部门有何问题,最后司令讲话。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工作其实是十分规范的,作为司令,我不用管具体的工作,司令要做的就是提出想法,至于怎么落实都是下面的事。当然,你可以再听部队的反馈,看看制定的计划是不是合理可行。
南方周末:您在领导外国军队时留下了什么“中国烙印”?
刘超:最大的烙印就是中国军队提倡的“官兵在政治上、人格上平等”、“官兵一致”。我在塞浦路斯和士兵们一起巡逻,一起吃饭,一起跑十公里赛跑,对十几个国家的部队,我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我喜欢时不时下连队去看看,我曾给新轮换来的军官们训话,告诉他们如果有一天,你正在洗脸的时候,我突然出现在你营房门口,你不要吃惊。
到现在,我都还能记得许多部队里的普通士兵。例如,曾经有一次授勋活动后,一个阿根廷士兵想要跟我合影,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后来他说,在阿根廷,士兵不敢提和将军合影的要求。一个斯洛伐克的分区司令曾经对我说,很欣赏我的指挥艺术,说我平等待人,从来不当面训斥他们的士兵,让他们下不来台。
我理解,维和本身就是一种外交,维和做好了,比写一万篇外宣稿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