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315400) 王国元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浙江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315400) 王国元
教学设计要依托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前测学习起点把握实践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当前状态下已有的“四基起点”(包括知识起点、技能起点、经验起点和数学思想起点)与“情感态度起点”的总和。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并具有不断更新、重组的功能。技能起点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经验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主体指的是学生的思维经验。数学思想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对抽象、推理、模型等思想的感悟与应用。情感态度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所具备的心理状态,包括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时产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等。学生的学习起点具体可用如下三维图来表示。
学生的发展是“立体式”的。其发展过程状态有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和发展状态。每种状态都与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现象、归因、结论三个层面产生交点,即A、B、…、I共9个交点,27个维度。每个交点都应从学生的“四基起点”与“情感态度起点”进行分析和把握。
1.把握学习起点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有效学习是指在一定的学习时空内,学生学习的效率高、效果佳。学生的学习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领悟水平等也均不相同。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其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认知点,从而使学习更高效。
2.把握学习起点是教师有效设计的前提
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然而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备教材”,即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要重点把握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哪些是学习中的断层和难点?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或较弱)?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有效的活动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由此可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为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
1.发展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个体。由于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与作用下,其认知结构不断地重组、构建着,并按横向延拓、纵向螺旋上升的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把握学习起点就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使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在有效的刺激下成为现实。
2.针对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在某一阶段获得新的发展之前,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起点。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把握学生的“四基起点”和“情感态度起点”。
3.科学性原则
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具体如下:
方法科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学内容,编拟恰当的前测题目,选择合理的前测方法。
数据真实——前测过程中,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时,做到尊重事实,直面结果。
分析合理——依据前测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可靠的结论。
1.把握学习起点的步骤
第一步:编拟前测题目。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从“四基起点”和“情感态度起点”两方面编拟前测题目。
第二步:确定前测方法。由前测题目和学生特点,确定前测方法。常用的前测方法有测试法、访谈法、操作法、观察法、作业痕迹分析法等。
第三步:实施前测。前测时,必须向学生说明前测意图,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并根据编拟的题目和确定的方法具体实施,以文字、表格、录音等方式记录过程和结果,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当前状态。
第四步:汇总前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分类、整理、统计各项相关信息,为科学合理地分析学习起点奠定基础。
第五步:分析并确定学习起点。立足前测汇总的结果,分别从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发展状态的现象、归因、结论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学习起点,从而为有效的“教”和“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2.把握学习起点的方法
测试法——前测题目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以笔试的方式进行。测试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仔细审题、独立完成。
访谈法——根据前测题目,教师与学生逐题、逐个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教师只倾听学生的表达,不作任何提示、引导和评价,可作适当的追问,并在事先设计的访谈记录表中及时做好记录,且进行同步录音。
操作法——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操作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提供的操作材料要多元多样,以便学生自主选择。操作时,学生逐个在教师面前进行,教师仔细观察操作过程和结果,并认真记录。
观察法——在进行访谈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表情和态度等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作任何提示与评价。
作业痕迹分析法——对学生作业中的书写过程、书写格式、修改痕迹、独特的算法和典型错误等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独特的算法和典型错误,并对典型错误作归因分析,必要时进行访谈。
下面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对如何把握学习起点和根据学习起点确定教学对策的思考。
1.前测题目和方法
(1)检测经验和数学思想起点。请你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提供操作材料: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相应纸片、剪刀、笔)【采用访谈法、操作法、观察法】
(2)检测情感态度起点。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你有没有兴趣和信心?为什么?【采用访谈法】
(3)检测知识起点。圆的面积指的是什么?你会求圆的面积吗?如会则追问:“怎么知道的?”(提供操作材料:圆形纸片)【采用访谈法、操作法、观察法】
(4)检测技能和经验起点。怎样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推导中有什么困难?(提供操作材料:圆形纸片、剪刀)【采用访谈法、操作法、观察法】
2.实施前测(略)
3.汇总前测结果(略)
4.分析并确定学习起点
根据前测数据统计,对该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如下。
(1)四基起点。
知识起点:对圆的面积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100%的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正确描述。4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知道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技能起点:有37.8%的学生能尝试用实物操作、画图等方法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但仅有11.1%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推导的过程。
经验起点:绝大部分学生已积累了用割补、分割、倍拼等方法,将未知的平面图形转化为已知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未知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学生缺乏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把曲线平面图形转化为直线平面图形的经验,虽有40%的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但仅有11.1%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推导过程(这些学生已提前在培训班中学习过)。
数学思想起点:根据已有经验,有95%以上的学生已感悟到可以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因此有37.8%的学生尝试用这一数学思想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由于缺乏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在用“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26.7%的学生尝试推导失败,62.2%的学生则无从下手。
(2)情感态度起点。
由于第一次探究曲线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97.8%的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为成功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5.教学对策
(1)调动已有经验,尝试用转化思想进行推导。在回顾割补、倍拼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当尝试失败后,讨论失败的原因在于圆是曲线平面图形,进而引导学生用割补的方法化曲为直进行推导。在推导时引发学生思考:“怎么割(沿直径、半径还是其他)?割成几份?怎么补?”学生经过操作发现,只有沿半径割,且要割成同样大小的图形才能转化为近似长方形。
(2)借助操作想象,尝试用极限思想化曲为直进行推导。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可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
第一层次:操作比较,初步感受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边就越直,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第二层次:观察感知,等分的份数越多,长边就越直,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分别等分成32份、64份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边的变化情况。
第三层次:想象推理,初步感悟极限思想。引导学生想象并思考:“要使长边变成直的线,应该分成多少等份?”
综上所述,只有尊重学生学习起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责编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