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昌俊
关于图书馆是否开展“好书推荐”等活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两年前程焕文教授的一篇名为《人有好恶,书无好坏》的文章更是引起了图书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这些问题的提出和争议的一个根本缘由是大家对“阅读自由”这一公共图书馆根本理念的不同理解;吴唏先生认为国外图书馆学界的主流意见是图书馆不应该干涉读者的阅读自由,其立论的根据是没有证据表明图书馆馆员对文献的鉴别能力比一般读者会更强,更不用说与专业读者相比了,既然如此,那么图书馆员凭什么去辅导读者阅读呢?辅导什么?读者是否需要这样的辅导?这些都会成为问题。
虽然争议仍然存在,但公共图书馆的“导读”服务似乎已经逐步确立:图书借阅排行榜发布、主题图书推荐专架、公众号每月专题图书推荐、出版导读型馆刊等等这些导读项目已经成为很多图书馆的常规服务项目。有很多图书馆还设置了导读岗位,聘请了专业导读馆员;江苏省书香城市(县级2013-2015年度)建设评估指标任务中还把导读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来看,“导读服务”的产生来自读者的基本需求,它不是某一项图书馆服务理论的规定。所以,从实践来看,导读服务和阅读自由并不矛盾,相反,如果读者的需要,我们不提供,则可能失去这些读者;图书馆服务资源的来源早就超越了图书馆的范畴,很多“导读馆员”都是采取外聘的形式。把社会上在某个阅读领域有积累和特长的专家、学者结合到图书馆的大的“导读志愿者”库里,然后定期地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导读服务。在实践中,这些形式和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导读服务,并不是取代读者主动阅读的地位,更不是干涉他们的阅读自由,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窗户,愿不愿打开这扇窗户获得更大的视野,这个自由在读者那里。
这也是吴唏先生所说的,阅读是自由的,是不应该受到干涉的,但不要绝对化地看这个问题,不应该因此放弃图书馆的专业责任。同时,我们认为导读的根本意义是和读者的沟通——导读者给予读者有关作品的阅读经验,有相同经验的读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印证自己的阅读体验,会巩固他们的阅读信心;对于经验相对少的人而言,导读是一种方法和工具的互通;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专业读者来说,导读活动则是一场邀约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