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的共享经济

2016-09-14 07:34方羽
中华环境 2016年6期
关键词:服务提供者滴滴经济

方羽

互联网视角下的共享经济

方羽

在不远的将来,不管是汽车、房子这样的常见物品,还是技能、知识等一切长尾需求都可以通过按需共享的方式来解决。

如果说在打车软件刚刚兴起的2012年,共享经济还是一个新型概念的话,那么在四年后的今天,共享经济这个词早已变得如这个夏天一般火热,渗透进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滴滴出行、到家美食、e袋洗一类的应用或多或少地都会在我们自己或朋友的手机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毋庸置疑地正处于共享经济的大潮之中。

共享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确切的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加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是当下共享经济的构成基础。因此,从互联网的视角下审视共享经济,意义重大。

多元化的“连接”是核心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的核心是“连接”(Connection)。

首先,共享经济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之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基本局限在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之间,就像微信的朋友圈,大家关注的基本都还是自己好友的活动。但共享经济的出现在人与人之间引入了新的连接。比如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许多搭车的乘客在乘坐后和开车的车主交上了朋友,这在传统的出租车模式下是非常少见的。另一个例子是阿里巴巴推出的用于交易二手物品的移动应用闲鱼,许多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卖出自己闲置物品的同时,也和同一小区里很少谋面的业主成为了朋友。

其次,共享经济重塑了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传统上,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所有权来界定的。人对物品的拥有决定了人与物之间绝大部分的联系,别人的东西是很难与自己发生联系的。就像邻居家的钢琴,即使你再喜欢恐怕也很少有机会去弹奏一下,与这个钢琴联系最多的人还是这架钢琴的主人。

但在共享经济出现之后,物品的使用权从所有权上分离了出来,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被重新定义了。在Uber、Airbnb蓬勃发展的今天,坐别人的车、住别人家的房已经成为了新的风尚。一些新的应用甚至允许大家共享游艇、私人飞机和农田。而自己买到东西也不再是终身制,可以在过一段时间不用了之后交易给下一个需要的人。在共享经济里,人与物的联系被极大地拓展了,任何人可以与任何物品产生连接,而这些连接也正是共享经济价值和活力的来源。

此外,共享经济创造了瞬时需求与即时供给之间的连接。在共享经济出现之前,供给与需求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联系是粗线条的。需求产生一段时间后,供给生产完成—交易—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模式下,许多瞬时产生的需求是很难被满足的。所谓瞬时需求,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比如小王六点钟从公司下班回家,走到地铁口的时候突然发现今天由于线路故障地铁口排了长队,于是想着是不是可以在附近打辆车回去。这个需求就属于一种瞬时需求,如果不能被即时满足的话(比如正值下班高峰期,打不到车),这个需求可能就迅速消失了,小王会接着排队,坐地铁回家。而共享经济正是满足这种瞬时需求的最好的经济模式。

与瞬时需求对应的是临时产生的供给。比如一个下班要接孩子回家的私家车主,走在半路才得知孩子恰巧已被爷爷奶奶接走,这种情况下,私家车上多余的座位就成了一种供给。此时,附近刚好有乘车需求的小王就与私家车主之间就形成了完美的匹配关系。虽然,这种匹配在多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但事实证明,这种由共享经济所创造的临时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连接,价值巨大。

真正的挑战是自身

作为互联网大潮下催生的一个新生事物,共享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关于Uber的安全事故频频见于报端;对滴滴专车的整治之声也不绝于耳;而Airbnb的一个房客甚至将平台本身告上了法庭:这些都倒逼着有关部门对监管的加强。平心而论,共享经济在信任建立和安全防范方面确是存在很多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监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很多城市和国家曾禁止过Uber的运营,比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但笔者去年11月份赴当地参加会议时,发现那里的Uber已经恢复了正常的运营。此外,Uber在全球扩张的脚步更是没有停止过,包括墨西哥、南非、菲律宾、英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始接受Uber。

这一点,同样可以参考一下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史。淘宝刚刚起步时,大家对于网上购物有着诸多担心,发货问题、诚信问题以及线上付款的安全问题等都曾让电子商务的发展看起来不那么美妙。但这些问题都阻挡不了电商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时至今日,网上下单付款,坐等快递上门,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新生事物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只要它们带给用户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便自然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得到克服。共享经济的未来也是这样。

与监管相比,共享经济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其本身。

当今的共享经济,依托的是由一系列算法和规则所组成互联网软件平台。如果这些算法或规则出现了漏洞的话,那平台上承载的所有业务都会受到影响。还是以Uber为例,Uber在中国的产品“人民优步”就曾遭遇过大规模刷单的危机。刷单源于规则上的一个漏洞,这个漏洞导致了很多司机不提供服务也能拿到补贴。而这一事件在伤害了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将整个Uber中国的业务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算法和规则问题的应对和解决,将成为共享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除此之外,共享经济的另一大特点是服务提供者的多样性。当依靠平台谋生的服务提供者越来越多的时候,个性化有品质的服务就可能被劣质的服务挤出,从而导致服务的整体质量下降,平台的活力不断丧失。现在通过Uber或滴滴专车,已经很少能遇到业余载客的私企老板或上市公司高管,这个行业的绝大部分职位已被职业司机占据。随之而来的是叫车平台对于闲置资源的配置作用的逐渐弱化,从而逐步退化成一个大号的出租车公司。相比之监管,这类挑战对于共享经济的冲击将更加严峻。

重新定义未来

如今的世界,共享经济正方兴未艾。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其仍有潜力来定义未来。

就像对于互联网,其意义远超技术层面一样;不管共享经济一词听起来如何像是一种经济形式,但其实质意义却是远超经济层面的。

从环境的角度讲,共享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影响深远。虽然对于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共享经济的初衷可能不是出于绿色环保的考虑,但是,对闲置资源的利用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共享经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尽其用”,客观上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效果。

还拿Uber举例,它提供的拼车服务在满足了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提高了汽车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路面上汽车的需求总量,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汽车尾气排放的大幅减少。而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Airbnb,做为一个住宿共享平台,他们提供的服务使得很多人在出游时不用再选择酒店。Airbnb对现有房屋的高效利用减少了住宿设施的建设需求,亦即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损耗,降低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共享经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和雇佣关系。Uber的司机很多是私家车主,有些人甚至白天还有自己的第一职业。他们与Uber公司的关系很难用传统的企业雇佣关系来定义,因为这些司机并不从Uber公司领取固定的工资,而公司也并不承担司机们的社会保险和个税缴纳。如果说传统的企业中服务提供者是公司的员工,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的话,Uber这类企业与服务提供者之间更像是一种松散的联邦模式,企业依靠软件来组织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并不需要在事实上雇佣提供服务的人。

除了企业,共享经济也影响了服务提供者本身。在北京,滴滴专车的出现使很多车主改变了原来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甚至通过在多个平台上提供服务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这种工作模式似乎为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工作的可能,在这一点上,共享经济重构了社会关系。

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讲,共享经济给现有的治理体系带来了冲击。共享经济本身带有一种去中心化的性质,如何从管理中心化的实体(比如出租车公司)转向管理去中心化的网络(比如离散的通过软件平台连接的车主和乘客),对我们的政府来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同时,新事物的出现也动摇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如何处理新旧之间的利益纠葛,如何在鼓励创新、维持稳定和满足社会公众期望之间取得平衡也将构成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同样是在北京,专车的出现使许多原先的出租司机感受到了落差,与专车司机形成了矛盾。但这些矛盾无法通过严管一个软件平台来解决,司机之间的矛盾其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处理好这类问题,考验的是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智慧。

Uber和滴滴并不是共享经济的终点。从刚刚上线不久的app在行和知乎Live可以看出,在不远的将来,不管是汽车、房子这样的常见物品,还是技能、知识等一切长尾需求都可以通过按需共享的方式来解决。而随着共享经济的逐步深入,它所塑造的未来亦将是充满挑战且激动人心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服务提供者滴滴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滴滴”上的叮咛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连带责任的理论困境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