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人民日报》刊登文章,题目是“恋爱是大学必修课吗?”其中出现了“智性恋”一词,该文对此词的解释是“被对方的知识和思想所吸引”。还说“智性恋”在纯情(pure/true/innocentlove)之外,还增加了些许理性(ratio⁃nality)。
“智性恋”绝对是个新词,美国在线俚语词典TheUrbanDictionary(中文译名为《城市词典》)中有此词,定义是apersonwhofindsintelligencesexuallyattractive(发现在智慧方面有性吸引力的人)。早在2014年,此词就已经在美国约会网站OKCupid(好吧爱神)上疯传(goviral)。那么怎样可称“智性恋”呢?举个例子,如参加一场很深刻的哲学谈话,或就政治学或心理学问题展开辩论,两个人之间都可能产生放电(firewithsomeone),点燃起想要建立关系的激情(passionforsettinguprela⁃tionship),而且这种感情有时不限于异性之间。《人民日报》举的是姚思宇和徐业承的例子。2009年初,还念高三的姚思宇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学院自主招生,考试间隙在学校散步,留意了展板上一张照片:一位获得陶泥大赛(earth⁃wearclauycompetition)特等奖的师兄站在作品旁,神情谦逊。她心生欣赏,并对未来的校园生活有了更多憧憬。而徐业承是在学院的迎新现场初见姚思宇,第一次见面便倾心于小师妹的谈吐(styleofconversation)和气质。他们正式表白(professoneslove)时只见过3次面,交谈不到10句,但都认定对方是“不可替代”的,6年后喜结良缘(happilymarry)。
《环球时报》英文版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许多大学生自命为“智性恋者”,并以此为由为自己在大学恋爱正名(seekrectification),说因为智力相爱可以互相促进学业,怎么也比通过相亲(blinddate)认识的对象好。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有人甚至认为“智性恋”直说听起来有点哗众取宠(courtpeoplesfavorbysayingsome⁃thingspecial)。
无论如何,相爱相长(progresswhileinlove)的恋爱模式已经成为校园爱情的共识。对于大多数有梦想的大学生而言,甜蜜互动(sweetinteract)已不限于嬉戏玩耍,学术上的思想碰撞和事业上的互相扶持,让他们爱情的韧性得以延展。▲
(本栏目供稿:陈德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