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肖乐 李明爽
创新渔业行业顶层设计推动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访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养殖处处长丁晓明
文/本刊记者 肖乐 李明爽
一项正确而又具有引领性的顶层设计,能有效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提出“健康养殖”这一理念并将其贯穿到水产养殖行业发展中去,就是这样一项顶层设计。多年来,“健康养殖”一直都是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指导思想,在全国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渔业生产者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下,现在“健康养殖”的理念和意识已深入人心。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养殖处处长丁晓明长期专注于全国水产养殖工作,对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提出、内涵延展、工作开展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此本刊对丁晓明处长进行了专访。
《中国水产》:丁处长,您好。众所周知,“健康养殖”理念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请问这一理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丁晓明:水产健康养殖理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积极防控对虾暴发性病害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时,在用尽了可用药物也无法阻止虾病的大面积暴发和毁灭性死亡,宣告了依赖药物防治病害走入死胡同。严酷的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转变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健康养殖的基本框架,即:通过持续地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健康体质实现有效防控病害的一整套技术体系。这套体系涵盖了水产养殖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环节,例如,改造养殖生产条件,提升设施装备水平;使用优质的苗种、饲料、水质底质改良剂等投入品;合理的放养密度、精心地调控水质和饲养管理等。需要说明的是,健康养殖虽然强调不用药,但决不是彻底排斥用药,摒弃的是完全依赖药物防控病害的思维和方法,依法、科学用药也包含在健康养殖的范畴。
《中国水产》:严重病害致使传统养殖方式难以为继,从而促使了“健康养殖”理念的产生。理念产生后,是如何贯彻落实到产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
丁晓明:随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养殖业不断发展,健康养殖理念和技术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扩展,全社会关注的保障质量安全和防治养殖业面源污染的对策措施统统纳入到健康养殖范畴。因此,2006年农业部将推进健康养殖作为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渔业的基本路径,启动了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经过连续两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已经成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自觉行动,连年超额完成创建任务。到2015年底,十年累计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5856家。
《中国水产》:大量的健康养殖示范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对整体健康养殖水平的提升有什么局限性吗?又是如何解决的?
丁晓明: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主体是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政策创设、制度建设和监管服务等工作结合不紧密,对促进健康养殖长效机制建立作用有限。二是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重点是规模以上的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每个县创建了少则1-2家、多则8-9家健康养殖示范场,虽有辐射带动作用,但与整个县的养殖规模相比,因示范场数量少而难以带动提升整体健康养殖水平。
加快提升健康养殖整体水平,还须将“攻城掠地”式的典型示范成果转化为“战略决战”式的整体推进;须从抓单项的工程或技术措施的落实转向综合长效的制度建设。2013年,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以及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农业部从顶层设计并启动了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升级版——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努力将健康养殖从点上示范向全县整体推进,加快建立健康养殖的长效机制。
《中国水产》:与健康养殖示范场相比,健康养殖示范县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扩充。在具体创建过程中,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推进的?目前进展如何?
丁晓明: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主要从3个方面整体推进:一是建立健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养殖证、苗种生产许可证、苗种产地检疫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律制度,规范养殖生产秩序,依法行政管理。二是完善技术推广、病害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测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健康养殖保驾护航。三是支持养殖生产条件改造和装备提升,创新渔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提高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为健康养殖奠定坚实基础。依据3个方面的创建内容,设计了9个大项、34个分项的创建和考核标准(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通知(农渔发【2013】32号))。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10个省(区)的44个渔业重点县(市、区)申报参加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其中,湖北省洪湖市、公安县、蕲春县和河北省曹妃甸区、吉林省镇赉县经过两年的创建,达到创建标准和要求,通过了验收组的现场验收,获得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一批)称号。
《中国水产》:健康养殖离不开高质量的水产苗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进入了水产种业快速发展期,请您谈谈现状如何?
丁晓明: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这对所有种养业人来说就是一个常识。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再次证明: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发达的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强大的现代种业。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将种业摆上了极其突出位置,确立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同理,发展现代渔业,首先要发展好现代种业。
在世界范围内,完整意义上的渔业种业历史都很短,种业规模都很小。在我国,由于现代种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水产养殖业的强力拉动,渔业种业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发展快。以良种生产为核心的现代渔业种业从1992年起就进入快速发展期,成立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编制并组织实施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规划,国家财政积极支持水产良种体系基本建设和原良种保种、选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代渔业种业体系框架逐步形成,截至2015年底,我国渔业种业的总体架构是:遗传育种中心25个+国家级原良种场80家+省级原良种场834家+苗种场9465家(以苗种生产许可证数为依据,与实际数略有差距),经济规模约为年产值600亿元。
《中国水产》:我国水产种业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实力不强,能拿得出手的水产良种不多,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丁晓明:完整的种业产业链至少包括3个重要环节,一是遗传育种;二是保种和亲本扩繁;三是苗种生产和推广服务。在最初的良种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时,在整体上是完全包含了3个环节,公共财政重点支持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建设,苗种繁殖场以市场主体建设为主,财政扶持为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建设方案忽略了3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商业化运作,各环节完全脱节,各自为战。结果是,遗传育种中心选育的新品种没有原良种场承接保种和亲本扩繁;原良种场生产的优质亲本没有苗种场接纳;而苗种场,甚至是一些大型的种业企业,并不重视保种选育或亲本更新,缺少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潜力,市场竞争主要靠价格手段。一句话概括:每个种业企业或强而不大,或大而不强;整个体系运转效率1+1+1<3。
怎样引导和促进渔业种业做大做强,提高整个体系的效率?学习和借鉴种植业现代种业建设的经验,2012年全国渔业种业建设和苗种生产监管工作会议确立了以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保种供种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建设新思路。为贯彻这个新思路,加快现代渔业种业发展,2013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创建活动方案,目标设定为通过创建活动,引导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向产业链的下游拓展,扩大苗种生产能力;引导大型苗种生产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升保种选育和品种创新能力,最终建成品种创新能力强、扩繁生产规模大、生产管理操作规范、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经过3年的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底,累计创建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87家,其中,属于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的30家;属于大型种业企业的57家。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示范场种业年销售额17.8亿元,平均每场达到2000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中国水产》:水产养殖中疫病的肆虐促使“健康养殖”理念的形成,疫病防控一直是我国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重头戏。当前,国际上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有什么先进的理念?我国都做了哪些开拓性的工作?
丁晓明:随着动物饲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暴发疫病的风险和疫病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为保障现代养殖生产顺利、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各国政府和养殖企业都非常重视改善动物饲养环境,千方百计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建设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就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认可的、国际通行的大范围控制动物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无规定疫病区是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某种或几种特定动物疫病、或者达到了消灭标准的某一特定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根据是否采用了免疫接种措施,可以分为“免疫无疫病区”和“非免疫无疫病区”。
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实质就是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对动物、动物产品、动物遗传材料、动物源性饲料、兽药等建立起长效的官方控制机制。无规定疫病区基本要求,一是区域界限应有天然屏障或法律边界清楚划定;二是区域内要有完善的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等防疫屏障体系,以及保证这些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行政制度和技术、资金支持;三是除非实施严格的进口条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能从感染地区或者国家进口可能引入疫病的动物及其产品;四是宣布无疫病区必须要有令人信服、严密有效的疫病监测证据支持。1998年,我国畜禽养殖业开始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试点。
水生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2011年,敢为天下先的江西省农业厅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在修水水系和信江水系开展“江西省无草鱼出血病区”建设试点。无疫区试点区域内,水产养殖面积52.5万亩,年养殖产量15万吨左右,其中,草鱼产量约2万吨。
为保证试点区域内无疫病草鱼苗种供应,创新性地提出在区域外建设苗种生物安全隔离区,即建设无疫区苗种定点供应场。苗种定点供应场的基本要求:亲本来源清楚,质量符合要求;生产环境条件优良,设施装备配套;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生产操作严格规范;生产销售的苗种免疫率100%。
试点进展到2013年底,草鱼出血病免疫覆盖率从26%提高到44%;草鱼呼肠孤病毒阳性检出率从4.1%降到1.7%;草鱼最高死亡率从17.6%降到7.7%;平均每亩增收600—800元,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
从江西省无草鱼出血病区建设试点获得的启示,一是建设水生动物无规定疫病区难度确实很大,目前难以推广;二是建设无规定疫病苗种场既是建设无疫区不可或缺的屏障措施,也是防控养殖病害的有效举措,完全可以做得到,并且可以全国推广。因此,2014年,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决定在北京、天津、浙江和青海4省(市)同时组织开展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试点。
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塞内加尔投资建立的加工厂
本刊讯 (特约记者 刘立明)非洲是中国最早开展远洋渔业合作的地区。1985年3月,中国13艘渔船组成的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开赴西非海域,揭开了中非渔业合作的序幕。
30年来,中国与非洲有关国家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深化合作关系,非洲已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先后与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和几内亚等国家签署了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中国企业按照有关国家法律规定和合作协议开展渔业活动。
目前,中国在非洲开展渔业合作的国家近20个,渔船500多艘,年产量约30万吨。中国远洋渔业在非洲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加深了中非人民的友好往来,也为促进非洲人民生活富裕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非渔业合作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国企业捕捞当地的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在入渔国投资兴建冷库、码头、加工厂等渔业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采取投资入渔模式,在毛里塔尼亚投资1亿多美元建设集水产品加工和增值项目于一体的渔业基地,成为中毛渔业合作的典范。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塞内加尔累计投资5100万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几内亚比绍船员在中国渔船上合影
中非渔业合作促进了当地人员就业。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渔业合作,主要是雇佣当地人员作为工作人员。据统计,中国企业共雇佣当地船员5000多人,陆上办公楼、加工厂、码头等吸纳当地人员数万人。其中仅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非洲合作国家解决的就业人员就达5000多人。同时,中国企业还根据政府间协定或者入渔协定为当地人员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先后为几内亚比绍培训捕捞专业人才上千名,帮助其开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无偿建造渔船并发展工业捕鱼,为摩洛哥培养大批捕捞和船舶修理专业人员,受到所在国政府和当地百姓的欢迎。
中非渔业合作大量增加了当地财政税收。中国企业按照入渔国法律规定,按时交纳包括营业税、入渔费、资源补偿费、出口税和附加税费等各种税费,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中非渔业合作还满足了当地水产品市场供应。为解决当地百姓“吃鱼难”问题,中国企业根据入渔国政府要求将部分渔获水产品免费或平价供应当地水产品市场,如中国水产有限公司每年向几内亚比绍政府免费供应800—1000吨渔获,满足当地对优质鱼类蛋白的需求。
此外,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不定期向当地的学校、教堂、孤儿院、贫困群众等捐款捐物。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全面履行负责任渔业国家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建立了一整套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对中国渔船开展渔业活动实施严格管理,坚决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对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渔船进行严厉处罚。赴非洲作业的中国渔船,必须经入渔国政府批准获得捕捞许可证,经中国政府批准后方可在相关国家海域作业,并须严格遵守中国和入渔国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下一步,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非洲相关国家进一步深化双边渔业合作,共同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研究建立违规渔船信息通报机制,打击非法渔业活动,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护蓝色海洋、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