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一泓
走进盐城市亭湖老城区那条人人熟知的农民街,穿过嘈杂拥堵、人流车流不息的老街区,转个弯,临街的巷道里,有栋二层居民小楼,不起眼,外墙斑驳陈旧。可是走进屋里,初来乍到者无不惊异于这一屋子琳琅满目、精致有趣的物件儿。常常,初来者跨入这家的门槛,驻足、凝视、手捻、把玩,不知不觉就忘了时间。
屋里的小凳上坐着一位年近五旬的女子,扎着围裙兜着手里的串珠,总是一边微微起身招呼,慢声细语地回答来客的每一点询问,一边不停歇地做着手里的活计,只瞧她一手引线,一手串珠,手指的关节因为常年的劳作,有些扭曲,中指的关节处贴着块一寸宽的纱布。可即便这样,也不影响她用灵巧的双手一串一连,一编一织。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过,半个钟头,一只可爱的水晶兔子;两个时辰,一盆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发财树,就在这双粗糙却灵动的手指间幻化而成了。
她叫王文华,祖辈都是手艺人,老爹生养了六个子女,其他的兄弟姐妹觉得做这行既辛苦又赚不了钱,都不愿意学,独有她继承了祖传的手艺。
她说起话来软语温和。她一边做活一边叙说起小时候的事: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做手工,没有见过真正的鸳鸯,就凭着池塘里的鸭子,画里见到过的鸳鸯印象,自己一针一线,绣成了一幅鸳鸯戏水的枕套送给姐姐作为结婚礼物。对过往的回忆让她沉静、专注的脸上不时露出恬淡的笑容。
这时,一个小姑娘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做到一半的串珠花瓶,懊恼得额头上冒出了汗珠:“王老师,怎么办呢,串到这里不对了。”她不紧不慢地接过半成品,细致地为小姑娘重新整理、编织,一边串一边讲。小姑娘眉开眼笑,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啊,串错了一个节就不对了。”她慢声慢语地说:“就是啊,做手艺,就得心静,细致,急不得的。”小姑娘拿着串珠又赶紧坐回里屋。
我在一旁看着,不禁好奇地问:这姑娘也是学手艺吗?王文华轻轻地说:“是的,这孩子小时候患有自闭症,她母亲将她带来,一见到这些串珠制品,就喜欢得不得了,自从跟着我学,孩子开朗多了,也愿意与人说话了。”她的笑容透着手艺人的慈眉善目。
说起如今的手艺行当,她不免担忧:“现在愿意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家的祖传手艺不知道传不传得下去呢。”
是啊,如今的社会很浮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了手工制造的品质和乐趣。民俗手工作为一项劳动技艺,不仅蕴含着历史价值,也是一方风土民情的体现。在一代代手艺的传承中,也传递着耐心、专注、坚韧的手艺精神。
手工劳作的过程是辛苦的,手艺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正如王文华所说:“我就是喜欢做手艺,一做起来我就什么都不想,就想把手里的活儿做好。”这就是工匠精神,一旦开始做了,就一定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王文华正是这样一个手艺人,她不但用慧心巧手编织出了美丽的物品,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编辑 夏洛克)